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所名牌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和理念,這不僅是一筆財富,也是大學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表明,自由、人文、科學及愛國精神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於優秀的高校校長,校長們正是以自己的品德、學識和辦學理念等獨特魅力贏得師生員工的愛戴,使大家自覺地為著學校目標努力工作。蔡元培、蔣夢麟之於北京大學,梅貽琦、潘光旦之於清華大學,優秀的校長與其辦學理念成為了大學的人格化象征,深深地印在高校品牌的文化積澱之中。
(b)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以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結合來支撐高校品牌的;高深、品位和特色的校園文化既是高校品牌的重要支柱,也是高校品牌成長的軟環境。大學精神充分體現、彌漫於校園文化中;身居其中的大學人也不知不覺地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質。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精神、價值、作風和理想追求,美麗的校園環境隻能給人留下表麵印象,而校訓、學風、教風、傳統、講座等價值層麵的成分才真正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實實在在的影響。世界知名大學的校園都構建出了極富傳統、品質和特色的文化氛圍,為學校品牌提供了獨特、持久的支撐。劍橋大學校長布羅厄斯認為,劍橋的學術產生於下午茶和喝咖啡時的自由交流;而這些多是在徐誌摩筆下的“康橋”邊(劍河邊)舉行的。維特根斯坦甚至說,“除了劍橋,我還能去哪裏呢?”
(c)師生素質。
教職員工作為高校的工作者,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過長時間的積澱,教職員工形成了對大學曆史、現狀和未來的深刻認識和穩定情感,成為“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者,大學精神的建設離不開教師的素質建設;另一方麵,教學的優劣主要通過學生的文化素質來衡量,學校的文明程度也通過學生的道德素質來體現,大學精神的建設同樣離不開學生的素質建設,特別是學生的人文素質建設。師生的素質和人際方式影響著高校品牌的內涵,大學精神的塑造需要廣大師生用行動來共同努力和維護。
2.2.2締造卓越品格:高校品牌的製度文化支撐
經由學校意誌選擇的製度文化,具有強烈的、鮮明的規範性、組織性,屬於校園範圍內必須強製執行的和嚴格遵從的文化類型,如培養目標、教學製度、校規校紀等等。由於人們隻有在所處的文化中習得文化,人們的信仰也是以自己所處的環境為條件的。哈佛大學就是教學製度文化造就的世界著名大學,自1860年以來其七任校長就從未停止過教學製度的改革。牛津、劍橋大學亦然,它們都是學院製度和導師製度的成功結果。英國愛丁堡大學設有一項宣誓製度,凡新生人學都要簽訂如下誓約,“我,愛丁堡大學學生,真誠鄭重地承諾,我將永遠盡責,勤勉地做學問,在任何場合,都將竭盡全力,回報我的感激之情,至死不渝。”正是這一鞭策學生努力向學,並警醒學生終生不使學校蒙羞的宣誓製度所表達的教育思想、價值理念逐漸為曆屆學生的內心接受,從而使之凝固為毋須強製就能在學生中代代傳承的並以非製度文化形式發生作用的製度文化傳統。
有人研究,高校的製度文化建設要著眼於製度體係的導向性、激勵約束力和人性化;製度文化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具體包括了:教學製度文化、科研製度文化、學生管理製度文化、人事製度文化、實驗室製度文化。
如建立教授聘任的Tenure製度和非升即走(up-or-out)的教師晉升製度,實質上是學校對教師做出的不埋沒優秀人才的一種承諾(commitment),這種承諾的背後表達了一種隻求更好、追求卓越的製度文化。如果一個高校內,形成了這樣一種追求卓越的文化,教師覺得自己不優秀,達不到高水平,選擇離開這個組織就是自然的;因為當初來的時候,就是希望這個組織是個優秀人才聚集的地方。如果教師覺得自己不優秀還認為有資格呆在這個學校裏,這樣的人占多數的話,這所高校的文化就不是追求卓越的了,這是一種軟性的“試金石”。張維迎教授認為,隻有當教師隊伍是由最具有學術興趣、最具有創造力的人組成的時候(而不是你並不適合做學問還要硬呆在高校內僅作為一種職業),大學才會有真正的學術自由,才會追求卓越,才會注重自己的名聲,才能開創出學術品牌。所以,隻有追求卓越的製度文化(up-or-out),才能保證組織內聚集一批優秀的品牌師資,他(她)們成為了高校品牌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2.2.3重視校園風物:高校品牌的物質文化支撐
有人描述,武漢大學是,“珞伽山麓,東湖之濱,山水相宜,古今合諧,承傳統中華園林之精妙;武測水院,鹹歸於斯,省府市府,治理整頓,創國立武漢大學之新風。”廈門大學是“濱海風光,秀色可餐,建築散落雲霧之中,若蓬萊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紅花綠影,仿佛珍珠翡翠,鑲嵌於鷺島之西。”如此詩情畫意的校園風光,自然變成了一所高校的名片,是一所高校不可多得的物質文化資源,這一資源也就成了高校品牌的重要內涵之一。高校校園甚至成為了黃金周期間人們光臨的旅遊景點,特別是填報高考誌願前,家長們帶著學生到校園內的“考察”是絡繹不絕,以至於某些高校內還出現了“黑導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