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光明日報》2013年1月4日)
陳劍: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 充分釋放市場活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一次提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重大理論創新和亮點,表明黨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認識的深化,對推進中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減少幹預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何謂處理好?標準是什麼?依筆者看來,就是全麵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更加尊重市場運行規律,包括尊重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
在政府與市場關係中,看似是政府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似乎政府與市場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實際卻是兩隻手的職責分工不同,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市場看不見的手,是要在市場中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為什麼由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這是因為,市場經濟幾百年的曆史證明,也包括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用市場進行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而政府配置資源,往往效率不高,並有可能帶來尋租等方麵問題。按照《決定》,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從一定意義上分析,改革就是政府自身改革,政府要管住自己的手,收回自己的手,用好自己的手。政府的手要轉變為支持和輔助作用。按照李克強總理所說的“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也就是自我改革。當然,“管好手”並不等於政府“完全撒手”,更不是束手束腳;相反,更應敢於“邁開腿”,更要內外兼修“邁穩步”,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所說的“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因此,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分工,根除對GDP崇拜,可能是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一項十分重要且基礎性的工作。
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由於諸多因素的作用,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特別是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活力的釋放。其主要障礙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是市場參與者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沒有完全建立,特別是非公有製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地位沒有完全解決。雖然近年來國務院出台了多項措施鼓勵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例如鼓勵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新、舊36條,但總體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各種“彈簧門”、“玻璃門”等依然存在,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非公有製經濟的潛力和效能的發揮。《決定》指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提法較之以往是推進了。要釋放微觀基礎活力,推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根本解決辦法,就是讓企業,無論國有或民營,都回歸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成為具有現代企業製度特征的市場化企業。這就要求,政府在製定市場規則、研究對企業扶持的政策時,不能有近有遠、有親有疏。必須改革市場監管體係,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從而更好地釋放中國經濟整體活力。
另一方麵是宏觀稅賦過重,實體經濟發展壁壘過多。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公平稅負,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研究確定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等項內容。這對激發小微企業的市場活力,推進市場化建設,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要降低政府的稅負,需要減少政府的運營成本,整治亂收費的市場環境等。
要充分釋放微觀基礎活力,一是進一步提升對非公有製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麵重要性的認識。政府製定各項經濟政策,應真正做到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隻要認真納稅,遵守法紀,保障勞工權益等,就是合格的企業,就應當一視同仁,沒有任何歧視。若如此,則會極大釋放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活力。二是應當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水平。例如,將增值稅基本稅率從17%降至15%,就可大致減稅5000億元,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十分顯著。
三、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科學水平,進一步實現有效的政府治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及需求受價格規律及自由市場機製的影響。市場經濟帶來經濟增長,有時會引發通貨膨脹、滯漲、經濟衰退等,這種周期性波動會影響生產效率並對社會資源和生產力發展帶來負麵影響。所以,需要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著重於整體社會經濟運作,透過諸種手段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政府管理國民經濟,最主要的是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經濟手段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法律手段一般是指政府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公民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製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係,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行政手段是政府發布的經濟命令,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
政府製定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時采取的經濟辦法,即政府在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於經濟杠杆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杆主要包括價格、利息、彙率、稅收、信貸等。此外,一些經濟政策的運用,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彙率政策、產品購銷政策、價格政策、扶貧政策、產業政策等,也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宏觀調控是間接調控,主要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的運行,即依賴利息、彙率、價格等經濟手段,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製約的機製,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計劃的含義是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以及需要配套實施的經濟政策;中央銀行以穩定幣值為首要目標,調節貨幣供應總量,並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財政運用預算和稅收手段,調節經濟結構和社會分配,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並與產業政策相配合,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摘自《紅旗文稿》2013年第22期)
魏禮群: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
