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講(2 / 3)

三是要盡快落實十八大報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各項任務部署。一方麵,要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強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研成果盡快轉化落地,形成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麵,要強調科技發展的長遠價值和社會價值。要加大對原始創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續關注,要深化科研評價的分類改革,改變論文、經費、獎勵過度掛鉤的現象,為科研人員創造能夠潛心研究的環境。(《科技日報》2012年11月28日)

拓展輔導助學

韓慶祥:創新驅動,構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點

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完善知識創新體係,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具有國際視野。總結人類曆史發展軌跡和大國崛起的過程會發現,社會結構、體製機製、文化導向、核心戰略和人才隊伍是揭示大國崛起規律和戰略的五個核心要素。社會結構是決定大國崛起的深層原因,體製機製是影響大國崛起的主要基礎,文化導向是決定大國崛起的靈魂,核心戰略是推進大國崛起的重要動力,人才隊伍是支持大國崛起的主體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獲得快速發展,在於通過改革激活了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對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確立了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內容的核心發展戰略,走自主創新之路,培育了一大批掌握各種技能並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才。基於這種思考,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把合理調整社會結構、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實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發展戰略和大力培育優秀人才隊伍,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支點。

說到自主創新驅動戰略,必然涉及影響社會曆史發展的力量及其力量轉移問題。實際上,社會發展過程中,影響社會曆史發展的主導力量在不斷實行轉移,這就是所謂“力量轉移”:農業社會,影響社會曆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土地,土地是最大的社會財富;工業社會,影響社會曆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資金、設備,資金、設備是最大的社會財富;知識經濟社會,影響社會曆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知識、科技和創新能力,知識、科技和創新能力是最大的社會財富。當今時代發展正在走向知識經濟社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是適應這種力量轉移大趨勢提出的。走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們總結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動力,也是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的國家核心發展戰略。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必然會遇到依附與自主、守舊與創新的矛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要求我們必須把自主和創新看作矛盾的主要方麵。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刻都在進行著自主創新:理論上,從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到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自主創新;實踐上,從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的改革開放,到創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體製,也是自主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落後、物質基礎薄弱、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的時候,我們相對關注眼前“腳下”的事情,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仰望“星空”,著力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並將其提升為國家核心發展戰略。過去,我們主要用發展的高速度拓寬發展空間,今後,我們必須依靠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來搶占世界發展的製高點和拓寬我們在世界上的發展空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光明日報》2012年11月12日)

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曆史的必然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論述,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作出了科學判斷,深入分析了我國經濟社會對科技的迫切需求,係統闡述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指明了科技創新工作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目標和戰略任務。

創新驅動發展是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縱觀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曆程,誰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機遇,誰就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以英國為代表,抓住了以蒸汽機為標誌的工業革命,率先實現工業化;以法國、德國等為代表,抓住了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誌的電氣革命,迅速崛起為世界強國;美國抓住了以相對論、量子論等為標誌的科學革命和一係列技術、產業的變革,成為20世紀世界頭號強國。當前,大數據、雲計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方向都麵臨著重大突破,將對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都在製定創新戰略,以圖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作為後發國家,我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要抓住和用好這一戰略機遇,實現趕超跨越發展。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曆史鐵律。他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成為科技創新大國。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既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又為加快實施這一戰略提供了有益經驗。他強調,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曆史性交彙,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曆史上,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曾經長期位居世界首位,但由於18世紀之後科技發展水平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最終淪落到飽受欺侮、任人宰割的地步。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已經具備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總體上看,機遇大於挑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好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社會需求越來越旺盛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好我國寶貴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資源,把全社會創新活力充分調動起來,使之真正轉化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基礎。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再要像過去那樣以要素投入為主來謀求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也是資源環境所難以承受的。他強調,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國家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一些重點領域還處於跟蹤模仿為主的階段,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仍受製於人,如我國電腦產量世界第一,但芯片主要依靠進口,芯片進口額已超過原油。隻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關鍵核心技術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麵,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發展未來支柱性、先導性產業,實現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摘自《求是》2014年第3期)

重點難點精講精學

什麼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關鍵時期、攻堅階段作出的重大抉擇。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將這一戰略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表明了我們黨依靠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為我們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

第一,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完善科技有效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的機製。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並根據形勢需要不斷調整充實,著力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國家科技計劃、示範應用工程等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的核心載體作用,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技術支撐體係。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運用現代科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發展關係民生的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