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的術語說,這叫投射作用,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認為別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喜歡認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點別人也具有。例如,貪婪的人,總是認為別人也都嗜錢如命;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
心胸狹隘、心情憂鬱的人,好靜不好動,飲食少而無規律,經常失眠,神經衰弱,愛發脾氣、生悶氣等。如果上述性格與生活習慣交互作用,會互相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導致內分泌紊亂,組織器官因養分不足而過早衰老。性格開朗的人則喜愛運動,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形成良性循環,有利於內分泌係統平衡穩定,他們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旺盛,從而使機體充滿活力。
可見,不同性格的人,其生活習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健康和衰老。
有些人對學習、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失誤就認為是莫大的失敗、挫折,長時間寢食不安;有些人遇到一點點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些人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隻同與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範圍內,不寬廣、不宏大。要多與人接觸,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經驗,他們會從中明白許多對與錯的道理。善於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一定是一個狹隘的人。受情緒、認識等的影響,這種人會產生一些盲目的行動,甚至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貝爾太太是美國一位很有錢的貴婦人,她在亞特蘭大城外蓋了一卒特別漂亮的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許多來來往往的遊客,他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裏遊玩。年輕人在紅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小孩子躲進花叢中捕捉蝴蝶;老人們蹲在池塘邊垂釣;有人甚至在花園中央支起了帳篷,打算在此過他們浪漫的盛夏之夜。貝爾太太站在窗前,看著這群快樂得的人們在屬於她的園子裏盡情地唱歌、跳舞、歡笑。她越看越生氣,就讓仆人在園門外掛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私人共,未經允許,請勿入內。可是這根本就不管用,那些人還是成群結隊地走進花園遊玩。貝爾太太隻好讓她的仆人前去阻攔,結果發生了爭執,憤怒的路人竟拆走了花園的籬笆牆。
後來貝爾太太想出了一個更惡毒主意,她讓仆人把園門外的那塊牌子取下來,換上了一塊新牌子,上麵寫著:歡迎你們來此遊玩,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特別提醒大家,花園的草叢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許多遊客看了牌子後,對這座美麗的花園望而卻步了。
幾年的,貝爾太太的花園因遊人來的太少而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孤獨,寂蓂的貝爾太太守著她的大花園,她非常懷念那些曾經來她的園子裏的快樂遊客。她對自己當初的狹隘想法懊惱不已。
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開闊心胸,快樂的享受生活。
有理不爭三分利
無理讓人難,得理也讓人那就更難了,當和別人競爭之時,我們常會自恃有理,據理力爭,決不罷休。殊不知,即使你有理,但是你的話可能已經傷害了對方,使他尷尬,下不了台,甚至惱羞成怒,這是人際交往的大忌。有理也要讓三分,對別人謙虛忍讓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設計了很多有名的建築,西敏斯特市的市政大廳就是他的不朽傑作。1688年,雷恩爵士為西敏斯特市設計了這個富麗堂皇的市政廳。當時市長住在二樓,他不懂得建築的原理,看了設計圖之後,非常擔心三樓會掉下來,壓到他的辦公室。
於是,他要求雷恩再加兩根石柱作為支撐,加固房子的結構。雷恩很清楚市長的恐懼是杞人憂天,沒有什麼道理,但是他沒有同市長爭辯,也沒有跟他解釋其中的原理,而是按照市長的要求建造了兩根石柱,市長為此感激萬分,工程也得以順利進行。
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這些石柱其實根本沒有頂到天花板。這位傑出的建築師為了滿足市長的要求,在他的設計中加了兩個並不起實際作用的石柱。他沒有跟市長爭辯,因為他知道爭辯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還會激怒市長,使得整個建築工程無法進行,所有的設計都前功盡棄了。實際上多出來的兩個石柱並沒有影響到他的設計藝術,相反,當人們看到這兩根柱子沒有頂到天花板的時候,明白了他的苦心,更加讚賞他了。
有理也要讓人三分,非原則問題,凡事都要爭個對錯,比個高下,證明自己更聰明更正確,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話多無用,行動則更有力得多。在雷恩的設計中,石柱隻是一個擺設,是虛假的,但是雙方都從中得到了滿足,市長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三樓掉下來砸到自己的辦公室,而後世也將會了解雷恩的設計是成功的,加建石柱其實並沒有必要。
在我們的生活中,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是,怎麼解決矛盾。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最難辦,最頭痛的事情。在與他人的矛盾中,有些人總是得理不饒人,非要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咄咄逼人,結果隻能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僵,最後無法收場。而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凡事讓三分,少說幾句,少爭無謂的“理”,再大的矛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輕鬆解決。
