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就是品牌在業已確立的競爭地位的品牌基礎上,將其運用到新產品或服務上,從而達到減少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風險同時保護主品牌的目的,以更少的營銷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和回報。美國有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的成功品牌(產品銷售額在1500萬美元以上),有2/3是品牌延伸的結果,不是新上市的品牌。高校品牌的延伸同樣有其現實意義和價值:優化品牌資源配置;降低新的教育服務或項目的進入成本;增加品牌活力,保護主品牌;提高收益回報;加強同位競爭者的進入壁壘。但是,品牌延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關注的因子很多,如品牌核心價值與個性、服務的關聯度、市場容量、市場環境、品牌推廣能力以及顧客方受眾的心理等等。所以,品牌延伸既可能是一本萬利的好事,也可能是前進中萬劫不複的深淵,操作不當的品牌延伸是很危險的。
2.4.1高校品牌延伸的形式
高校品牌可延伸公司經營、出版印刷、合作辦學、繼續教育、獨立學院等行業中,一般來講,高校傾向於采取向上延伸的策略,保持大學的知識核心地位和品牌價值。目前,我國高校品牌延伸的領域和項目有:
(1)校辦企業。
因為國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都經營著自己的校辦企業;資料表明,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800多所擁有自己的校辦企業。有的已小有氣候,一部分甚至已成長為上市公司,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支持;高校品牌已與企業發展緊緊聯係在了一起。複旦、同濟、交大、浙大等,中國幾乎所有名牌高校都在嚐試通過直接或借殼方式實現校辦企業的上市,目前高校控股或借殼上市的公司已有近30家。清華紫光、北大高科、複旦複華、南開戈德、東大阿爾派、天大天財、交大南洋、同濟科技、工大高新等等都是高校板塊的上市公司;他們曾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具活力、最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股群體,清華紫光的股價曾經衝破過百元大關,紫光古漢在1999年也曾創造過一年漲幅超過500%的輝煌。在1999年,大部分高校股淨資產收益率均達到了配股線,均值在9%以上,超過滬深兩市的平均水平。高校股之所以受到市場追捧,除了科技概念外,另一重要原因是,股權中包含有這些高校品牌巨大的無形資產。
有人擔心,如果企業以沾上高校概念為榮,企求股價飛升上天,不去經營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也沒有值得推崇的一技之長,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想而知,高校、企業及市場都將受到傷害。實際上,許多高校股並不具備核心技術和市場開拓能力,經營也是紙上談兵;有個別高校還特別急功近利,無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什麼項目時髦就搞什麼,幾年下來一無所獲;另外,校企不分,高校板塊上市公司在管理和治理結構上還存在不足。這樣,公司從經營到管理都徒有虛名,辜負了市場對高校品牌的信任。
到2001年,北大、清華板塊上市公司上演了“集體跳水”一幕。方正科技、北大高科、青鳥天橋、明天科技、華資實業;清華紫光、紫光生物、清華同方、誠誌股份、粵華電等都遭遇了巨大挫折。清華紫光2001年的虧損高達2361.17萬元,浙大海納2001年淨利潤下降1104.19萬元,南開戈德同期盈利下滑6132.38萬元。
(2)出版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出版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我國出版業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共有高校出版社94家,金淑清等分析,“我國各類出版社中,效率最好的是大學類、教育類、科技類和綜合類。1998年,大學類出版社的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比上年分別增長了3%和2%,大學出版社將成為我國出版經濟中最有實力的出版社。”
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處於知識網絡中心的高校尤其是品牌大學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和不斷演進的社會功能,享有不凡的品牌魅力。高校的品牌就是高校出版社特有的無形資產,它可以使得高校出版社在市場上占盡先機,形成具有獨特價值的品牌。這一競爭力來源於:有高校教學科研成果這些豐富的出版資源,有專家學者這些優秀的作者資源,有教師學生這些穩定的讀者資源。在出版行為還處於政府嚴格管製的情況下,高校出版機構更應該珍惜來源於高校的品牌效應和資源,珍惜逐步積累和發展的工作基礎,更好地為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服務。
(3)合作辦學。
世界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呈現出進一步擴大和自由化的趨勢,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正式簽署了《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在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已經做出了諸多承諾,使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的實力還不強,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主要是國外教育機構來我國辦學,即更多的是我們在引進和利用國外的管理經驗、教育內容和資金,以此來加快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促進我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加我國教育供給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這樣的合作形式雖然有利,但從高校品牌延伸的角度來看,還是差強人意。中國高校應努力提升質量,建設自身品牌,將學校服務延伸到國外去。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都已經在國外開辦了多種教育服務。在國外教育機構搶灘我國教育市場的同時,國內高校也應抓住機遇,走出國門,延伸海外教育市場。這既有利於我國高校提高參與全球教育市場的競爭能力,也有利於我國向世界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