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講(1 / 3)

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曆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

時間:2013年12月3日

主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主講人:郭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慶祥(中央黨校教授)

總書記破題引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下午就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曆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

習近平強調,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曆史唯物主義,係統、具體、曆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曆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堅持曆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習近平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習近平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麵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麵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我們提出進行全麵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曆史唯物主義態度。

習近平指出,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麵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統一。物質生產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我們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係統性、協同性。隻有既解決好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同時,隻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麵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習近平強調,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一張藍圖抓到底,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同時,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麵對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曆史新篇章。(《人民日報》2013年12月4日)

主講專家授學

郭湛:公共利益: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解讀

分工使得人們在相互實現私人利益的過程中產生了公共利益;然而,也正是由於分工導致了社會人群的分裂,特別是私有製的出現和發展,在人群中造成了不同的階級共同體,以致一個階級統治其他階級。公共利益被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借助於國家這個共同體形式來代表和實現,因此國家成了虛幻的共同體,國家所代表和實現的公共利益也成了虛幻的公共利益。

在馬克思看來,國家共同體並不是永恒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不但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使得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發展各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原有分工的束縛,而且還產生了無產階級這個國家共同體的掘墓人,使這種國家共同體最終將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所聯係在一起,它們在社會曆史發展中是一致的。人的自由實現到什麼程度,人的公共領域就能夠在什麼程度上擺脫國家共同體的束縛,就能夠在什麼程度上體現人的公共性需要。“自由就在於把國家由一個高踞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於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製到什麼程度”。人的自主活動發展到什麼程度,人們參與到公共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就會達到什麼程度,公共利益就會在什麼程度上擺脫國家共同體的束縛而實現和表達人們的普遍利益需要。

恩格斯在體現了馬克思思想的《反杜林論》第二編“政治經濟學”中對此作了論述:“隻要實際勞動的居民必須占用很多時間來從事自己的必要勞動,因而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從事社會的公共事務——勞動管理、國家事務、法律事務、藝術、科學等等,總是必然有一個脫離實際勞動的特殊階級來從事這些事務;而且這個階級為了它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會錯過機會來把越來越沉重的勞動負擔加到勞動群眾的肩上。”人的公共性的實現、公共領域的發展,與人擺脫異化勞動、重新使勞動成為人的自主活動,走的是同一曆史發展道路。在這一曆史發展過程中,公共利益也將由虛假的公共利益發展到擺脫虛假性、成為真正反映人們需要的普遍利益,人類共同體也將從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發展到社會形成的共同體,最後發展到人的自由聯合體。

隻有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勞動才擺脫了物質生活生產形式的束縛,成為自主活動,實現了自主活動與物質生活的一致;個人擺脫了分工的局限,消除了一切自發性,成為“完全的個人的發展”;交往擺脫了地域、狹窄社會關係特別是自身發展的限製,成為基於個人本身需要的交往。人的公共領域得以全麵拓展,人成為共同體的人、成為真正具有公共性的人。人的公共性得到全麵的發展和體現,公共領域將成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領域,公共利益將擺脫虛幻性,成為真正反映人們需要的公共利益。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揭示了公共利益發展的曆史邏輯,指明了公共利益隻有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才能得到真正實現。我國今後很長的一個曆史時期,都將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不發達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領導地位。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共利益需要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國家政權來代表和實現,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和實現的公共利益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

當前,由於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社會生產關係和管理方式正在進行調整等原因,我們國家在代表和實現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方麵還存在明顯的不足,諸如部分官員濫權腐敗、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社會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還比較突出。解決和處理好這些問題既是維護社會穩定、堅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內在需要。

所以,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共性本質要求它在進一步發展中,不斷轉換自身的社會職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需要。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共利益將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而逐步得到真正實現。(摘自《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

韓慶祥: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全黨學習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一、確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領導幹部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進行科學決策,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此,就必須自覺掌握辯證唯物論和實踐認識論,掌握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尤其要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客觀地認識社會存在的本質,對社會存在有一個科學判斷。習總書記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與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

領導幹部進行科學決策,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要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國際地位作出準確定位。當今,我國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實質上意味著今天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正是基於“三個沒有變”,我們黨要求在全麵深化改革中,仍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領導幹部進行科學決策,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要對我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基本矛盾狀況有一個正確把握。習總書記指出,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麵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麵貌和發展方向。當今我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依然不高;生產關係在某些方麵阻礙了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在某些方麵阻礙了經濟基礎發展;這種阻礙已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需要不斷進行下去。我們要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對全麵深化改革作總體部署,以更好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今天我國的改革處在“攻堅期”、“深水區”,要攻堅克難,以“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精神全麵深化改革;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統一。

領導幹部進行科學決策,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還要對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有一個準確把握。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相對不足,社會和諧穩定因素也不是很夠。這要求我們既要把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麵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進社會創新活力。

二、確立正確的工作思路,需要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要做好工作,必須有正確的工作思路。正確的工作思路哪裏來?這就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就需要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它能幫助領導幹部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矛盾關係。

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指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分析和說明一定曆史條件下社會發展狀況,並預見社會發展趨勢的方法。這一方法首先要求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及社會發展狀況,而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及社會發展狀況,需要把握其中蘊含並體現出來的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狀況。社會基本矛盾之間適應或不適應,一般是通過社會發展的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狀況體現出來的。當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相互適應時,就使社會既具有發展動力和充滿創新活力,也能使社會保持平衡與和諧。當社會基本矛盾之間基本不適應時,就使社會既缺乏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也會失去平衡與和諧。衡量社會基本矛盾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狀況,一般通過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狀況來把握。

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動力和平衡兩個根本要素。飛機要飛起來,首先要有動力,否則飛不上天;它在飛行中必須保持平衡,否則會掉下去。一個社會能否健康有序發展,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具有良好的動力機製和平衡機製。動力機製,釋放著社會發展的能量;平衡機製,保持著社會發展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動力機製與平衡機製,是一切社會運行的兩種最根本機製,一切製度、體製、政策和措施都是這兩種機製的具體體現。實際上,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深層的區別就是動力機製與平衡機製的不同。社會製度的演進,從社會運行機製角度看,本質上都是圍繞動力機製與平衡機製進行的。資本主義社會早期主要是動力機製有餘而平衡機製不足,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就主要體現在尋求新的發展動力和注重社會平衡上,但資本主義並不能真正解決平衡機製問題。而社會主義則不僅要解決平衡機製,而且通過平衡機製的解決推動動力機製的解決。1957年至1977年間,我們搞的社會主義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動力機製的正常運行和發揮,結果導致社會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不足。我們黨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是從解決動力機製入手的,如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發展看作硬道理。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建設平衡機製。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麵深化改革,在指導思想上強調公平正義和“三個解放”,主要就是解決發展動力、創新活力與社會和諧穩定問題的,這裏涉及的也是動力機製與平衡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