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決定,采取行動。成功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落實了行動,你就能夠做到。把信送給加西亞,你就是羅文,執行不需任何借口。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在工作過程中,最沒有效率、最讓人不快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開始沒有做好,被推翻重來。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屢屢發生。比如:剛才往垃圾桶裏扔一個果皮,想少走兩步道,結果沒有命中,隻好彎腰撿起來再扔,費了第二遍事。

工作中,忙中出錯是常有的事兒。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犯很多這樣那樣的錯誤,有的是不起眼的小錯誤,有的是傷筋動骨的大錯誤,無論大小錯誤,都要為之付出代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做好、做到位,是一個觀念,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它會節省我們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我們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在落實工作時,我們哪怕第一次多花點時間、多用些精力,力求把事情做到符合要求,一定要堅決避免一切無謂的重頭再來!要提高落實的效率,最重要的一條方法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據說當年飛人邁克爾。喬丹來中國訪問中國籃球隊時,曾有中國籃球官員問邁克爾。喬丹:“您認為我們的球員怎麼樣。”喬丹回答:“你們擁有非常優秀的球員,但他們都隻會打籃球,不懂得打籃球的哲學。”

同理,工作也有工作的哲學。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是一個簡單量化的工作標準,而是一個改變所有組織和個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學和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代價最小,收效最大。通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人們可以達到組織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預防體係,實現無火可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哲學,是一個人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關鍵法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來源於“世界質量先生”科羅斯的“零缺陷”管理,但是它已經遠遠超越了“零缺陷”管理的界限,它適合於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組織和個人,它屬於全人類。

下麵有這樣一則故事:

在一次工程施工中,一位師傅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師傅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便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發現,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次,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在工作中,每個員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到過中國一汽大眾的現代化車間參觀過的人,都會在感歎那裏汽車流水線現代化的同時,發現在車間的醒目位置上,有一排巨幅廣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初看之下,眾皆嘩然。怎麼這麼“現代”的車間裏,竟然會有這麼“不客觀”的廣告。這樣的廣告,不禁讓我們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可能性到底多大。

靜下心來想一想,不禁為一汽大眾的廣告所折服:要把事情做對,需要多少次。是四次,還是三次。最好是幾次呢。當然是——一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美國著名人際交往專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改變給人的第一印象,因為你的第一印象永遠留在人家的心裏。”有些人會說,我這一次沒有表達好、沒有做好,我以後再來完善自己,那是徒勞。第一次太重要了,一旦出現差錯,就很難改變差錯的現實,因為差錯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需要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代價才有可能彌補。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對員工的期待,他時時刻刻提醒員工們,要盡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時,抱著“一次就做對”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對“質量”品質的要求,隻有“第一次就做對”,才能盡可能減少廢品,保證質量。

絕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都會遇到過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問題的情況,在忙亂中則造成的錯誤,輕則自己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

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時又很容易製造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這種“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所以在行為準則的貫徹執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一個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理念。如果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具備把它做好的條件,為什麼不現在就把它做好呢。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了,就可以達到第一次就把整個事情做好的境界。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雲:“天下之事,必作於細。”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做大事不拘小節,固然是一種處世態度,但有時候這卻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因為有麻痹大意的心理在作祟,你可能會因為忽略掉的某個細節而喪失成功的機會。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細節決定成敗這一深刻哲理。生活中,想要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把事做細。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正如我們並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製度,卻缺少不折不扣的實行一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在於你沒有把細節看到眼裏。

有三個人同時去應聘一家著名連鎖超市的采購部主管。他們三個人當中,一個人是某知名管理學院的研究生,一個是畢業於某家著名商學院的本科生,還有一個隻是來自某個民辦高校的大專生。麵試之前,很多人都覺得結果不言自明,其中包括將要參加這次麵試的主管。

經過了好幾輪的考試,三個人在專業知識等其他方麵是難分伯仲,各有千秋。最後一關,是公司的總經理親自主陣,他向參加應聘的三個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題目為:如果你代表公司向某廠家采購4999支牙刷,你需要從公司拿走多少錢?

三個應試者在幾分鍾之後不約而同地都把答案交給了總經理。

第一個應試者的答案是:“14300。”

他隨後解釋到:“就當是買5000支牙刷好了,每支牙刷是2.8元,總共需要14000元,其他開支大概需要300元。”

第二個人的答案是:“14200元。”

他解釋說:“假設5000支牙刷,需要14000元左右,其他花費200元應該就可以應付得來。”

第三個人的答案是:“14215.2元。”

看到這個數字,經理不僅為之一愣。隨後便問他是怎麼計算出這個數字來的。

第三個人很有條理地分析說:“4999支牙刷,每支2.8元,就需要13997.2元;來回坐汽車的路費是60元;晚上租房的費用是50元;吃飯大概需要花60元;從生產廠家到汽車站以及下車之後把牙刷弄到咱們公司倉庫,兩次都需要請搬運工,這需要花費48元。因此,最後的費用為14215.2元。”

總經理在聽了他的解釋之後,很自然地就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滿意地對他們三個人說:“好吧,今天的麵試就到此為止,你們三個等通知吧!”

讀完這個故事,相信你也知道最終誰會得到總經理的通知。試想,如果讓你擔任采購部的經理,在購買物品所需要的金錢方麵,你都是糊裏糊塗的,哪個公司還敢用你。不可否認,很多事情我們不能做得完美,但是如果你做好每一個細節,則可能會促進事情的盡善盡美。而且,很多時候,透過一件小事,足以看出一個人的態度和能力。上麵的故事就很清楚地體現了這一點。

所以說,不管是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都應該注重細節,從每一件小事開始。一個人,如果不關注細節,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此,要想比別人優秀,要想比別人獲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克服你在生活中麻痹大意的心理,從每一個細節上下工夫。

加藤信三,原本是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一天早上,他起床有點晚,為了避免上班遲到,他匆匆刷牙,沒想到因為用力稍大,牙齦居然被刷出血來了。為此,他怒氣衝衝,直到走到公司還是一肚子不滿。

忙完手頭的工作之後,他便和幾個要好的同事提及此事,很快,幾個人就決定設法解決刷牙容易傷及牙齦的問題。

很多專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聚集在了一起,大家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例如刷牙前先用熱水把牙刷泡軟;刷牙的時候不要太過於用力;將牙刷毛改成柔軟的狸毛……但麵對一個又一個的建議,他們都覺得這不是最好的辦法。

實在想不出辦法的時候,他們決定從頭開始。於是,他們又仔細檢查牙刷毛,在放大鏡底下,加藤信三發現牙刷毛的頂端並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把它改成圓形的不就好了”,他這樣想到。其他專家也都認為這個建議確實可行,他們互即著手進行改進。實驗果然取得了他們意想中的效果。之後,他們向公司提交了他們的這一建議,公司欣然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為圓形。

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在廣告媒介的作用下,銷路極好,連續暢銷1O多年之久,銷售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3O%-40%。加騰信三也由職員晉升為科長,十幾年後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牙刷不好用,這可能是很多人經常遇到的問題,但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這個細節,結果就在忽視細節的同時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位成功者都是磨煉出來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隻要你始終如一、腳踏實地地走下去,無論什麼事情,都不放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鬆自我,你便可以創造出令自己和他人都震驚的成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