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5 高校品牌的權益保護(1 / 2)

我國大多數高校忽視了在經營、管理中對自身品牌的保護和利用。某些高校往往隻重視“創品牌”,而不重視“保護”和“經營”品牌。諸如在某一高校附近的飯店、日雜店、水果店等都在其店名前加上了“××大學”等字樣,這就會給消費者造成這樣一種印象:“這些店都是由××學校所經營的。”因而,這些店麵的形象、聲譽在無形之中就與這所學校緊密聯係在了一起;如果商店的人員素質、信譽、衛生等方麵存在的問題,將嚴重損害了該高校的形象。這其實已經是一種對學校品牌的侵權,但這似乎並未引起相關方麵應有的注意。

2.5.1高校品牌保護的現狀

我國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因品牌維護不力導致品牌資產流失的現象主要有:

(1)品牌濫用導致品牌資產的透支。在Internet搜索一下,現在許多地方都有冠以北大、清華、交大等等“××”的公司,已經讓人有些眼暈麻木了。名校的光環就在品牌濫用過程中開始暗淡,名校品牌的資產就在透支中不斷的貶值。比如,北大方正即賣電腦也賣茶,清華紫光不但做電腦,也做保健品(古漢養生精),但收益並不佳;這些公司裏,高科技的產品做了不少,如掃描儀、打印機、學習軟件、數碼相機等不一而足,但過不了多久也都無聲無息了。

(2)品牌信用的損耗。產品的品質是企業和品牌的根本和底線,沒有哪家企業在擴大生產提高產量敢以降低質量為代價,除非是撈一把就跑、打一槍換個地方的遊擊隊型的企業。但就有些學校不管師資夠不夠,也不管校園裏學生能不能裝得下,有錢就拿、收進來再說。更匪夷所思的是不但以降低品質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擴大“產量”、還要漲價,學生畢業了工作反倒成了大問題。有的高校虛報就業率,蒙混過關。如此辦學,極大地損害了學校的品牌信用,美譽度、忠誠度直線下降。

(3)品牌自主權的喪失。大學品牌價值的貶值直接導致“文憑”的貶值。MBA不好辦了,於是有的高校就想著掛靠個外國品牌吧,國外的高校也樂於此,搶灘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到中國找個大學“合資”還是有利益可言的,於是“交大××商學院”、“××大學MBA課程班”等等紛紛登場。有些舉辦MBA的學院的廣告上還赫然寫上了“發××國××商學院文憑、使用全套×佛商業教材”,這也成了賣點,我們的大學誤把這些當成“自主品牌”了。很顯然,這恰恰是品牌意識的誤區,我們自己的高等教育品牌自主權在逐漸喪失。

(4)品牌維護不力造成品牌資產的侵權。知名高校的校名是其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國家多年來的大量投資,以及高校自身經營在國內外積澱的影響,高校品牌的含金量很高,當其進入市場時就會成為珍貴的商譽。對清華、同濟、南開、協和和華西等知名校名進行調查,會發現以這些校名命名的公司、企業和社會組織不可勝數,所涉及的行業幾乎包括現有的各類經營主體。《人民日報》2004年5月24日報道,“湖大”,在湖南人心目中就是指湖南大學,然而,這一習慣稱謂不久前卻被長沙市一個年輕人搶先注冊為教育培訓類商標,現處於爭論期。在湖南省注冊“湘大”的企業有好幾個,如:長沙瀟湘漆業有限公司、湖南湘大唐人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長輝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祁陽縣雲峰白色水泥廠、湖南湘大實業有限公司,但這些企業與湘潭大學可以說根本掛不上鉤。

國內在品牌保護意識較強高校的有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浙江大學申請注冊了包括“浙大”、“浙江大學”等共41個類別190多件商標,涉及教育科研、水果蔬菜、鋼筋水泥等類別。1998年,湘雅醫學院注冊了“湘雅”醫療服務類商標;隨後,湘雅醫學院更是出手“闊綽”,一口氣申報注冊38個類別,除了醫療服務、培訓外,地板、文具、繩索、肉、香煙、廣告、鋼琴、獵槍、材料處理信息等等,全部納入自己的領地。2004年,長沙理工大學花費20萬元,一口氣申請了107件商標注冊。目前,湖南大學已委托長沙市弘銘商標事務所,一次向湖南省工商局申請包括“湖大HUDA”、“湖南大學及其校徽”、“嶽麓書院”、“千年學府”等共6個類別的26件商標。2006年,“清華大學”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全國高校中第一個馳名商標,清華大學的馳名商標“清華大學(清華)”主要用作學校(教育)、教育、培訓的類別;由於馳名商標是可以跨類別保護的,這意味著今後任何企業名稱和商品中都不能未經授權而隨意使用“清華”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