正確認識政府和市場二者的功能與長處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需要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二者的功能和長處以及它們的缺陷和弊端。先說市場。市場有多種涵義,一種是商品交易場所,一種是以商品等價交換為準則的市場機製對資源的配置方式,還有一種是人們之間的生產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指市場機製決定的資源配置方式。在所有經濟活動中,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市場之所以能夠使資源配置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有關資源配置和生產的決策是以價格為基礎的,而由價值決定的價格,是生產者、消費者、勞動者和生產要素所有者在市場自願交換中發現和形成的。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長處在於:作為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價值規律,能夠通過市場價格自動調節生產(供給)和需求,在全社會形成分工和協作機製;能夠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形成激勵先進、鞭策落後和優勝劣汰機製;能夠引導資源配置以最小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產出(效益)。因此,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競爭規律和供求規律等市場經濟規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有利於促使經濟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更有效益地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市場調節有某些自發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後性等特點,不能把資源配置統統交給市場,不能使全部社會經濟活動市場化。比如,社會供求總量的平衡、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城鄉區域差距的縮小、稀缺資源的配置,隻靠市場調節經濟運行,難以經常保持經濟總量平衡和重大結構協調,難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難以避免社會收入兩極分化,也難以及時、有力、有效應對宏觀經濟周期波動和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衝擊。也就是說,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能是所有社會經濟領域和活動。
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能是從宏觀上引導方向,保持整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在我們國家,有共產黨的領導、有社會主義製度的優勢,政府可以自覺地依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動地觀察和反映國內外發展變化,按照包括市場規律在內的客觀經濟規律,對重大社會經濟活動作出戰略規劃與宏觀決策,可以對重大社會經濟活動作出預先安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和調控。發揮政府作用的主要長處在於,有可能從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來引導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從宏觀層次和全局發展上配置重要資源,促進經濟總量平衡,協調重大結構和優化生產力布局,提供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保障公共安全,加強社會建設和環境保護,維護市場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彌補市場缺陷和失靈的方麵。但政府也有信息掌握和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也會有偏頗、僵滯甚至決策失誤的毛病,以至於束縛經濟社會的活力,不利於微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以上可以看出,政府與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體係中兩個重要手段,各有長處但功能不同。政府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們都能對資源配置產生作用,但資源配置和利益調節的機理、手段、方式不同。市場方式主要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機製功能配置資源,調節利益關係,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主經營和自擔風險。政府則主要根據全局和公益性需求,依靠行政權力和體製,進行重要資源配置,調節重要利益關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市場在微觀配置資源、調節經濟利益關係中的積極有效作用。
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麵。一是要明確認識兩者各自的功能和長處,使它們在不同社會經濟層次、不同領域發揮應有作用,都不能越位、錯位和不到位。二是要充分發揮兩者功能作用,“兩隻手”都要用,並有效配合。“兩隻手”配合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反之,市場作用的正效能就會下降,負作用就會擴大;同樣,政府的正效能也會下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也會受到傷害,甚至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兩者不可偏廢。三是政府和市場應當有機結合而不是板塊連接,政府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自覺按經濟規律辦事,市場要在政府引導、監管和製度規範下運行。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政府與市場各自長處的充分發揮以及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必須全麵深化改革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基本建立,政府和市場關係經過不斷調整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總的看來,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作用大為增強,但市場和政府都有不到位和越位的方麵。政府仍然管了不少不該管的事,也有不少事該管卻沒有管或沒有管好。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經濟體製機製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此,必須遵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求,全麵深化改革特別是經濟體製、行政體製改革。至關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改革。
(一)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
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要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由消費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一是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我國市場體係還不完善,市場的開放性、競爭的公平性和運行的透明度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基礎產業和服務業價格關係尚未理順,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必須加快市場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一係列重大改革舉措,包括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探索實行負麵清單準入管理方式,改革市場監管體係,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退出機製。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二是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堅持把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作為價格形成的常態機製,凡是能夠通過市場形成價格的,包括生產要素價格都要放開價格管製,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對那些暫不具備放開條件的,要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市場導向的價格動態調整機製,並創造條件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改革政府定價機製,要把政府定價嚴格限定在必要範圍內,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進一步減少政府定價的範圍和具體品種。要按照簡政放權要求,進一步下放給地方政府定價權。改進政府定價方法,規範政府定價行為,提高政府定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改革市場監管體係。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同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係,加快推進科技體製改革。這是完善現代市場體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