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高校品牌經營的定位方法(1 / 3)

比較出優勢,優勢即特色,特色鑄品牌。在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校該怎樣規劃自己的未來,辦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給出的建議是:“戰略規劃非常重要,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審時度勢,知己知彼,選準要聚焦的戰略性學科建設的方向,又有穩健的領導體製,製定規劃時有學校教職工的民主參與等,才能保證規劃若幹年矢誌不移地貫徹落實。”

1.3.1高校品牌的類型劃分

由圖1-2中可知,高校品牌的定位應該包括很多層麵:如(a)類型定位,按學科結構分為綜合性大學與多科性大學、單科性專業技術學院、應用型專科學校等;(b)功能定位,分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c)層次定位,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高職教育;(d)學科專業定位,它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資源配置,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e)麵向定位,即服務的地域、行業和層麵;(f)規模定位,依據社會的需要和現有資源的可能性。

根據“政府的影響、高校自身的層次以及對教育產業的吸引力”等因素,我國高校的類型可以看成以下“類別矩陣”:

成長春博士認為,從政府影響的角度來看,在我國除教育部和少數部委直管的近百所重點高校和“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外,其餘均為省屬及以下的普遍高校;所有高校包括部屬重點高校都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從高校層次的角度來看,研究型大學主要集中於部屬高校,教學研究型主要集中於少部分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而教學型及技能型高校則主要集中於省市共管和民辦高校中。

根據上述高校的類型,我們將高校品牌對應為下圖中的三種類型:學術品牌類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以哲學研究著名)、教學品牌類高校(如湖南師範大學的英語教育)、技能品牌類高校(如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開辦空乘專業)。每類高校品牌或者其內部品牌都能夠/應該在高等教育市場內找到對應的細分市場。

高校品牌

綜合不同的研究,我們預計一個良性的高校品牌的生態結構是:在我國約2000所各類高校中,頂端的學術品牌類高校約有100所左右,占5%,其中世界一流大學10所,國內一流大學90所;教學品牌類高校550所左右,占27.5%;技能品牌類高校約1350所左右,占67.5%;而且,各類品牌之間的比例應該大致是穩定的。

1.3.2品牌定位的環境分析

高校應該擁有一套科學的市場調查機製,學會在市場中尋找發展方向和信息,以保障自己對有效信息的占有。

根據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的競爭模型,我們認為,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品牌競爭狀態取決於五種基本的競爭力,如圖1-2(不同品牌類型高校所麵臨的環境是不一樣的,這裏我們以教學品牌類高校為例)所示:同類型高校的競爭、品牌受眾權力的擴張、潛在競爭者的威脅、替代性提供者的進入、政府的幹預。對高校環境和高校已有的內部品牌進行全麵、深入分析,將有助於確定高校品牌定位(即高校品牌的發展類型或模式);有助於確定哪些資源可以成為高校品牌塑造的主要手段或賣點,也有助於了解高校品牌在整個利益相關者心目中的意象、感覺與滿意度等,進而了解高校品牌在建設與管理工作方麵的差距。

高校品牌的經營就處在上述行業環境之中。一所高校的品牌經營戰略和目標在於使學校能在教育領域內進行恰當的定位,以便最有效地抗擊以下五種競爭作用力並影響它們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變化。

(a)同類型高校的競爭。同類型高校的品牌競爭,貌似溫和卻暗含殺機,輸出勢能的優勢是要通過大量的無形資源積累而形成的,如學校的聲譽、品質、才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教育服務提供機構生存壓力的增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優勝劣汰”的法則會有高校間兌現;它們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爭奪辦學信息和資源。同類型高校在學生培養、專業設置、科研服務等方麵層次相近,無特色可言,其品牌的經營和競爭步入誤區;且在高額利益的驅動下,評重點學科、重點專業、精品課程、核心期刊、重點實驗室等,同層次高校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競爭方式也將多樣化。

(b)品牌受眾權力的擴張。高校的品牌建設的另一個壓力來自於,隨著社會全方位的市場開放,高校品牌的受眾越來越自主和自由選擇,品牌經營者必須時刻回應品牌受眾的需求和要求,在生源市場、就業市場、社會服務市場、辦學資源市場上爭取更多的受眾支持;品牌受眾的貨幣選票將是今後高校進行品牌定位、建設與傳播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