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 高校品牌的文化支撐(3 / 3)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步入某著名學府,總能感到校園裏那種奔湧的、富有生命的東西在撞擊你的心靈,它使你感動、興奮、激越、升騰,這種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大學特有的無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質文化的複合體。走進斯坦福大學,一色的土黃石牆、土紅屋頂、拱廊相接、棕桐成陰、風情別具,給人恬靜典雅、美麗如畫的精神享受,讓人流連忘返。置身於這樣的大學環境,其學子豈能不愛上自己的大學並使其成為自己的精神家園?也為學校品牌在社會公眾中的傳播與認可提升了極大的美譽度。斯坦福大學首任校長喬丹認為,大學的建築也將對學生的培養教育起到積極作用,每一塊砌牆的石頭都勢必會給學生以美和真的熏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除了正規的課程以外,學生置身於其中的環境也是一種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個肮髒的環境培育不出環保意識和美學意識。”

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築物、構築物,如教學主樓、校門、圖書館、科技館、文化景點等往往是高校品牌的標識和文化品位的象征。在品牌化經營的今天,眾多高校都把印有校園建築圖像的畫冊、書籍作為宣傳學校品牌、代表學校品位的信息進行傳播和交流,使之成為擴大學校影響與知名度的具體手段。但我國高校在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方麵還存在著一些問題:(a)校園布局不合理,造成環境破壞;(b)人性化設計欠缺;(c)文化內涵不足,人工元素占據絕對優勢;(d)校園環境缺乏個性,以往多采用蘇聯模式,後來由於國際式風格的泛濫和造價的限製,高校校園風格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格局。

校園建築的功能與意蘊是保證激勵教學科研活動的首要物質條件。建築本身的價值也就作為一種文化因素悄悄的融入探索知識與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校園給人的感覺應該像一首壓韻的詩,一個歡樂的節日,一支家喻戶曉的曲子。因此校園風物的建設一定要精心規劃,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2.2.3.1注重學校建築的係統性。

校園建築是人化自然物,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具有精神意蘊的建築物來修養心性,陶冶情操、理想、意誌、情感和道德,來提升文化品位。係統性在建築風格方麵主要體現在整體上力求“同質風格”。為了避免呆板,在整體風格的前提下著意變化、活潑,但要力戒“商業化”。優美的靈魂是協調、和諧,自然景觀要和諧,人文景觀之間也要和諧。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依山靠海,據此,建設者把學校的中心部位的教學區作為中軸對稱式布局,與雄偉的瑪珈山相映成趣;其它部位則采用“組團增長式”,活潑自由,最大限度的擴大綠化美化勝地,從而從整體上體現了建築的係統性。

2.2.3.2注重主體建築的特色性。

校園群體建築中的主體建築,如主校門、教學主樓、圖書館、實驗樓、科技館等建築往往是一個學校品牌的主要物質載體和曆史傳統的象征,因而應當具有比其它建築類型更高的審美價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立誌追求的師生們置身於這樣的建築中常常產生一種自覺勤奮工作和學習的促動感、裹挾感。清華大學的大禮堂、體育館、老圖書館等一批早期西洋古典建築,反映的西方文化向中國滲透的特征;中央主樓體現的是仿蘇色彩,追求體係宏偉、儀態莊重、體型深厚、空間寬鬆的價值意識、審美意識和建築意識。建築的造型、結構、材料、功能、風格都凝固著時代的精神風貌、文化追求。

2.2.3.3注重校園景點的文化性。

高校校園一般用地較寬鬆,綠地較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條件,規劃建設不同的文化景點,放置不同風格的雕塑;並賦予其鮮明的文化的特色,以抽象為主,高雅、樸素、明快,不同於城市的園林景觀或雕塑;莘莘學子漫步在洋溢著濃厚文化氣氛的亭廊裏、走道上,使命感和奮發向上的激情油然而生,這種文化載體能帶給人以力量、思索、追求和意誌。如紹興文理學院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紹興的名人魅力:在學校東大門,以參天雪鬆為背景,可見一座由趙樸初先生題詞的魯迅銅像。1911年,魯迅先生曾在這個學校前身的山會師學堂出任學監(校長),學校的建設者為了宣傳魯迅、弘揚魯迅精神,把魯迅紀念像作為校園景點建設的點晴之筆。

總之,為了給高校品牌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內涵和支撐,學校必須注意大學精神文化、大學製度文化及大學物質文化三者的有機結合,使它們彼此之間相互強化相互轉變,進而使文化影響的效果達至最大化;同時,應注意大學共性文化與個性文化的結合,在堅持大學文化共性的基礎上,善於發現並積極培育能反映大學獨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機活力的大學個性文化,為高校品牌注入個性物質,譬如我們常聽到的“北大之創新,清華之嚴謹,南開之篤實,浙大之堅韌”,便是人們對於這些著名學府所特有的品牌描述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