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講(2 / 3)

可見,一個政黨要確定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領導幹部要確定正確的工作思路,就要緊緊圍繞動力和平衡這兩種根本機製來考慮。這兩種機製關係實際上就是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當今我國的“總問題”或根本問題。我們實行“改革”要解決許多問題,但從根本上主要是解決“發展”與“穩定”兩個層麵的問題。各級領導幹部的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但首先應緊緊圍繞這兩種根本機製來確定正確的工作思路。從事任何工作,首先要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和活力問題,也要注重解決和諧穩定問題。

三、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需要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麵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習總書記這一論述具有豐富內涵與重大意義,它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思考和解決重大的曆史性、方向性和戰略性問題。

當前,我國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具有新的曆史特點:力量較量日趨激烈,和平與衝突交織,但衝突增加,搶占世界發展製高點的緊迫感在增強;變化迅速所導致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挑戰嚴峻,集中突發的矛盾會增多;結構調整成為常態,傳統與現代博弈,但陣痛增強,我們時刻麵對嚴峻考驗;社會複雜多元,成長與煩惱同在,但煩惱增多,從兩難和煩惱中尋求成長成為不懈追求;民眾參與和民怨增大並存,但民怨增大相對突出,公共安全成為突出問題;要集中資源和力量攻堅克難,但成功與危機共存,危機增大,會遇到很多決定命運的根本性問題。也就是說,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麵臨的執政環境相當複雜,麵對的問題相當重大,承擔的任務相當艱巨,這就要求我們避免出現顛覆性錯誤。而要避免出現顛覆性錯誤,首先就要增強我們自身的能力和本領,特別是要提高我們的思維水平。

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曆史唯物主義,係統、具體、曆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今天,麵對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們黨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所以,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政治方向,提高戰略定力,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和駕馭全局能力。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自覺遵循客觀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學會戰略思維、全局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看問題要看主流、看大勢、看本質,不要被細枝末節和現象所迷惑;抓工作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特別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不能麵麵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勇於實踐,敢於探索,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蜻蜓點水、淺嚐輒止,必須深入地學,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不能一陣風,被動應付,當成臨時任務,必須持之以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總之,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把我們黨的“學哲學、用哲學”的好傳統堅持下去,不斷提高全黨同誌的理論思維水平。(《求是》2014年第5期)

拓展輔導助學

王巍:曆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曆史唯物主義的正本清源

曆史唯物主義也稱“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首次使用“曆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馬克思生前沒有使用過“曆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也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或“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稱為“舊唯物主義”。

新唯物主義相對於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曆史唯物主義,又是辯證唯物主義,但並不是說存在著兩個“主義”。這兩個“主義”實際上是同一個“主義”,是“一整塊鋼鐵”(列寧語),稱之為辯證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曆史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並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複強調一個觀點: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法和曆史觀。在馬克思本人那裏,辯證法和曆史觀統一在曆史唯物主義之中,辯證法是現實的人的發展的辯證法,即社會曆史發展的辯證法。因此,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稱謂的爭論,重要的不在於它的名稱,而在於它的內容和實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體現在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曆史唯物主義既講物質,也講精神;既談規律,也談自由;既重視階級分析,也注重每一個個體的全麵發展。曆史唯物主義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曆史唯物主義。

掌握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馬克思認為,曆史唯物主義是“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他所創立的新哲學並不“提供可以使用於各個曆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曆史唯物主義提供的是方法,是工作的指南,其基本功能就在於從現實曆史的具體社會規定出發,深刻認識和把握現存社會的本質和真正趨勢,作為改變現實的方法和指南。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曆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曆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曆史事實,那麼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曆史唯物主義仍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論。

