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人曾說:一個人的成就與他自所擁有的氣度和胸懷是分不開的。事實的確如此,生活中那些心胸開闊、能忍善忍的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更容易比別人成功。而那些心胸狹窄,不懂克製的人即使滿腹經綸,或者力大無比,都隻不過是曆史上的匆匆過客而已。
多一份寬容多一萬裏天空
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減少誤會,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調節關係,減少摩擦,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寬容是一種胸懷,宰相肚裏能撐船說的就是寬容。一個有著博大胸懷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會為生活工作中的小摩擦而耿耿於懷,不會為世間繁雜的恩怨是非糾纏不清。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一個善良、樂觀、博愛的人,總是會保持一種謙遜和豁達,他懂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能夠理解他人,他能夠善待人和事,他會把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協調地統一起來,從而達到契合,於是這種心態和胸懷或者說是品格,造就了一個眾人敬仰的形象,造就了一番不朽的事業。
寬容是一種智慧。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容自己就是善待生命。寬容了別人不但給了他們新的機會,也取得了信任和尊敬,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自己,不要把暫時的成敗放在心上,不要因為一時的人生低穀而改變自己努力的方向。他明白,人情冷暖、功名利祿,不過是人生中毫無重要意義的附屬,就像一棵樹,隻有不斷削去旁枝末葉,才能夠專心長主幹,才能夠成才。
寬容,是一種特殊的智慧,它是一種灑脫、一種超然、一種豁達,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所以能夠看開世事紛擾,是因為他看得更高、更遠。一個有著寬容之心的人,即使在陰雲密布的天氣,也會看到陽光燦爛的笑容;即使在漆黑的夜裏,也知道光明就要來到;即使北風凜冽,他的心也是暖的。
寬容是一種力量。它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使人明辨是非。它可以讓人著眼於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時一事。寬容使軟弱的人覺得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支點,使堅強的人覺得這個世界永遠有溫柔的港灣。沙漠中,寬容就是綠洲;懸崖上,寬容就是繩梯;絕望時,寬容就是新的希望,新的力量。
寬容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風雲突變的世界,一個人必須有寬闊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競爭狀態,褊狹和嫉妒隻能使得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終走投無路。
有容乃大,是時代最珍貴的人性品格,是時代成功者必須鍛造的一種人性。寬容是以遼闊的胸襟容納各種智慧,是輝映創造性的文化品格。寬容是一種與人相處的素質,一種時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納他人長處,充實自我,創造自我價值的良好思維品質。
利比裏亞的女總統瑟利夫,在未當上總統之前,由於政變等原因,曾經三次流亡幾內亞。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將卷土重來,搞垮她的政敵,使曾經讓她飽嚐艱辛的人也嚐一嚐顛沛流離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經曆改變了她的想法。
那是13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天,當她帶著她的隨從靠近一個村落的時候,突然從一棵大村後響起槍聲。訓練有素的貼身護衛維撒猛地把她撲倒,她獲救了,但這顆罪惡的子彈奪去了維撒年輕的生命。後來她才知道,開槍的是維撒的鄰居,一個叫阿撒的小夥子。阿撒被她的對手收買,一直在伺機暗殺她。13年後,瑟利夫再次來到這個村莊,竟然發現維撒的媽媽去給阿撒的媽媽送糧食。她問維撒的媽媽為何要這樣做,維撒的媽媽回答:“阿撒逃走後,13年來杳無音信,阿撒獨身的媽媽窮困潦倒,現在又病了,家裏揭不開鍋……”瑟利夫不禁提醒這位善良的老媽媽:“他們不是我們的敵人嗎?”老媽媽的回答再次讓她吃驚:“那都過去了,以怨報怨,隻能增加更多的怨恨。”
那一刻,她被震撼了。老媽媽的話,深深地教育了她——以仇恨麵對仇恨,對立的雙方將永遠無法擺脫仇恨。飽經戰亂的利比裏亞需要的不是仇恨,更不是戰爭,它需要的是寬恕!隻有寬恕才能化解矛盾,隻有寬恕才能消除隔閡,隻有寬恕才能獲得理解,也隻有寬恕才能贏得支持。
從那以後,瑟利夫不但以寬恕的心態來麵對過去的對手,而且號召人民忘掉仇恨,以寬容、和解治愈曆史的創傷。瑟利夫的舉動,贏得了利比裏亞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並通過選舉把她推上了總統寶座,使她成為非洲曆史上第一位民選女總統。
瑟利夫正是憑借著對別人的寬容,贏得了利比裏亞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最終成為一位有名的女總統。
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襟,在處事中對不同的觀點或行為,要予以理解和包容。寬恕別人一時的過失,這樣既能激勵和感化對方,同時還能給自己帶來一片廣闊的天空。
沒有什麼不可以饒恕
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用“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來形容一個人的大度量。斤斤計較,眼裏容不下沙子的人,肚裏容不下氣,甚至因氣量小而鬧出病來,這樣的人絕非是君子。在交往中,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就要擁有一個大度的胸懷,學會寬容。
中國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裏能行般”。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些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敬重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
對人如此,對待我們身邊的小動物更應該寬恕。
