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時間性要求:定位與能力相一致。
高校在品牌經營過程中給自己的定位應立足於中國整體的高校係統,在競爭與互補的狀態中找到和諧,當然,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環境及自身建設的能力要求發生變化;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水平和條件,經過嚴格評估,會有個別學校晉升或下降,;但這種變化的幾率應該是很小的,必須保持絕大多數學校定位的穩定性,高校自身所花費的沉沒建設成本也不致付之東流。各高校在差異性的係統內應保持和而不同,各盡其能、各歸其位、各得其所。各高校因曆史和隊伍建設等原因,個體差異很大,學校的能力差異也很大。一個理想的高等教育係統應該是,學校有多大的能力就獲取多大的資源,不一定都要盯住“綜合型、研究型”高校去發展,摘不到的桃子不要摘;同時,要充分利用各高校能力的“自由發展區”,跳一跳,摘桃子。定位既要求高於現實,但又不能脫離現實。
1.2.2.2空間性要求:定位與類型相匹配。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認為,自己的核心優勢在計算機科學之上,進而提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放棄“一流大學必須有醫學院”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計算機科學,十年磨一劍,終於成為了美國最具競爭力的四所大學之一。香港科技大學在成立短短17年時間裏,其商學院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世界50佳學校,美國將其會計專業排為第一名,哈佛、斯坦福都屈居其後,其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定位準確:推動香港本地的科技發展,促進與政府和工商界的通力合作,把香港發展成為以知識為本的社會。香港科大遵循的並不是許多內地大學建設過程中爭相追捧的“大而全”策略,而是選擇了“小而精”的發展道路:一是學生數量少,目前穩定在8800餘人;二是僅設四個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校規模小不僅使各院係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繁,可以有效增進溝通、了解,也有利於教授之間的學術合作,加之學校鼓勵學科交叉融合,更易於產生傑出的研究成果。如其生物技術研究所集合了尖端的生物技術和微電子製造技術,開發出成本低且準確有效的用於鑒別中草藥真偽的基因芯片,在科學與商業上都極具價值。所以說,高校品牌經營的定位中首要的是確立自己將要打造的品牌類型。高校品牌的類型結構如下圖所示:
各高校在複雜的高等教育結構中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坐標。如上圖,我們把高校類型簡化劃分為三個大的維度:層次功能(本科、專科、高職)、學校科類(單科性、多科性、綜合性)、服務麵向(區域、行業、全國),從這個三維結構中可以組合出不同的綜合類型定位,高校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找到合適的定位點和品牌建設的著力點。定位準確是品牌經營成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