完整準確地理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蘇聯教科書體係對上層建築的反作用關注很少,僅有的解釋也隻是簡單強調上層建築越是適應經濟基礎就越能發揮作用,將上層建築的能動反作用僅僅概括為階級鬥爭。這樣,上層建築的能動因素便被縮小到政治領域的階級鬥爭。實際上,曆史唯物主義既強調物質生產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強調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全麵深化改革要求我們更好地加強和完善頂層設計,發揮頂層設計對推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反作用。

注重曆史唯物主義“社會有機體”的重要思想,加強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係統性、協同性。馬克思認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從總體上來把握人類社會的全部生活,不是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看作是孤立的、分散的存在,也不是把社會看作是政治、經濟、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其中每一個領域又都按其自身獨立的規律發揮作用)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而是看作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曆史新時期,應更加注重改革中各個領域之間的有機聯係和整體邏輯,發揮改革的綜合效應。

堅持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曆史唯物主義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的科學”。曆史唯物主義從來沒有敵視人,恰恰相反,其理論主題就是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人類解放內在蘊涵著人的利益、交往、個性等各個方麵的全麵發展。在全麵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摘自《學習時報》2014年2月24日)

餘沛:唯物史觀: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習近平同誌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那麼,為什麼一些黨員、幹部會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的情況?原因固然很多,但沒有牢固樹立唯物史觀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唯物史觀終於揭開了“曆史之謎”

我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理想和目標是建立在人類曆史矛盾運動規律的堅實基礎上的。

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曆史領域占統治地位。那時,許多學者對社會曆史問題進行過多方麵的探索。18世紀的意大利思想家、曆史哲學家維科,19世紀法國複辟時代的曆史學家基佐、梯也裏、米涅,19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等,都力圖揭開社會曆史發展的秘密。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無法完成這個曆史性任務。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在其墓前發表的講話曾深刻指出: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偉大發現。正是這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在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第一次係統論述了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方式是社會曆史的前提,現實的個人是曆史的、具體的人,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個人;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不同時代的物質實踐條件決定了不同的思想觀念;物質生產在人類曆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最主要方麵,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社會經濟基礎;等等。“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以往曆史哲學發展的全部積極成果,終於使“過去在曆史觀和政治觀方麵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這種科學理論說明,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如何從一種社會生活結構中發展出另一種更高級的結構,終於揭開了“曆史之謎”。

如果說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那麼,剩餘價值學說則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秘密。馬克思指出,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是一種雇傭勞動關係。剩餘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一部分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創造來源。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無償占有,是資本主義獨特的剝削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這一基本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無法逾越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恩格斯在談及剩餘價值學說時指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它使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從前社會主義者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樣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符合人類曆史發展客觀規律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人類社會是在社會矛盾運動中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形態的依次更迭,可以理解成一個自然曆史過程。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為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人類終將走向共產主義。這是人類曆史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最和諧、最美好、最高級的社會形態。

共產主義理想與其他抽象理想的根本區別,在於它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基礎之上的,符合人類曆史發展客觀規律,具有曆史的、客觀的必然性。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社會理想都隻代表了少數人的利益,而共產主義理想代表了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和共同利益。實現共產主義,標誌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個人得到自由全麵的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對立和“三大差別”最終消失,全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人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正是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的理想,激勵著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前仆後繼、英勇奮鬥。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明確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曆程。中國共產黨誕生時隻有幾十個人,現在成長為擁有82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曆史性轉變,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支撐這一偉業的,首先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革命鬥爭中,無數先烈為共產主義理想流盡最後一滴血。1928年3月,革命烈士夏明翰為了崇高的理想,從容赴死。他臨刑前寫下了《就義詩》:“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為了“隻要主義真”,多少人矢誌不渝、舍生取義。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萬人。

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是共產主義。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矢誌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黨的凝聚力、戰鬥力的源泉,也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就是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認識和把握曆史規律,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這種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首先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崇高理想的堅定信念上。隻有這樣,才能自覺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永遠保持清醒頭腦,在任何情況下理想信念都不動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作出自己的貢獻。(《人民日報》201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