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縣令聽了村民的傾訴,忙請村民們坐下消消氣,然後對他們說:“我的看法是,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裏聽得進去,紛紛嚷道:“怎麼不行。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沒天理啊!”

宋縣令搖搖頭,耐心地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剛開始可以解解心頭之恨,可是,然後呢。我想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到最後,誰都不會收獲一個瓜,得不償失啊。”

村民們問道:“這麼說,我們該怎麼做才好。”

宋縣令說:“你們每天晚上偷偷去幫他們澆瓜地,結果怎樣,相信你們不久就會自己就看到的。”

村民們隻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驚奇地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派人到魏國這邊道歉,從此兩國村民你來我往,更加和睦。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連楚國邊境的縣令也知道了,於是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就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於是,主動與魏國修好,並派使者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宋就用寬容來回報鄰國村民的怨恨,化解了兩村長期以來存在的矛盾,並且緩和了兩國的關係,可謂一舉而三得。

寬容是在處理非原則問題上的大度,隻要不是原則問題,遇事讓人三分,便可化幹戈為玉帛。實際上,用寬容去回報怨恨,在我們饒恕別人的同時,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隻有這樣才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由此可見,寬容乃是利人利己的最好處事之道。

寬容是人格魃力對別人的征服,如果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和不好欺負,而遇事錙銖必較、劍拔弩張,除了能表現自己脾氣暴躁,是一介莽夫之外,什麼也證明不了。而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不但可以化解他們對你的敵意,或許還有可能使他們成為你的朋友。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其他一些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你的政敵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的時候,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但是要記住,寬容絕非那種無原則的調和,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止境的遷就,不是對放縱、邪惡的默許,寬容絕非是金戈鐵馬的砍殺,看血流成河的快慰,它是用理智之手去撥動內心真、善、美的情感之弦,以克服短淺、狹隘、苛刻與冷酷。如同紫羅蘭把它的香味留在踩扁它的腳踝上,是人生一種豁達,也是一種看不見的幸福。

平和待人留餘地

平和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態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對待世間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別人的尊敬,這也是低調做人的要義。

平和的人,厚德載物,雅量容人,推功攬過,能屈能伸。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處事方圓得體,待人寬嚴得宜。

平和的人,眼界高遠,表麵平凡,實則內秀。心中有磐石般的意誌,胸中有經世濟邦之策。其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韞珠藏。居軒冕之中,不乏山林之味。處林泉之下,須懷廊廟之經綸。

宋代有個叫韓琦的人,曾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位。韓琦在定武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韓琦沒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時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一句也是應該的,即使不責備,挨燒時"哎呀"一聲也難免。可他不但忍著疼沒吱聲,還怕侍衛受到鞭打責罰,極力替其開脫。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而且韓琦統帥的是一個大部隊,事情雖小,影響卻大,上上下下一知曉,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統帥賣命呢?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客時,總要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隻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一定的時數的,該有時它獻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偶然失手,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這番話說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責罵、痛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的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韓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讚歎,而肇事者對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給他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了。

元代吳亮在談到韓琦時說:"韓琦器量過人,生性淳樸厚道,不計較疙疙瘩瘩一類的小事。功勞天下無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頂端,但不見他沾沾自喜;經常在官場的不測之禍中周旋,也不見他憂心忡忡。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都能做到泰然處之,不被別的事物牽著走,一生不弄虛作假。在處世上,被重用,就立於朝廷與士大夫們公平議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切出自真誠。"韓琦一生處於危險之地,而又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呢?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天下之事,沒有完全盡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這樣,連一天也過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時,也要以誠相待。隻不過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來往罷了。"這就是韓琦處世高人一籌的秘密。

由此可見,"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寬容被聖賢乃至平民百姓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並且被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準則。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做了傷害你的事。你是寬容他,還是從此分手,或待機報複?有句話叫"以牙還牙",分手或報複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這樣做了,怨會越結越深,仇會越積越多,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你在切膚之痛後,采取別人難以想像的態度,寬容對方,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將會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寬容,作為一種美德受到了人們的推崇,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地跋涉,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十多天過去了,仍未與部隊聯係上。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地度過了幾天,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

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來包紮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他們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找到了他們。

事隔三十年,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寬容了他。"

即使一個非常寬容的人,也往往很難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惡意誹謗和致命的傷害。但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才能贏得一個溫馨的世界。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與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從交惡到寬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傑斐遜在就任前夕,到白宮去想告訴亞當斯說他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但據說傑斐遜還來不及開口,亞當斯便咆哮起來:"是你把我趕走的!是你把我趕走的!"從此兩人沒有交談達數年之久,直到後來傑斐遜的幾個鄰居去探訪亞當斯,這個堅強的老人仍在訴說那件難堪的事,但接著衝口說出:"我一直都喜歡傑斐遜,現在仍然喜歡他。"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斐遜,傑斐遜便請了一個彼此皆熟悉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後來,亞當斯回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書信往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寬容是一種多麼可貴的精神。

寬容意味著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際關係的催化劑,是友誼之橋的緊固劑。寬容還能將敵意化解為友誼。戴爾。卡耐基在電台上介紹《小婦人》的作者時心不在焉地說錯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聽眾就恨恨地寫信來罵他,把他罵得體無完膚。他當時真想回信告訴她:"我把區域位置說錯了,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麼粗魯無禮的女人。"但他控製了自己,沒有向她回擊,他鼓勵自己將敵意化解為友誼。他自問:"如果我是她的話,可能也會像她一樣憤怒嗎?"他盡量站在她的立場上來思索這件事情。他打了個電話給她,再三向她承認錯誤並表示道歉。這位太太終於表示了對他的敬佩,希望能與他進一步深交。

寬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藥,寬廣胸襟是交友的基礎,寬容能使你贏得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