有個叫吉姆的小男孩有養了養了一條非常可愛小狗,可惜,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他的小狗被鄰居家的狗咬死了。小男孩簡快要氣瘋了,發誓要殺死鄰居家的那條狗,為他的寶貝狗報仇。
有一天下午他拖著懶懶的腳步進了他爸爸的商店,心想父欠準是要他擦玻璃或是幹別的什麼活。可是,爸爸從櫃台後麵出來領著吉姆進了儲藏室。他們慢慢地繞過一堆雜貨,來到一個角落。鄰居家的那條狗正蜷縮在那兒,被拴在一根柱子上。
“那條狗在這兒,”爸說道,“如果你還想殺了它的話,這是最容易的辦法。”他遞給吉姆一把短筒獵槍。並疑慮地瞥了小男孩一眼。點了點頭。
吉姆拿起獵槍,舉上肩,黑色槍筒向下瞄準。那條用狗雙棕色眼睛看著他,高興地喘著粗氣,張開長著獠牙的嘴,吐出粉紅的舌頭。就在他要扣動板機的一刹那,千頭萬緒閃過腦海。爸爸靜靜地站在一旁,可吉姆的心情卻無法平靜。湧上心頭的是平時爸爸對他的教誨——我們對無助的生命的責任,做人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吉姆想起他打碎媽媽最心愛的花瓶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愛他;他還聽到別的聲音——教區的牧師領著他們做禱告時,祈求上帝寬恕他們如同他們寬恕別人那樣。
此時,小男孩子手中的獵槍變得沉甸甸的,眼前目標模糊起來。他放下手中的槍,抬頭無奈地看著爸爸。爸爸臉上綻出一絲笑容,然後抓住他的肩膀,緩緩地說道:“我理解你,兒子。”這時他才明白,他從未想過他會扣板機。他用明智、深刻的方式讓他自己做出決
定。始終沒弄清爸爸那天下午為什麼要安排鄰居的狗出現在商店的,但是他知道他相信他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吉姆放下槍,感到無比輕鬆。他和爸爸一起解開了那條狗欣喜地蹭著他,短履巴使勁地晃動,仿佛在慶幸自己免遭槍殺。
一切生命都應得到尊重、愛護。人的可愛之處是有思想、會寬恕別人。作為高等靈長類的人類更加不應跟普通動物計較得失了。
一個人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在事業上建功立、取得成就的,一定不是那些胸襟狹窄、小肚雞腸、謹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如麥金利般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
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這顆心的容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才有多大。“聖雄”甘地是二十世紀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最有權威的領導者,印度國民大會黨的主要領導人。甘地不僅是出色的領袖,也是傑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張對整個印度半島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甘地的思想獨特,他的政治觀念是建立在印度傳統宗教思想基礎之上的。英雄式的忍耐性,使甘地的“非暴力運動精神”注入到了印度人的靈魂之中,從而使得英國殖民當局武力式的壓迫在非暴力運動精神麵前束手無策。
甘地是一個純粹的精神運動領袖,無限的寬恕和無限的忍耐始終貫穿在他發動的革命運動之中。在甘地領導的工作中,找不出任何一點以權謀私的痕跡。他總是以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來對待工作,並希望借此號召信徒,感服敵人。甘地的心靈永遠是仁慈、虔誠的,甘地的胸懷永遠是寬容、博大的,即使麵對敵人也是如此。
1907年,因為甘地所采取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遭到部分激進分子的抵製,同時,英國當局又用盡全部手段迫使他屈服。有一天,甘地在大街上被一群暴徒無情地攻擊和毒打,這群人打到以為他斷氣了才離開。以後,甘地又被捕入獄,判刑後做了苦役。在那非常時期裏,甘地仍然以他那無比的度量、最大的包容寬恕暫時的、永久的政敵,他繼續為鞭打他的人奮鬥,繼續走自己既定的道路。甘地曾經和泰戈爾在觀念上產生過矛盾,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出現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頭上的理論和辯解。當有人在他麵前攻擊泰戈爾時,甘地就想辦法阻止他們說下去,並毫不客氣地命令他們不要散布流言,破壞他和泰戈爾之間的交情。另外,他還發表聲明,表示自己應該感謝泰戈爾。甘地就是依靠寬恕贏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敵人的信任和擁戴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當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或解決時,你不妨用寬容去試一下,或許它能幫你實現目標,解決矛盾化幹戈為玉帛。生活中,可以說,不會寬恕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恕的。
狹隘是對自己的折磨
心胸狹隘會使人耐受挫折能力降低、情緒不佳,無法結交更多交心的朋友,因此狹隘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要開闊視野,拓寬心胸,廣闊的大海會讓你感到自己的渺小,登高望遠,可感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氣概,從狹窄的個人圈子中走出來,就不會像"井底之蛙"那樣鼠目寸光,隻看到自己的一時的得失了。
俗語說“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雖說有些誇張,卻道出了人的心境、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人神情沮喪、鬱鬱寡歡,問起實際年齡,常會使你吃驚地感到其衰老程度確實與實際年齡不符;而笑口常開、精神愉悅的人卻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
有一位專家曾針對這一現象,對不同性格人的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了有趣的發現,即性格開朗的人,其基礎代謝率較高,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較快,內分泌係統平衡協調,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定;而心胸狹隘、憂鬱的人,其結論正好相反。
在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既然我們都這麼想,別人肯定也這麼想。中國有句俗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講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