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若到天池遊覽,便可發現,在池濱南麵一塊平夷開闊的台地上,有一處出露於地表約0.3至1米的古代建築遺址,這便是汾陽宮主殿遺址。遺址坐北向南,長方形布局,總占地麵積兩萬多平方米,磚層瓦礫堆積物平均在1至2米之間。漫步遺址,斷磚破瓦俯拾皆是。瓦為青灰色,內側有條形和布形繩紋兩種,這是捏製時隔襯所留痕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遺址上還發現過陶瓷殘片,由當地的“料僵石”粉碎後捏製而成,外表塗有淺綠色彩釉,鮮豔奪目,翠色可人,已具唐三彩之特點。
從現存遺址遺物觀察,可大致判斷當年的主殿規製。殘存地基前低後高,由北向南傾斜。從其占地麵積、基礎空間、柱礎石直徑之大(偶爾挖掘出來的柱礎石直徑達一米多),可以想象當年汾陽宮主殿是多麼的巍峨壯觀;由其選址和琉璃瓦顏色與磚瓦製作之考究,可以推斷這一建築是何等的富麗堂皇;由天池周圍房屋基礎遺址、瓦礫遺物、田地裏瓦礫之多,可以猜想其建築的規模是怎樣的宏大。出露地表的牆基遺跡表明,宮城共有內外四道宮牆,均以紅砂岩塊石砌築而成。四道宮牆由外向內收縮,皆為正方形布局。最外一道宮牆,四個邊均為1000米,各道宮牆之間的距離約為100米。內護牆水平麵比外護牆高出約20米,具有居高臨下、統馭全局之勢。
隋煬帝在位期間,曾先後四度到汾陽宮避暑。每次來這裏避暑狩獵,除宮娥嬪妃隨行、武將兵丁護衛外,還少不了文臣學士陪駕。那位曾寫過“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的隋代詩人薛道衡就寫有一首《從駕天池應詔》:
上聖家寰宇,威略振邊陲。
八維窮眺覽,千裏曳旌旗。
駕黿臨碧海,控驥踐瑤池。
曲浦騰煙霧,深浪駭鯨螭。
盡管修建了那麼多的亭台樓閣,仍舊難以滿足需要。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隋煬帝最後一次到汾陽宮避暑時,因宮城迫隘,大批隨員無處住宿,隻好布散山穀間結草為營。適值突厥南下,樓煩太守陰世師勸帝返太原,帝不從。六月,突厥入嵐城,隋將範安貴陣亡,王師敗績。但隋煬帝仍於七月再至雁門,進抵天池。時值大雨滂沱,山穀泥深2尺,隨員帳幕盡毀,露天達旦,死傷狼藉。
已然如此,隋煬帝還借口高麗不肯入朝納貢,接連發兵三伐高麗,將廣大農民拖入無窮無盡的徭役和兵役之中,結果引發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總人數達好幾百萬。麵對農民起義的怒濤,隋煬帝嚇得坐臥不安。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他倉惶離開東都洛陽,逃到已經遊曆兩次的江都。他深知亡國已經不可避免,便愈益荒淫無度。宮中設有房屋百餘間,各居美女多人。他每日一房,輪流做主人,天天酒杯不離口,夜夜美女不離身,想一下子享盡人間歡樂。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攻入宮中,隋煬帝急忙換衣逃到西閣,被叛官馬文舉捕獲。隋煬帝問:“我犯了什麼罪?”馬文舉說:“你輕動幹戈,遊玩不息,窮奢極欲,拒絕忠言,使得男子死在戰場,女弱填入溝壑,萬民無業,變亂四起,你還問什麼罪?”隋煬帝說:“我實在對不起百姓,至於你們,跟著我享盡榮華富貴,我沒有什麼對不起你們。今天的事,為首的是誰?”叛官們說:“全國同胞,何止一人?”隋煬帝要求飲毒酒自盡,叛官們不許。隋煬帝懼怕刀殺,隻好自解巾帶,讓叛官們勒死,隋王朝亦隨之土崩瓦解。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今天,當你行走於汾陽宮遺址,麵對那些殘基廢礎、斷磚破瓦,不難推想到他當年在汾陽宮是如何的奢華荒淫。
11
隨著隋煬帝的人去政亡,汾陽宮也毀了——毀於劉武周之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馬邑鷹揚府校尉劉武周聚眾起義,殺死太守王仁恭,依附突厥,進而攻占樓煩郡,進駐汾陽宮,將宮女三千獻給突厥始畢可汗,換得一萬匹戰馬,隨後就自稱皇帝,在天池登基,以妻沮氏為皇後,建元“天興”。雖然“天興”並沒有得到“天佑”,劉武周王朝短暫得像一顆滑過夜空的流星,很快就殞落了,但就寧武曆史而言,也還是值得記載的一筆。
