正文 第六講(1 / 3)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時間:2013年5月24日

主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主講人:郝吉明(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總書記破題引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5月24日上午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習近平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誌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誌和堅強決心。

習近平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製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習近平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製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習近平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習近平強調,要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治理。

習近平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製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製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人民日報》2013年5月25日)

主講專家授學

郝吉明:穿越風雨任重道遠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按照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2013年初,細顆粒物汙染大半個中國,受到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由於我國大氣汙染的複雜性、嚴重性,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不僅僅是環境問題,空氣質量管理是持續發展和改善的過程,任重道遠。

“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煙型汙染控製取得重大進展,全國煤炭消費增加9億噸的情況下,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4.3%,全國城市二氧化硫濃度

顯著下降。但目前,環境空氣質量仍與人民的期待有很大差距。雖然各種汙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但排放總量居高難下;包括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內,對總量減排任務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同時,新標準帶來新挑戰,我國PM2.5和O3濃度是全球最高的區域之一。未來需要不斷強化措施,推動大氣汙染防治。

其一,要基本形成氣候友好的區域大氣複合汙染防治策略。實施多種汙染源綜合控製,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新機製;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綠色低碳能源戰略,控製區域煤炭消費;強化機動車排放控製;依靠科技支撐,支撐國家空氣質量改善需求;強化法製建設,為新階段環境空氣質量管理提供支持。

其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需綜合協調與增長的關係。目前,仍未破解有效協調環境質量改善與經濟增長的難題,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經濟消費快速增長,能源消費持續增長,機動車保有量超常規增長,城市化、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迅速,對空氣質量形成巨大壓力和挑戰,因此,需要綜合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對機動車實施“路、車、油”一體化的控製政策體係,控製機動車保有量超速增長,嚴格新車排放標準,建立加快“黃標車”退出的機製;盡可能推進道路以及非道路移動源汽柴油低硫化,並盡早實施與清潔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標準;從燃料全生命周期控製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確保油品質量與排放標準相適應。對高消耗、高汙染行業要嚴格限製其規模,以環境優化產業轉型,調整空間布局,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適度宜居的格局。破解大型城市群帶來的困擾。

其三,采用係統分析的方法,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社會、經濟和環境多角度協調推進,綜合考慮局地、城市、區域、國家和全球多尺度,實現科學、技術與管理多學科、多專業的協作,控製從各類汙染源排放的多種汙染物,推動政府、企業和公眾廣泛參與,各盡其責。(摘自《環境保護》2013年第14期)

孟偉:改善水環境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

按照地理分區,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西北地區,秦嶺—淮河一線大概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的分水嶺。這對考慮我國的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是很重要的基礎。

我國湖泊分為五大湖區,這五大湖區的汙染特征和機製都不同,處理對策也應有不同。在科技重大專項的水專項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其劃分為八大湖區,並從環境基準的角度提出營養物控製的範圍。

汙染範圍大、汙染集中、流域性汙染,是我國水體汙染的主要特征。我國湖泊的使用功能不健康,並且沒有根據它的區域性生態特征來進行保護或是布局產業。

改善我國水環境,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以流域水生態係統健康為目標,優化發展模式。第二,著力提高管理水平,按照流域功能,製定出分類、分區、分級、分期的環境保護策略。把目標從總量控製向容量總量控製轉變,把被動式的管理轉變為主動式的管理。第三,全麵提升流域汙染控製水平。強調循環經濟,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製、清潔生產;由單向技術研發轉向集成技術與綜合應用研發;由控製COD總量轉向控製氨氮總量以及重金屬、EDS等。

對此,全國環境保護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目標,我們希望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轉型中,獲得環境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現科技與環保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希望2020年主要汙染物可以得到控製,有毒有害物得到初步控製;2030年能夠以水生態健康來評估河流和湖泊。

我國環保工作的新思路是總量控製、風險控製和質量控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要構建一個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係,從技術上實現這一思路。該體係包括五個要素。

第一,對全國重點流域進行分區。在太湖和遼河做了三級功能分區,“十二五”要做到四級功能分區。其他流域在“十二五”期間要做到三級分區,落實到具體的河段上。

第二,成立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推進相關工作。

第三,要嚴格實行質量管理控製,按照控製單元和控製目標來排放限製。

第四,構建國家重點流域的風險控製體係,這個體係包括突發性事件和累計性的汙染造成的環境破壞。

水管理基準,落實在控製單元上和質量保護上,已經取得了進展。在對汙染源的治理上,要把線性經濟變成循環經濟,從單項治理到綜合調控,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控製,再到循環利用。(《科技日報》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