1502年,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其羅來到佛羅倫薩,他要用一塊別人認為已經無法使用的石頭雕出手持弓箭的年輕大衛。他的讚助人是當時的執政官索德裏尼。
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雕像快要完成了,索德裏尼進入了工作室。他自以為是行家,在仔細地“品鑒”這項作品後,開始對這座雕像品頭論足。他站在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說:“米開朗其羅,你的這個作品誠然是個傑作,很了不起,但它還是有一點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你來看看是不是。”
米開朗其羅知道索德裏尼沒有鑒賞水平,並且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正確。但是米開朗其羅什麼都沒有說,而是拿著工具,讓索德裏尼跟著他爬上支架。他在雕像鼻子的部位輕輕敲打,一邊敲打一邊讓手裏事先拿好的石屑一點一點掉下去,還不時問索德裏尼的意見,表麵上看起來他是按照索德裏尼的意見在修改,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改動鼻子的任何地方。
經過幾分鍾後,他站到一邊,問道:“現在怎麼樣。”
索德裏尼端詳了半天,得意地微笑著回答道:“我比較喜歡現在這個樣子,更栩栩如生了,這才是最完美的藝術!”
很明顯是索德裏尼不對,但他是米開朗其羅的讚助人,米開朗其羅知道冒犯他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讚助人,跟他爭辯起來,最後可能會勝利。但結果是除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不會有任何收獲,並且還可能因此而得罪這個讚助人,使自己麵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最後可能連這個雕塑都無法完成。他在口頭上忍讓,沒有據理力爭,但是並不是因此而對索德裏尼言聽計從,因為如果改變鼻子的形狀,很可能就毀了這件藝術品。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讓索德裏尼在無意中調整自己的視野——讓他靠近鼻子更近一點,而不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有理也要讓三分,這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好辦法。遇到矛盾,首先想著有理也要讓三分的道理,這就好辦多了。對方本來無理,卻要爭個高下,占個便宜,如果你讓人三分,他一拳打空,未免會有些心驚,細想起來也就不會如此計較了。
有些人總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歡與人爭辯,有理要爭,沒理也要爭三分,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肯以自己吃虧告終。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見對方有破綻,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讓對方敗下陣來不可。他們不知道得理讓人三分是更加高超的競爭之術,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用德解怨恨
孔子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德”回報那些有恩於你,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範。而以德報怨則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用“德”來回報怨恨,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
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生命之路,但是要知道你並非躑躅獨行,在紛紛攘攘中,難免會有碰撞。如果睚眥必報,非但解決不了問題,撫平不了心中的創傷,而早隻能將雙方捆綁在無休止的爭吵戰車上。
兩人騎著馬一路同行,其中一人騎的是一匹國馬(所謂國馬,指的是平時養於民間,戰時由國家征用的馬),另一人騎的是一匹駿馬。一路行來,不知怎麼問事,駿馬咬傷了國馬的脖頸。國馬血流如注,但仍顯得若無其事,行走自如。後來,駿馬回到家中,草也不吃,水也不喝,渾身顫抖,像是生病了一樣。駿馬主人覺得它可能是因為咬傷國馬而羞愧,心想把國馬牽來,勸勸它就好了,於是去向國馬主人借來國馬。國馬牽來後,用鼻子親近駿馬,和駿馬同槽吃草料,不到一個時辰,駿馬就恢複如初了。
國馬被駿馬咬傷,沒有怒而回擊,而是以德報怨,從而避免了兩敗俱傷,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就是寬容。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發生的絕不是這樣簡單的事。生活往往是紛繁複雜的,有時候,寬容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諒解,還牽涉到國與國之間的交往。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這一年,有一個叫宋就的人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宋就到了這個小縣,勤政愛民,為百姓處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兩國交界的地方有兩個村子,分別屬於魏國和楚國,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有的甚至枯萎了。魏國的村民擔心再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於是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把魏國村民的瓜地糟蹋得不成樣子。
魏國村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澆灌的瓜地變成這副模樣,知道肯定是楚國的村民做的手腳,非常氣憤地請宋就縣令為他們主持公道。村民們個個義憤填膺,說也要去踩楚國村民的瓜地,一報還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