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講(1 / 3)

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時間:2014年5月26日

主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主講人:孫春蘭(天津市委書記)孫政才(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上海市委書記)

總書記破題引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5月26日下午就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行第十五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又是一個重大實踐命題。科學認識這一命題,準確把握其內涵,對全麵深化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的成果,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習近平強調,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係。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雖然隻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個定位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習近平指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貫徹了問題導向。經過20多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仍然存在不少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難以形成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也是難以推進的。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把市場機製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習近平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勢的內在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係,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各級政府一定要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職責,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

習近平指出,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一個重要特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世所罕見的巨大成就,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夠大幅度提升,都同我們堅定不移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作用是分不開的。在我國,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是政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在全麵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和發展我們的政治優勢,以我們的政治優勢來引領和推進改革,調動各方麵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發展。

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堅持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實踐,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成為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人民日報》2014年5月28日)

主講專家授學

汪洋: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在新的曆史時期,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就是在總結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驗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按照中央的部署,從新時期新階段的國情省情出發,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大限度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場機製的自身弱點和消極因素,不斷增創體製新優勢。為此,必須突出解決好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一要解決政府對市場的不恰當幹預問題。企業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基本責任。政府要通過規則製定以及規劃引導等,充分利用市場機製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並輔之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措施,以糾正市場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但應該明確,政府的宏觀調控必須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為前提,否則,就有可能偏離市場取向的改革方向,甚至出現倒退。我們一方麵要堅決糾正政府“越位”的行為,遏製權力對市場的不恰當幹預,防止行政意誌、權力“尋租”扭曲市場經濟;另一方麵要積極彌補政府“缺位”、“不到位”的狀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群眾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既要避免因政府財力增強而不恰當地擴大職能,做那些應該由市場去做的事情,又要注意運用市場機製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的意圖,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二要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治理模式。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自組織性,市場經濟自組織程度是反映市場經濟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加快發展社會組織,增強市場經濟自組織、自管理、自約束、自提高能力,是深化和完善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基礎工作。要堅持從省情出發,大膽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以“協同善治”為目標,科學界定政府與社會的作用範圍,明確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地位與基本責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民的自治作用,逐步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實際工作中,既要避免政府“過度管製”和“包攬一切”的舊模式,又要防止形成“泛市場化”和“甩包袱”的傾向。一方麵,要推動政府逐步向社會放權,實現政府的“自我解放”,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管理的小政府”、“服務的強政府”;另一方麵,要積極培育發展和規範管理社會組織,增強社會的“自我修複”能力,形成政府行政功能與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與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多元化社會治理機製,努力打造“共治的大社會”、“和諧的好社會”。

三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核心保障作用。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核心措施之一,也是理順政府與市場、社會關係的根本前提。如果不發揚民主,就難以形成社會共識;如果不堅持法治,就難以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一方麵,要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建設,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為有效約束權力和資本對市場經濟秩序破壞提供最基礎的製度支持。另一方麵,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製體係,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法律和製度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讓市場經濟主體靠法律保護而不是靠人情關係,靠規則公正而不是靠特殊照顧健康地運行。真正實現讓循法律製度之規,蹈社會公德之矩,而又努力工作的單位和企業,發展前景可以預期。

四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長期來看,效率與公平在市場經濟中是相互統一的,經濟效率的提高可以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社會公平的改善能夠為經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提供社會基礎。要將效率與公平統一起來,做到講求效率上不封頂,讓人們具有創造財富的動力;注重公平下要保底,防止兩極分化,讓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們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然是主要任務,必須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注重效率,否則整個社會將缺乏創新和進步的動力。政府應致力於提供公平的製度環境和機會,通過製定統一的市場規則、合理的資源分配方法並強化市場監管,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其能夠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從而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最終造福於全體人民。同時,要充分認識注重公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這是由我國的政治製度決定的。我們要保障群眾教育、醫療、文化等最基本的社會權利,尤其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社會政治權益。要以規則公平、機會公平、權利公平為導向,加強社會領域基礎性製度建設,使勞動者不因財富的多寡影響其主人翁的地位。切實解決因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財富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降低收入差距擴大對社會的負麵影響。(摘自《南方日報》2012年5月17日)

拓展輔導助學

袁誌剛:怎麼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過去我國采取粗放型的要素驅動式增長,這種增長模式是建立在要素價格扭曲的基礎上的,我國也因此積累起最初經濟起飛需要的資本,取得了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隨著要素資源的愈發稀缺,為實現社會進一步發展和經濟可持續增長,我們亟待轉向效率驅動、甚至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由市場機製來找準要素價格,並在此基礎上提高要素生產率,政府的職能則是盡可能減少對市場的幹預,減少腐敗和尋租行為,並逐步摸索出在市場中的作用,發揮後發優勢。等時機成熟,最終實現創新驅動。創新驅動不僅需要人才和技術,還需要政府和製度對人才、技術的保護和激勵,更需要政府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和維護市場機製的能力。

政府轉型的關鍵,在於分清市場和政府的界限,明確政府職能。在市場機製能夠解決問題的領域,政府應當退出;在當前機製、製度無法解決,但是通過完善市場機製能夠解決問題的領域,政府也應當逐漸退出;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公平的遊戲規則,彌補市場機製配置資源時的不足。鑒於此,政府應當在以下方麵改變當前所扮演的角色。

其一,應處理好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係。對於外部性很強的自然壟斷行業、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政府“有形之手”可以糾正市場的失靈,並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而對於一般競爭性行業,政府不應設置門檻限製民營經濟的進入,而應鼓勵民營經濟在這些行業的發展,更大程度地促進競爭。

其二,應逐漸退出要素市場,讓市場機製在要素配置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土地市場,應界定好土地的產權結構,讓市場發現各類土地的價格,使之得到最優的配置。在信貸市場,還存在著對民營部門的歧視,金融資源難以在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需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參與金融行業的競爭。

其三,應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公共產品存在著社會邊際收益與個體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成本與個體邊際成本不一致的情況,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在公共服務領域中顯得捉襟見肘,此時更需要政府的介入以實現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規模。目前,我國亟須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無差異的基本公共產品市場,實現基本公共產品的國家化、標準化,減輕區域間、城鄉間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程度。這也是從另一種途徑降低大城市戶籍的含金量,從而有利於扭轉勞動力空間配置上的扭曲,避免福利性遷移。在一定意義上,公共產品國家化和均等化到來之時,就是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建立之日。

市場機製會產生馬太效應,因此需要政府通過財稅製度來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現有研究表明,我國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經處於較高水平,這是市場機製運行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因為優勝劣汰是支配市場經濟的法則。但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政府在維護結果公平、收入與貢獻相符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收入再分配將市場機製導致的收入差距維持在合理的範圍。

其四,減少對企業的幹預,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政府應當引導而不是規定企業的投資領域和範圍,應當建立一個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自身發展規律,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市場本身就具有激發創新的機製,它給予企業創新的補貼便是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