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潛在競爭者的威脅。高校的品牌經營還要關注國外同層次高校帶來的威脅。中國加入WTO後,高等教育國際化促使中國教育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一些國外著名高校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教育市場,與國內高校展開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盡管我們可以在減讓表中根據國情在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方麵提出具體限製性條款,但WTO協定的一般性原則要求教育市場必須開放,隻是步驟和時間不同。
(d)替代性提供者的進入。同樣,教學服務的替代性提供者的目的也在於,擠占有限的市場資源和品牌空間,威脅到高校現有教學品牌的經營,有的(如江西藍天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等)甚至已稍有氣候,不可小看。
(e)政府的幹預(外部治理)。政府對高校的幹預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管製,一種是間接治理。政府可以通過製定較為強製的政策直接影響高校的競爭,事實上,近年來政府的宏觀教育政策已經對高校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政府也可以通過鼓勵高校之間的品牌(聲譽)競爭來實現間接調控。世界高等教育曆史表明,競爭而非政府管製,才是推動大學健康發展的有效力量,實現大學理念的保證。高校隻有在競爭的環境中才會珍視自己的品牌的聲譽,才會立足長遠地去紮實教育、經營品牌,才能真正有所作為。高校的外部治理環境對於高校品牌的建設尤為重要(見下一章節中的“高校品牌的製度孵化”)。
總之,某高校在進行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建設之前,必須先認清自己所處的行業環境,掌握“競爭對手”的基本情況和發展動向、外部治理的幹預力度和方向,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品牌先前定位和後續建設。
1.3.3品牌定位的流程設定
高校要確定自身的品牌方位,市場調研是前提,建立獨特的期望形象和品牌坐標是目的。品牌定位的核心步驟我們表述為:STAP,即細分市場(Segmenting)、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明確優勢(Advantage)、品牌定位(Positioning)。
工作流程中有兩個主要環節:
(a)細分變量的確定。高校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細分了自己所提供服務的受眾市場。人們在年齡、收入、偏好、學術能力、地理位置和其他特征上各有不同,對教育服務的偏好自然也不一樣。市場細分的意義在於,讓高校可以認清其共同的興趣和偏好,然後針對特定人群提供滿足需求的服務。實際上,學校已經根據學生的學術興趣將之細分到不同的專業,並且根據專業領域把老師分配到各個係部;我們的目的是更深入、科學地細分教育服務的消費市場。
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和凱倫F.A.福克斯(Karen F.A.Fox)為我們介紹了幾個主要的細分變量:地理細分、人口統計上的細分、消費者心理細分、消費者行為細分。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與美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具體運作模式(如政策環境、招生就業、經費籌措等方麵)也有所差距,但這一細分市場的思路還是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的主要細分變量見表1-1。通常,我們可以單獨或組合地采用幾種不同的變量來細分出一個市場,以找到最有用的市場機遇。
一所高校可以根據不同的地理區域(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居民區)製作不同的宣傳冊子和製定不同的招生計劃;“性格”變量的細分,高校的管理層應努力打造所提供的教育服務的品牌個性和形象,以符合和吸引相應的消費者性格(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一所成功的品牌高校或者學校所提供的成功的項目品牌(培訓班、MBA等)應該讓潛在的學生或者在讀生自發地說:“這是屬於我的項目。”所以,在條件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一所要求嚴格的保守高校則會吸引那些重視社會一致性以及熟悉安全環境的學生,而一所開放的高校則會吸引那些重視獨立、習慣於自己做決定的學生。
(b)定位市場的選擇。高等教育的市場細分之後,然後根據自身的成功條件,識別有吸引力的市場,進行針對性的定位實施。科特勒和福克斯認為,定位就是要建立和保持一個有特色的地位(就形象和供應品而言),從而使機構(或項目)在目標市場中的消費者的心目中占有一個獨特的、受重視的地位。對於我國大多數高校來說,問題更多的不是定位,而是重新定位,也就是在學校和教學等服務項目運營多年後,改變它們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