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當今高等教育戰線上的競爭,實質上是品牌的競爭,隻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這一競爭的特點未能充分顯現出來。“學生擇校上大學,用人單位擇校用學生”,都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品牌效應。市場經濟的“分散控製導致高校競爭,競爭的焦點是獲得相對聲譽。”“聲譽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獨一無二的最大資源”。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樣化、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必然要求我國高等學校必須以自身的品牌優勢(brand advantages),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以自己的“品牌”吸引世界範圍內的資金、師資及優秀生源。
經過近30年的開放、改革,我國高等學校在曲折中發展,品牌經營、特色辦學的意識和行動日益強烈,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4年,全球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WBL)和世界經濟論壇(WEF)對我國部分高校類的品牌資產進行了評估,高校品牌給社會、學校、學生、教師等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不言而喻。但同時,我們注意到,畢竟全國範圍內高等教育類品牌價值比較大的還是鳳毛麟角,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據WBL統計,2007年《世界品牌500強》中品牌年紀最大的是牛津大學,迄今已經有840年曆史,劍橋大學擁有798年而位居最古老品牌第二名,而年紀最長的10個品牌中,5個是非贏利的大學。WBL這樣評價品牌的世界影響力排名第四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其文理研究生院於1872年組建,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品牌年齡371年),迄今己培育出6位美國總統、2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7名普利策獎得主。不論從學校的名氣、設備、教授陣容、還是學生素質方麵,哈佛大學都堪稱世界一流。它有近15億美元的資產、獲得最多的讚助、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第一流的學者和教授。哈佛大學首推為美國最好的大學,贏來了舉世公認的學術口碑和崇高的國際聲譽。”
總體來看,我們整個教育行業的特征表現為定位不明晰,傳統文化的現代視覺表現不夠,品牌形象缺乏管理、整合傳播效率低,高校產業化過程中表現出形象建設脫節,等等不一而足。對教育品牌進行設計管理勢在必行。對照中外高校品牌的現狀和差距,我國高校品牌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高等教育市場化推進與改革的艱難,導致缺乏形成知名品牌的必要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高等教育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認識上還一直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視其為一種消費性的福利事業;政府對高等教育還是統的過死,無所不管、無所不包,高等學校政校不分,缺乏必要的辦學自主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相當難。有些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羞於言利,不善抑或不敢正視市場。由於這種種原因使高等教育產業在一時之間難以形成,從而使教育品牌的形成缺乏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