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給予我們的啟示
(一)定位是先導
綜觀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有悠久的發展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於一所大學來說,時間跨度意味著錘煉和積澱,蘊涵著繼承與創新。沒有持久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一所大學要實現從名不見經傳到名揚四海的飛躍是非常困難的。然而,科大卻做到了驚人的短期飛躍,其成功之道首先在於準確定位。科大創辦人深知,惟有找準學校定位,找準發展的起點和突破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力爭一流,以此帶動學校發展,才能出奇製勝、後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此,科大自創校之日起,就放棄了大而全的發展目標,而是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地區特點,定位辦小而精的名校,迄今在校生不足萬人。這給我們的啟示是,進取比進位重要;在高等教育係統中,各高校首先要學會生態共存,而不是簡單的複製生存。在品牌經營中找準位子一是需要摒棄學校管理層頭腦中的“原始性”饑渴,盲目地做大做強;二是要“策略性”地掌握市場調查和品牌設計、定位的科學方法,有效地展開經營。
(二)製度是保障
如果說好的規章製度是一種良性秩序,讓其中的人們能夠最方便、高效地工作,那麼,科大的成功便得益於一整套健全的“治校憲章”。兩個事例可見一斑:(a)遴選、甄拔人才的程序是實行得一絲不苟。“教授有權威,副教授有成就,助理教授有潛力”,每項職務的資格都必須公之於眾;同行評議、同學評議、同事評議成為常規;申請書、推薦信、麵試更是無人例外。用行政權力幹涉學術評議或領導隨意安插私人的事,在科大是絕無操作的,沒有哪個“南郭先生”可以靠裙帶提攜而“過五關、斬六將”。盡管每次任滿的教授有20%被淘汰,但在公平競爭的機製下無人不服。(b)科大經過多次增訂、修改,累積成厚達468頁的教員手冊( Faculty Handbook) ,單從目錄上看,該手冊就有11篇、42章和92條。手冊從科大的定位、宗旨、組織結構入手,對人員任用、續約、晉升、學術研究、學生事務、學術誠實、性騷擾等各個方麵作了詳盡規定,連每次發放薪資的方法、日期、自動轉賬的銀行等都有具體說明。堅持以人為本又嚴格規範的製度管理,使科大擁有一支具有國際化高水準的品牌師資,極大地提升了科大的國際競爭力。其實,“人治”與“法治”在我國的各個管理領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法治治理事例並不多見。當然,這一是需要高校的外部治理提供環境,二是需要高校管理層在既定的體製空間內大膽試水,創新管理體製,不是不相信人的管理,而是更堅定維護每個個體的利益和上進心。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改革方案在社會上激起風浪,表明社會公眾對高校管理的關注的同時也給我們指出了方向。
綜觀香港科技大學飛速崛起的曆史,可以看出,無論是學校的定位,還是完善的製度,一切終歸還是要落實到“人”身上。人才是引領一所學校發展壯大的靈魂,也正是因為科大在短短的時間裏聚集起一批世界級的一流大師,才彌補了其因曆史短暫而缺乏曆史積澱,以及基礎薄弱等眾多先天性不足,短時間裏迅速聚攏了人氣,吸引了資源,以一種銳不可擋的後來居上之勢扶搖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