其間,已有相當勢力且已殺到長安的李淵並未像劉武周那樣急著稱帝,而是立隋煬帝長子楊昭之子楊侑為帝,就是隋恭帝,並尊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李淵認為時機已到,才於同年(大業十四年)五月登上大唐皇帝的寶座。為實現統一全國的宏偉目標,稱帝後的李淵采取了東聯李密、北和突厥、集中力量解決西北問題的策略,於是,已經攻取太原、晉州、澮州,且有宋金剛的農民起義軍前來投奔的劉武周,便成為剛剛建立的李唐王朝的首要打擊對象。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劉武周兵敗北逃,潰逃前一把火燒毀了汾陽宮。富麗堂皇的宮殿,頃刻化為一堆灰燼,遍地瓦礫。——它與中國的許多建築一樣,緣起於非理性之手,又毀滅於非理性之手劉武周敗逃後,樓煩一帶便被劃入唐朝版圖。我們主觀猜想,曾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從太原發跡的李淵和他的幾個兒子,對樓煩一帶的山川風物應該是熟悉的,對隋煬帝在寧武建造汾陽宮的來龍去脈亦應耳有所聞。但李淵父子卻沒有步隋煬帝的後塵,將山水秀麗的天池、汾源當作遊樂的場所,而是利用這裏優越的水草資源飼養起戰馬來。
樓煩一帶飼養戰馬古已有之。《戰國策》載:“蘇秦曰: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對蘇秦這兩句話中的後一句,《讀史方契紀要》是這樣解釋的:“貉族人居古來的燕地,胡人和古代州居於趙國所轄。今山西太原府岢嵐州以北,是古時候林胡樓煩人居住的地方。以上胡、貉、代三處皆產良馬。”這一情況,李淵及其子孫也肯定熟知。所以,他們不但選擇這裏為飼養戰馬的基地,還設立了專門機構——牧監;而且不止一處,在今寧武轄區內就一下子集中設立了天池、元池、樓煩三處牧監,占全國各地的牧監總數的四十八分之三。一度時期,天池、元池、樓煩飼養的馬匹多達七十餘萬,“色別為群,望之如雲”,甚是壯觀。其中樓煩牧監又最為著名,以致有“樓煩牧政甲天下”之美譽。
或許正是由於飼養了那麼多的戰馬,所以前後延續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其強盛程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王朝。“牧政甲天下”的樓煩一帶,畜牧業也出現蓬勃發展的鼎盛局麵,且一直延續百多年,有力地促進了這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正是緣於這一背景,李克用於唐昭宗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占領樓煩後,曾上表逼迫李唐王朝置憲州,統領樓煩、天池、元池等三縣。因當地人口不多,唐王朝隻批準設立天池、元池為下等縣。但這也足以說明,當時這一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直至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一局麵才算終結。
12
五代十國同戰國爭雄、三國鼎立、南北朝對峙時期的情況一樣,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其間,樓煩一帶先後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立的後唐、甘當契丹“兒皇帝”的石敬瑭所建立的後晉、劉知遠所建立的後漢、郭威所建立的後周所占據。這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長的14年,最短的僅4年,累計相加也不過38年,說明民心思安定,民心思統一,分裂總是不得人心的。
再次統一全國的趙宋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疆域要比唐朝小得多。就寧武而言,宋、遼對峙期間,境內的分水嶺竟然成了宋、遼兩國的邊界,天池也竟然被劃入遼國的疆域!這一來,管涔山便再次被推向戰爭前沿,其軍事功能和戰略地位也進一步強化,政治軍事中心也隨之南移到了汾水之濱的寧化。
寧化位於寧武縣化北屯鄉(原屬寧化鄉,撤鄉並鎮時寧化鄉與化北屯鄉合並),距縣城五十多公裏,自古就是晉西北重要的軍事要塞,古稱闔峪口,與九牛口(古寧武軍口,即陽方口)互為犄角之勢,向有“南守闔峪,北控九牛”之說。其周圍的村莊,亦多用關、堡、營、寨、屯等軍隊駐紮地命名,如蒯屯關、新堡、舊堡、頭馬營、二馬營、三馬營、山寨、大寨、北屯、化北屯等,表明這一帶在曆史上曾設關、築堡、立寨、建營(軍馬營)、屯墾,駐紮過相當數量的軍隊。因此,隋代之前這裏就已經有城池存在。隋煬帝建造汾陽宮時,又將城的周長拓展到了六裏四十一步。到得宋代,根據邊防建設的需要,先是設寧化縣,並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對寧化城再次進行擴建。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因西夏人不斷侵擾隘口,朝廷又在此設立寧化軍(設兵戍守之地,唐時設置“軍”、“守捉”、“鎮”、“戍”,大的稱“軍”,小的稱“守捉”、“鎮”、“戍”),為河東路八軍之一,領寧化縣。