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經營的成就
香港科技大學位於九龍東側風景秀麗宜人的清水灣畔,依山臨海,在喧囂的繁華鬧市之隙,為莘莘學子提供著一方靜雅而遼闊的學術空間。
創校10餘年來,科大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她所取得的成績讓老牌名校大跌眼鏡:英國《金融時報》將其商學院評為世界50佳,亞洲僅此一家入選,MBA更被評為具備國際視野;《泰晤士報》將其工程學院以及IT工程列為全球第20名;美國將其會計研究排名世界第一,哈佛、斯坦福也屈居其後;轟動世界的最小碳納米管正是出自於其信息學院。科大的迅速崛起,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演繹了一段頗為獨特的傳奇。
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高度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四所學院組成;所有課程均以英語教授(部分關於中國的課程除外);她擁有一支享譽國際的優秀教研隊伍,450名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來自全球35個國家,100%擁有博士學位,其中75%的教授是從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學府取得的博士學位。現在,哈佛、伯克利都跑到科大挖人。
二、準確定位的起點
香港科技大學的迅速崛起,離不開學校的準確定位。香港科技大學首任校長、前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理論物理學家吳家瑋上任伊始,就對香港科技大學做出了準確的分析與明確的定位。與其他大學的定位不同,香港科技大學從創建之初,就放棄大而全的想法,一心一意選擇小而專。因為當時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的風格已經形成,吳家瑋校長認為,“每所大學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但不是每所大學在各個方麵都非常出色。對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來說,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定位,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最好。”
吳家瑋先生尤其強調定位的區域性和階段性,“一所大學必須清楚學校在國家、地區和不同階段發展的情況,比如屬於哪種類型,與別的學校又有何區別等等,這些都考慮在內,才會定位清楚”,而不必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定位成國際研究型大學。他列舉了國外的情況:美國有一種被稱之為“波亞”的學院,隻培養1000到2000名本科生,他們以後都到研究型大學讀研究生;還有英國式的理工學院,在內地被稱之為大專,是教學和實習並重,學生一畢業就投入工作;而法國還有一種小而精的學院,國內有人翻譯為專科,它也不能稱之為大學,隻有幾百名學生,可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卻出自這種“專科”院校。
吳校長在強調定位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的同時,更站在一個戰略的高度,將科大定位成一所亞洲頂尖的,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這一理念在2000年3月又經過全校師生的反複討論,正式將其確定為科大的使命、理念和目標。因此,科大的定位一開始要把她辦成“亞洲的MIT”,要求自己“在國際上具有深遠影響,而又致力為本地服務的優秀學府”。他們首先找了兩所美國的州立大學的製度來做參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密歇根大學),然後設計出香港科大體製的基本架構。於是科大的辦學宗旨定位於:“通過教學和研究,促進學術,追求知識,並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學術以科學、技術工程、管理和商業為主,協助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與政府和工商界的通力合作,把香港發展成為以知識為本的社會。”香港科大雖然立足本地,但並沒有把學校的發展局限在本地的範圍內,而是矢誌“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學府,不獨為香港,更為中國、亞太區以至全世界做出貢獻”。
找準了學校的定位,就找準了發展的起點和突破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力爭一流,以此帶動學校發展,才能出奇製勝、後來居上,快速打響品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大自創校之日起,就放棄了大而全的發展目標,而是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地區特點,定位辦小而精的名校,迄今在校生不足萬人。難能可貴的是,科大尤其強調定位的區域性和階段性,“一所好的大學在一個區域,等於一條魚在水缸裏,拿出來就會幹死。一所大學必須清楚學校在國家、地區和不同階段發展的情況,才會定位清楚”(首任校長吳家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