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聰明人都能把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道理置於心中,他們始終能夠保持“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狀態,用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名譽、地位和金錢,從而他們活得悠然愜意,舒心暢快。
知足者才能常樂
知足常樂,其字麵意義就是滿足於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而隨時都感到快樂開心,這句成語關鍵在那一個"足"字上。"足"的解釋就是滿足或者是很多的意思,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獲得的東西感到滿足。所謂知足常樂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頹喪和無奈的表現。知足常樂其實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隻有懷著一顆平靜的心,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它。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講的是知足常樂的道理。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脹下去,必將後患無窮。如果欲望不是太熾,也就不會凡事都斤斤計較,胸襟也為之寬闊,氣量亦隨之大度,與別人交往,誤會、嫉妒、傷害產生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以平靜之心應付波譎雲詭的社會關係,能時時處於主動狀態。
知足常樂,可以說為每個人所熟知,但在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不可謂不聰明,但卻由於不知足,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每日抑鬱沉悶,不知人生之樂。
知足者才能常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貪欲,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高興不起來。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到,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千元大鈔,他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著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幹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紐扣近四萬顆,針四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麵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任由其膨脹,則會由此生出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青年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
"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補償。"智者又說。
"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著說道。
一個人對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並不需要主觀上的任何功力,因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順情的,仿佛騎手信馬由韁不費力。知足,倒是自覺的、頑強的、堅毅的和勉為其難的。當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輛輛擦身而過的漂亮轎車時,當你身居鬥室望著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樓的閃閃燈火時,因羨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無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擺脫這些情緒的糾纏,今晚依然知足地臥床酣睡,明晨照樣知足地擠車上班,卻是很不容易的事。
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人應該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適可而止莫太貪
人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是與太強的欲望分不開的。不懂得適可而止,過分的貪婪是一種頑疾,極易使人成為它的奴隸,變得不可自拔。
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最終禍害的將會是自己。
在中國曆史人物中,三國時期的曹操當數梟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在曆史上,他被譽為:“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魯迅先生對之也有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說到曹操,人們立刻會想到《三國演義》,而且他長期扮演奸惡的角色,舞台上也常被當做奸臣的象征,然而這並不是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曹操確實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個英雄。”
魯迅先生尚給予如此高的評價,那麼足見曹操身上自有其閃光和傑出的地方。大致歸納一下,如下幾點或許可以代表他的實績:一是任人惟賢、知仁善任;二是擅長戰略戰術,並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三是極富有決斷力。前兩者不獨為曹操所擁有,至於第三點,曹操做得的確很出色。每逢起兵打仗,或周旋於政治舞台,他一看形勢不對,就決不勉強、硬撐,而是見風使舵、及時避險。換言之,他懂得“適時而止,適可而止”。
有一次,他揮師進攻被蜀漢軍占領的漢中,初戰告捷後,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時大將司馬懿進言道:“應立即加緊進攻,乘勝追擊,否則,就會延誤殲滅劉備的時機。”司馬懿的意思是乘勢擴大戰果,將大軍推進到蜀地,消滅劉備蜀漢政權。然而曹操卻說:“人最苦於不足,既已得隴右,何須再貪蜀焉。”他的這句話是說:不要冒險攻蜀了,應見好就收吧。適時而止,不僅是一種戰略,更是低調做人的智慧。
曹操遇事“適時而止,適可而止”,所以,得以維持住了政治軍事上的優勢,最終奠定了曹魏的基礎。不懂得時刻而止,太貪婪常常使人不僅要忍受欲望的煎熬,還會漸漸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個人路過一家珠寶店,急匆匆地走進去,當著眾人的麵就開始往自己的衣袋裏裝珠寶首飾係,眾人覺得此人太囂張,就將他扭送到官府。縣官問他為何如此大膽竟然當眾偷東西,他卻一臉的從容不迫:“當時眼睛裏隻有珠寶,沒有看到其他人。”
此人已經貪婪到“忘我”的境界,其結果隻能是被捉。
有一位獵人,他有一個捉猴辦法。他在牆中夾了一個竹筒,然後將一個雞蛋放在竹筒的一端。猴子看見竹筒中的雞蛋,就會伸手去抓,但是,當它用手握住雞蛋時,便無法從竹筒裏縮回手來。由於猴子貪心十足,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雞蛋,隻好束手就擒。
貪婪之心是猴子足以害命的弱點。
有一天,一隻狐狸發現一個葡萄園,看著水靈靈的葡萄,不禁垂涎欲滴。可是,葡萄園外麵有柵欄擋住,根本無法進入。狐狸眼望著誘人的葡萄,卻不能進入園中,急得團團轉。後來,狐狸一狠心,絕食三日。減肥之後,狐狸再次走到柵欄前,鑽進葡萄園內,飽餐了一頓,然後,心滿意足地準備離開。但是,由於吃得太飽,鑽不出去了。無奈之下,狐狸隻好又餓肚三天,減肥之後,才鑽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