到得金朝,寧化縣又於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為寧化州。一時間,寧化的地位變得十分顯赫。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宋、金之後的元、清兩朝,寧化一帶不再是邊防前線,而明朝時則將防線北移,寧化的政治軍事功能便有所減弱,但其戰略地位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寧化軍並入嵐州,改為巡檢司。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都指揮常守道駐軍於此,在隋代汾陽宮舊城東側改建新城,周二裏一百九十六步(經文物考古測量,實際周長為2.5公裏,城垣殘高為3至6米,底寬為3米),開南、北、西三座城門。改建時用明磚包砌了內城隋代的舊磚,因此寧化內城至今保留著兩層城磚。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延安侯唐勝宗率千戶唐成駐軍於此,剿滅元代殘將“四大王”餘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寧化守禦千戶所,管轄範圍東西長一百裏,南北寬六十裏。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又對新城進行重修,城牆加高到三丈六尺。城內有千戶所官衙(今為醫院所占),關北有門樓,南有關門,西門原有十八登科坊(已毀),為進士潘文、潘高的寓所。當時,寧化城中的駐軍多達2747名,軍火器總數多達40250件。直到清代,這裏還駐有旗兵3348名。
寧化古城東依大山,西臨汾河,自南向北,兩麵群山連綿,隘口夾在東西兩山間。城牆與汾河相距不足10米,從古至今從汾河西岸到寧化城之間以索道相通。村莊四周,至今保留著城池的清晰輪廓。長滿蒿草的城牆雖已殘缺不全,但仍可看出古城的規製;建於不同年代的舊式房舍分列街道兩側,默默地展現著時代的變遷;燒製於不同時期、不同規格、不同形狀、不同土質、不同工藝的古磚舊瓦隨處可見,若隱若現地透露著曆史的滄桑和厚重。古城內尚存的古跡,有城門、南北甕城、大段城牆牆體、明代千戶所官衙、三孔宋窯、官道、教場、關帝廟、隋汾陽宮遺址,以及宋代寺院鋪地方磚、宋代火葬罐、明代皇家石棺墓葬,還發現明代一窯已經燒好但未出窯的城磚。——整個古城簡直就是一座琳琅滿目的曆史博物館。而且,時至今日我們還遠未窺得其全貌,還有許多曆史的細節有待挖掘。
因寧化古城現存遺跡主要為宋太平興國年間創建,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寧化宋城”,並且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在我國,現今保存完好的宋城大型的有西安,中型的有平遙,小型的還比較少見。寧化宋城的發現,填補了這方麵的一個曆史空白,因而於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寧化這個彈丸之地的曆史是輝煌的,這輝煌一直延續到四百多年後的朱明王朝。
13
朱明王朝的建立,標誌著元朝的滅亡,但元朝的滅亡不等於蒙古族的滅亡。退往漠北的蒙古貴族,雖然由於內部紛爭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卻依然具有一定實力,並不時侵擾明帝國的邊境。於是,為防禦蒙古貴族南下,明王朝建立之初就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設置了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大軍事重鎮,史稱“九邊”。全國“九邊”,山西有其二——大同以北的萬裏長城為大邊,大同、太原之間以偏關、寧武、雁門三關為主要隘口的“二邊”,其實就是兩道防線。這一來,地處三關中路的寧武就再次被推上時代的舞台,擔當起了曆史的重任。
起初,寧武一帶的軍事重心還在寧化,寧化守禦千戶所則歸靜樂管轄。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間,便開始移向寧武關。寧武關的中心位置,即今寧武縣城,位於縣境北部。其西挽管涔山,東攜雲中河,距汾河與恢河亦即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20公裏;北行僅13公裏出陽方口,便是今朔州市境;東南行不足10公裏,便進入今原平市(原崞縣)境,是直接控製恢河河穀通道和間接控製汾河河穀通道的咽喉要衝。再遠點,由此向西約80公裏,為偏頭關;向東約60公裏,為雁門關,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太原鎮外三關。