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品牌學科的打造
高等學校是以學科建製為基本特征的,品牌學科是一所大學形成其辦學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教學、科研服務等都是在學科平台上得以衍生發展起來的;教學和科研是品牌學科的兩個重要支點,他們與學科建設是有機關聯,密不可分的一個係統。葛兆光先生指出,老清華之所以有其精神和學風,就在於她不僅有工科之實幹、農科之貼近中國,還在於她有理科之冷靜、文科之敏銳和法科之嚴謹。所以,品牌學科的打造成了學校品牌的重要支柱,因為學科凝聚了高校的核心能力的基本內涵——教學服務、科研服務、社會服務功能。
人們判別一所高校的品牌,首先是從學科建設方麵獲取信息。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等中國名校都提出將創建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湖南大學黨委書記劉克利教授明確提出,“發展學科特色,打造學校品牌,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突破口。”
品牌是在競爭過程中實施特色優勢戰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的必然結果。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學科都是特色學科;特色學科可能是優勢學科,也可能是非優勢學科中的“亮點”,是建設優勢學科的“生長點”,可以培育、發展成為優勢學科。所以,品牌學科,既具有在同學科門類中的特色,也具備在業內的優勢地位,有著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彰顯出學校的工作成效,其所具有的比較優勢是主要特征。但並不是要求高校所有的學科都是一流品牌,但必然有若幹學科是知名品牌。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有11個學科門類、71個大類、249個專業。校長們普遍認為,一所大學如果能在整體學科水平較高的基礎上,有三五個學科具有一流的影響力,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學科水平與學校品牌呈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學科實力反映學校辦學實力,學科品牌支撐著學校的品牌;學校對學科的擁有量反映了學校對人類知識的占有量,學校所擁有的學科的水平反映了學校占有知識的質量。即使定位在“教學”型上的高校,忽視學科建設,進而忽視科研與科技開發實質是辦學功能不全的表現。學科的功能發揮不到位,將會影響學校特色與優勢的形成,製約學校的學術地位、社會知名度的提高,限製學校的發展能力與造血功能,從而使學校對高層次優秀人才和高質量生源缺乏吸引力,嚴重影響其教學及人才培養的質量,這些負麵影響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
對於不同類型的高校品牌(學術品牌、教學品牌、技能品牌),其在打造品牌學科的選擇著力點自然不同;創學術品牌的研究型高校,更多地瞄準世界一流、前沿的研究領域和學科,創技能品牌的高校則心儀於對學生技能提升有明顯聯動作用的應用型學科建設。下麵我們以學術品牌類高校如何打造品牌學科予以說明:
2.3.3.1打造品牌學科的原則
品牌學科的打造是一個學科優勢積累、學科特色凝練的過程,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特色化原則。要堅持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個性和特色,整合資源,挖掘組織潛在獨特資源和能力,大力支持新興前沿學科建設,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形成自有品牌。
二是可行性原則。學科建設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製定明確的規劃和方案,做到定位準確,研究方向明確,研究特色鮮明,措施具體可行。
三是先進性原則。品牌學科的打造必須具備先進性,突出國際前沿問題。即著眼於長遠,了解、跟蹤、掌握世界發達國家科學發展的動態和趨勢,瞄準科學發展的尖端和前沿。
四是相關性原則。在打造品牌學科的過程中,要注意建設其相關學科的建設,使相關學科為該品牌學科的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或者研究方法,並使學科群之間能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以免使品牌學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是在當今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速度空前加快,知識、信息數量激增的時代,與外界、與社會、與其他學科保持密切、迅捷的信息交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對於學科品牌的塑造和保持更為重要。
2.3.3.2打造品牌學科的策略
要把某一學科打造成業內的品牌,根本的就是夯實學科基礎,提高學科水平,保持學科發展的動力和勢頭,在同學科門類中有特色、有優勢。
(1)學科特色的凝練。在認真研究自己的發展曆史,分析自身的基礎條件,充分預見學科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挖掘自己的比較優勢,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
第一,在科研方向上,選擇在國內外能產生重大影響或者獨一無二的研究方向,該方向可以是本學科的主體部分,也可以是非主體部分。同時,可以定位在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方向,不斷追蹤學科發展新的生長點。
第二,在人才培養上,要依托學科特色設置課程體係、進行內容更新,力求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上培養特色,使之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製定具有特色的培養方案進行教學,力求在培養過程和方法上體現特色,造就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第三,在社會服務上,則應努力在學校的特色學科方麵形成科研優勢,以具有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不斷提高學校的聲譽。
(2)學科梯隊的優化。學科團隊的優化應遵循“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原則,注重對人才的引進、使用和培養,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工作環境和氛圍。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物理和航空技術之所以成為世界頂尖的學科,就是因為兩個教授,一個是密立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另一個是馮?卡門(錢學森的老師),他們把美國的航空技術帶了起來。
一般而言,學科梯隊中要確定一位在本學科學術水平最高、最有威望的人為學科帶頭人;每個學科方向要有一至二位在本學科方向上學術地位較高的人為學術帶頭人;每個學術帶頭人和職務、年齡等結構合理的若幹名骨幹教師組成戰略團隊,共同思考學科發展策略。有學者認為,學科梯隊的老中青結合,其比例以1:2:3為宜,這種結構可以使學術隊伍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3)學科群落的融合。學科群落的設置就是對現有優勢學科的綜合,通過交叉滲透,優化組合,在某些學科方向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新的學科生長點或者品牌學科。可采取建設綜合性實驗室和項目合作的形式,各院係建立合理有效的執行機製和協作機製,支持學科群的綜合發展。
(4)學科基地的建設。世界各國一流大學的學科建設,都十分重視和下大氣力投資建設高水平的基地。我們在基地建設中,要全校,甚至全省統一規劃,集中有限資金,建設若幹開放式的高水平基地,並製定相應的規定,做到資源共享。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少而精的實驗室隊伍,製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解決他們的提高、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待遇等問題,使他們安心為基地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5)學科末位的淘汰。是指一所研究型高校不會坐視一些學科的水準持續下降而不管,實際上是一種激勵或者說威懾機製。當然,因為一個學科的建設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將一個特別糟糕的學科淘汰掉,沉沒成本也相當大。學科淘汰一般不會被輕易采納,而是作為一種威懾存在,以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學科末位淘汰有時也會因威懾而變為具體的行動。1969年斯坦福大學撤銷了在美排名前10位至12位的建築學院,因為該校估算建築係要擠入全美前5名所需付出的代價不值得(當時伯克利大學的建築學院已排名前1至2位,斯坦福大學沒有必要勉強再辦一個建築學院,她的目標是使所有專業排名居前5位)。基於同樣的考慮,斯坦福大學在隨後的20多年間又取消了地理係和食品研究所;集中資源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科,而不是大而全地發展,是美國名牌大學辦學的一個基本方針。學科的淘汰能讓名牌大學在辦學過程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集中有限資源打造品牌學科。
另一方麵,學科的末位淘汰有利於激勵學科負責人招聘和培養更多比自己更強的學術骨幹,防止“武大郎開店”:學科團隊建設是“矮子裏麵選高子”。因為一個學科如果搞不好,總是進一些沒有思想、沒有受過嚴格科研訓練的人,致使這個學科在全國的排名下降,學科帶頭人所主持的係就有可能被解散,你也就沒有地位了;這是一個很好地選人機製、激勵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