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章案例: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自立建設的民校(2 / 2)

在校園建設上,針對多數民辦高校沒有形成高標準的教學條件而使學校的社會信譽度遠低於公辦高校的狀況,涉外首先從物質形象上將自己做成品牌。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在校舍及教學儀器設備等硬件的建設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歐式建築依山傍水而建,顯得錯落有致;香樟、玉蘭、桂樹等各色樹木鬱鬱蔥蔥,把校園裝點得生機勃勃;學界泰鬥的塑像在教學樓前的顯著位置一字排開,展現出濃濃的人文氣息。涉外的發展體現出來的是一種“造大船出海”的模式。

在專業設置上,堅持“辦市場之所需,補公辦高校之所缺”的原則。充分發揮民辦高校的靈活機製,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零距離的配合。涉外如今已經擁有了一些自己的品牌專業群,如英語、國際貿易、音樂、高爾夫運動與管理、航空乘務、動畫等。

在培養模式上,實施訂單式教育,突顯技能品牌。學院緊緊圍繞市場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對學生實施訂單式教育;突出強調“五證”優勢,即大學畢業證、外語等級證、計算機過級證、汽車駕駛證和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為此,學院成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開展40多個項目的技能培訓,保證學生一專多能;還建立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將課堂延伸到崗位,使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學院曆年的畢業生就業率都達到90%以上。

三、民辦高校品牌建設的啟示

(一)民辦高校的外部治理問題

在發達國家,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是獨領風騷:1990年美國私立高校數占美國高校總數的55.8%,私立高校學生數占21.8%;1992年日本私立高校學生人數占高校總人數的84.6%。私立高等教育的存在、出現和發展是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我國民辦高校也正在以迅猛的速度發展壯大。然而,如何認識和治理民辦高校的問題多有討論卻少有行動;在政府與公辦高校的關係還沒有完全理清的情況下,呼籲民辦高校的地位和治理問題更是有氣無力。

民辦高校的品牌孵化首先是需要外部治理環境和製度的開放和保障,其次才是管理層的銳意和進取。在招生、師資、經費、項目(重點學科、重點專業、精品課程、重點實驗室)等評定的標準上的“國民待遇”是民辦高校得以市場上自主競爭的先決條件。從涉外這幾年的品牌建設過程中的實踐來看,捉襟見肘的事情是時有發生,這是為什麼涉外以校園建設為先導,以名人治校為突破的原因,恰恰是利用了形象標識、校長品牌等在社會公眾中的聯動效應,做一些公辦高校不願意做的事情,在夾縫中求發展。

(二)民辦高校的辦學毅力問題

品牌實質上是一種承諾;沒有卓越的辦學品質、過硬的底蘊作支持,所謂的品牌隻能是曇花一現。社會公眾和消費者正是基於對人才培養的嚴格的過程約束和規範限定,才對高校品牌產生某種信賴。任何高校品牌的建設都是積累的結果,靠的是在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服務質量、科研水平、學生質量、大學文化等方麵一點點錘煉特色,以特色創品牌,形成核心競爭力,贏得教育市場。

由於曆史與現實多方麵的原因,我國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在總體上處於弱勢,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可度還十分有限,其社會聲譽普遍不高。政府、公眾和學生最擔心的是民辦高校沒有國家的公益性保障(政策、資金),能否完全摒棄民間資本的逐利性,是否有足夠的毅力安於清貧,甘於學究,固守教育,將學校切實地打造成一個有底蘊、有發展、有知名度的品牌。耶魯大學的漢斯曼教授說,教育是一個關聯品(associative good);高校品牌的價值關係到產品上遊和下遊的顧客方受眾:已經畢業的學生和將要報考的學生都會從學校品牌的升值中受益。

大學品牌是大學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有著深厚的底蘊和曆史傳承性,需要加以時日才能見成效。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40年之久的埃裏奧特(Charles W Eliot)說:要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需要5000萬美元、200年的時間。涉外提出的“百年涉外,一流涉外”的理想,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品牌承諾,這一承諾的自然還需要兌現的過程保障和經驗支持。學校建設品牌的過程就是孜孜不倦實踐其諾言的過程。“百年涉外”著眼的是學校的持續發展和長遠規劃,顯示出辦學者開創百年基業的寬闊胸襟和深重的曆史責任感;“一流涉外”著眼的是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是要舉全校之力,把學生培養成才。對於涉外的美好願景,各方麵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