在外三關和西起黃河、東至平型關的戰略防禦體係中,寧武關又位居中路,因而東可佐雁門忻代,西可援偏關老營,北可應雲朔之急,南可固省城之防,其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寧武正式設關是在明成化年間。之前曾有古寧武軍口,又稱托羅台,距寧武關城13公裏左右,位置在今陽方口鎮河西村一帶。寧武設關時,即因古寧武軍口而得名,“寧武”二字亦由此而來。設關之前,寧武關為寧武屯,駐軍屯墾黃花嶺。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開始築城,周圍七裏有奇,但僅建城池,並未設關。明成化版《山西通誌》記載,寧武關係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撫僉禦史李侃等請置,專敕都指揮使等官領兵守備。而據該誌所收《新置寧武關記》,成化二年隻是“請置”和“準奏”,真正開始建設是在成化三年三月,到成化四年九月建成,曆時18個月。由此可知,寧武置關為成化二年,建成為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
當時,明王朝邊防廢弛,邊關吃緊,北方少數民族常常南下。連續十餘年的邊關之亂,不能不引起朝廷的重視。太監鄭同、僉都禦史李侃和署都督僉事王信等三人,受朝廷之命,到內長城一線鎮撫其地,並兼督諸關戍務。他們注意到,寧武一帶“雖山勢磅礴綿亙,而其中原隰相因,有平衍可通之道,非若被二關(指雁門、偏頭二關)之峻險回阻也。往歲北虜猖獗,輒經此入寇我境內……此誠吾疆一缺障也。釋今弗圖,安保無曩時入寇之患乎?”便上疏朝廷,請建城設關,選將提師守備,與雁門、偏頭兩關同樣建製。朝廷詔示:“下有司如議”,批準了這一建議。
寧武關城施工之時,“工徒則取兵民當調戍者,材則石伐於山,木取於林,甓陶於野。”關城建成之後,李侃等三人便監督調來駐防部隊和設立指揮機關。後來鄭同被召回京,王信移鎮於代州,由李侃最後監督完成了寧武關的建築事宜。關城為土城,城牆高3丈,周長4裏,僅開東、南、西三門。
弘治十一年(1498年),都禦史侯恂、太監劉政和巡按史鄧璋奏請仿照雁門關和偏頭關先例,設立寧武守禦千戶所,並擬建立公署,“銓武臣,給印章,召募猛勇,以屯以守。”隨後,侯恂調任。巡撫都禦史魏紳再次奏請建立寧武守禦所事,朝廷準奏。時太監劉政調往榆林,由太監陳逵接任。魏紳等榜喻全晉,調集召募武士。一時間,“晉人趨赴恐後”;同時,又擴建了寧武關城,“伐木於林,砍石於山,陶甓於野,煥然而公署成,巍然而兵壘修,蒸然而才武集”。(《三關誌》)這次關城擴建,周長擴為7裏120步,且加開了北門,從1498年起到1502年曆時4年才完成。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關城再次擴建,城牆改為為石壘砌,並加高到3.5丈。
寧武關建成後,寧武守禦所歸寧武關管轄,並配備三關總兵,統領寧武、雁門、偏頭三關軍事。清初,改寧武關為寧武衛(一說為“寧武所”或“寧武營”),隨後又於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軍事防區性質的寧武衛為寧武府,轄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為山西全省九府之一。直至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寧武府才被廢。在這近二百年的時間裏,寧武關城除軍事設施外,其它方麵的功能也逐步完善,成為晉西北地區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瀏覽《寧武府誌》中的“府城圖”、“府署圖”、“府學圖”等圖示,其規劃之周密,布局之合理,配置之完備,我們都不能不為之概歎。還有一個頗能說明問題例子:就在寧武府被廢的第二年(民國二年),山西省教育司決定在全省範圍內成立七所中學,其中一所就設於寧武,即山西省立寧武第五中學,簡稱省立五中,招生範圍覆蓋晉西北各縣以及崞縣(今原平市)、代縣、繁峙縣和雁北地區的平魯、山陰等縣,當時寧武在山西全省的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僅是山西。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一出戲叫《寧武關》,不但山西的晉劇、蒲劇、北路梆子上演,河南豫劇、河北梆子、四川梆子以及南路秦腔、中路秦腔、東路秦腔也上演;山東梆子和豫劇還有一出傳統劇目,叫《寧武關投親》;有一部電影,片名也叫《寧武關》,寧武便因此而響名於世。而在海濱城市青島,還有一條街道叫“寧武關路”!這一切,自然都緣於寧武關。
那麼,在寧武關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