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品牌的建設論(2 / 2)

第二,高校自身品牌意識淡薄。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要求,短缺現象仍然嚴重。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大眾化格局形成,但仍然被有關人士稱為“最後的賣方市場”。在賣方市場條件下,高校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沒有市場的競爭,管理層的品牌意識自然比較淡薄,不注重品牌經營,沒有把學校的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和資源來經營,上不了層次,辦不出特色,形不成品牌效應。

第三,我國體製內各高校運營成本高、效率低,在社會和公眾心中印象不佳,無形中侵蝕了高校的品牌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采用“公共教育經費中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值作為國際教育成本比較的參數”;按此參數統計,1990年我國的教育成本參數值為1.93,分別是韓國的教育成本的22倍,日本的教育成本的4倍,美國的教育成本的9倍。這是對有限教育財產資源和寶貴的人才資源的浪費。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高等教育被列為隻消費而與生產無關的社會公益性福利事業。到目前我國高校不注重成本收益核算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在社會和公眾心中形成“一個國有資產消耗的空洞,一個旱澇保收的輕閑之地”的印象,高校形象、品牌價值隨之降低,製約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四,高校教育產品(畢業生)的“功效”降低了學校品牌的價值。我們知道,品牌是以產品為載體的,產品質量是品牌的生命。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與生產脫節,高等教育產品(大學畢業生)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盡管經過了一係列的變革,也強調了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但改革的步子不大,收效甚微。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呆板,與生產實際脫節的現象仍然存在,教學實踐環節因經費所限等原因,隻能是走走形式,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的也僅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照葫蘆畫瓢。這些就造成了教育產品與學校品牌間的相互負影響:教育產品不佳阻撓學校品牌的漸起與創新;學校品牌不佳又阻礙教育產品的生產(培養)與銷售(就業)。

第五,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缺乏,沒能形成名人效應,也致使高校品牌不響。這表現在:一是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結構不合理,缺乏世界頂尖的學術帶頭人,形不成梯隊,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二是管理人員水平較低,管理方法單一,思路不暢,缺乏高校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高校的教學管理服務滯後,滿足不了教育對象的要求,影響了高等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