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的故事頗像我們的人生過程,人生下來的時候,兩手空空,一生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但是等到有一天撒手離去時,帶不走任何東西。
做人應該學會滿足,若不知足有時就連起碼的東西都得不到。可是生活中的人們總是難改貪婪的習性,對於功名利祿的態度,一向是多多益善。比如當一個人有了一千塊錢,就想擁有兩千,有了兩千還想有五千,然後想有一萬,兩萬,這就是一個人的欲望,欲望沒有止境。人們以為金錢越多越好,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你永不滿足自己現有的金錢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結果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失去一生的快樂。
聰明的人懂得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因為他們懂得知足者才能常樂。
見好就要收
貪婪是人的一大本性,因為人的欲望太強了,貪婪因欲望而生。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因為貪婪而不能見好就收,而遭到失敗,甚至喪命。能夠做到見好就收的人,才是成功的,他因為見好就收才人自己留下了一條全身而退的路。
文種是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像烏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後來文種也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如範蠡退隱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殺死。
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意思是說,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在達到頂峰之後,不管是名還是利,都會走向與其相反的一麵。
軍師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獲得天下後,便毅然光榮隱退。他向劉邦請求:“我是你成為帝玉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要舍棄主俗,漫遊仙界。”劉邦答應了他的要求,因此張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之後對世俗的一種不屑,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隻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放棄並善於放棄,隻有在懂得並善於放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而這些,是隻擁有小聰明的人無法理解的大智慧。
曆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功成身退,就是因為他們懂得見好就收。李泌要與唐肅宗分手的時候,是與唐肅宗同榻而寢的,簡直情同手足。但李泌決意離唐肅宗而去,他說:“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李泌明白,倘若迷戀這一切而不想“收”,那麼,事情就會悄悄地發生變化。周圍的環境會變,信任會變成猜疑,擁戴會變成妒忌;自己的心態也會變,功能使人變驕,權會使人變蠻,弄不好就會身敗名裂,以至於像李斯那樣,想當平民百姓而不得。
《金剛經》說,佛陀度盡一切恒河沙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可度。這是大菩薩不居功的精神。此種功成身退、見好就收的精神,也隻有這麼多聖賢的偉人了。也隻有做到這一點的人,會取得成功,收到最大的好處,要不然,總有一天會把自己陷進困境,甚至丟掉性命。
一時得失莫在意
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人是不會關注眼前無關緊要的事情的。為人處世也一樣,不要隻看眼前,不看長遠,不要太在意一時得失。
弗斯特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弗斯特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
一次,他們的副總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與弗斯特在匹茲堡全麵討論一些重要的事。
弗斯特提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的早飯時和他會麵。弗斯特知道伍德沃德在想什麼。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們現在的合同,發現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來可以對他說:“你自己找的麻煩自己受吧,我們7個月以後再談。”這樣,伍德沃德將不得不按合同給弗斯特供貨,但他無疑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還可以對他說:“好呀,我聽你的。但是記住,你欠了我的,是嗎。”但弗斯特的事業正在發展,他需要與這個重要的供貨商保持長期的、穩固的關係,於是,弗斯特說:“請你告訴我你打算出什麼價。”
他說:“單價20分。”他解釋了一下這一要價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間裏踱了一會步子,然後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數字——他已經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弗斯特說:“我給你25分。”
伍德沃德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
弗斯特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個長期的承諾,對方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當他向他的總裁,一個十分強硬的人彙報時,伍德沃德將被視為一個英雄。弗斯特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對方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為人處世千萬不要隻看眼前,傳說以前有一位印第安酋長,慣於用比賽來考驗部落中的年輕士兵。有一次,他選出4位傑出的青年,對他們說:“我要你們爬山去,爬到自己氣力能耐的極點,然後從山上取來一樣東西做證物。”
翌日清晨,4位強壯的印第安青年同時出發上山。半天過後,第一位歸來的,手握針樅一枝,顯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帶回一小枝鬆木。過不久,第三位抱著一種生長於高山的灌木報到。
踏著皎潔的月色,第四位終於踉蹌而歸。他顯然精疲力竭,雙腳早被尖石傷裂。
“你帶什麼來。爬到多高。”酋長問道。
“我到達的地方,沒有針樅,也沒有鬆木可供遮陰;沒有沿路的花兒可以驅逐長途跋涉的疲勞,隻有石頭、山嶺和荒野。我的腳受傷而破皮兒,渾身疲憊不堪,而且很晚才回來,但是——”年輕的戰士雙眼發亮起來,“我見到了大海!”
在我們跋涉人生的時候,大海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第四個當然是最終的勝利者,得到了酋長的表揚和重用。
存在的不一定永遠存在,失去的不一定永遠失去。我們總是在路上,別太在意一時得失,聽從自己的心靈與直覺,它能引領你到達你不知道但你會無悔的地方。
樂到極致則是悲
古人言:"樂不可及,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求樂也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古人早就告誡我們:樂極生悲。這個“樂”不單指聲色方麵的感官享受,更包含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理性麻木。這種樂極之人,必然喪失生命活力,即使危機四伏也視而不見,一旦危機疊起則無能為力。
樂極生悲一語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但一般人對它的理解,往往是因快樂過度而忘乎所以、頭腦發熱、動止失矩,結果不慎發生意外,惹禍上身,化喜為悲。凡讀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人,大致上可以領悟樂極生悲的含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雅致環境裏,眾賢畢至,高朋會聚,曲水流觴,詠敘幽情,這是何等快樂!王羲之欣然記道:"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繁,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但是,就在"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之時,突然使人產生了萬物"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悲哀,於是情緒一轉:"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憾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是真正的樂極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