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競爭對手惡意推動下的危機公關初探(2 / 3)

1.危機分析:根據企業所處的特定環境、行業特點,分析梳理可能發生危機的薄弱環節或隱患。

2.製定預案:根據危機分析的結果,將最有可能發生的公關危機進行排序、列表,並製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3.輿情監測:持續對各種媒體(報紙、雜誌等紙質媒體、網絡媒體、廣播電視媒體)進行監測,及時搜集與企業相關的各種正麵或負麵的報道。

4.危機識別:通過對輿情監測結果的分析,根據企業內部製定的危機判定標準,確定哪些是公關危機。

5.危機公關:當判定出現公關危機後,迅速啟動相關預案,進行公關操作。

6.效果評估:危機公關操作結束後,對其公關效果進行評價,並據此評估結果修改完善企業以前製定的預案,形成一個完善的流程。

三、有競爭對手背後推動的危機公關處理原則

(一)以“防患於未然”為指導思想,分析企業薄弱環節,改進自身工作,從源頭杜絕危機的發生有競爭對手背後推動的公關危機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由企業自身客觀原因而造成的公關危機;第二類是競爭對手精心策劃、虛構事實而造成的公關危機。對於前者,公關部門應當認真分析和梳理企業的整個生產銷售流程,分析企業與相關者的關係,查找可能演變成公關危機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些薄弱環節,製定整改措施,消除隱患。如果不能完全消除隱患,則對這些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監控,防患於未然。這種方法付出的成本不高,但效果很好,遠勝於發生問題後再去解決。對於第二類公關危機,雖然幕後策劃方是競爭對手,對他們的情況不能事先掌握,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這種公關危機並非基於事實,不是捕風捉影,就是完全虛構事實,經不起推敲和理性思考,但是競爭對手抓住了公眾對某些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抱有“寧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在公眾中大肆散布恐慌氣氛或情緒,對產品銷售帶來災難性後果。最後往往是事實澄清了,企業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實實在在的巨額損失要由受害企業自己來承擔。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如食品生產企業的衛生問題,製藥企業的藥品安全問題,都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致命性問題,競爭對手往往從這些方麵入手,進行操作策劃。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研究曆史上曾經出現的公關危機案例,總結出可能“被危機”的模式,然後製定相應預案。此外,還要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關係,發生重大事件時,能第一時間掌握情況,為危機公關處理贏得寶貴時間,變被動為主動。

總之,很多危機是可以預測的,企業應從自身的關係環境出發,查找分析容易發生危機的薄弱環節或缺陷,並分析該行業的曆史案例,消除隱患,防患於未然。

(二)公關倫理準則為最高價值觀,指導具體的公關操作公關操作過程中,價值優先級的判斷十分重要。所有的操作都要先滿足最高價值標準,然後為較高價值標準,以此類推。有時,危機發生時,用“科學理性”的方法進行處理並不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原因就在於沒有將公關倫理列為最高價值標準。例如,王石和萬科集團在5·2汶川地震捐款問題上,網友認為萬科捐款2萬太少,不符合其盈利實力,王石在他的博客中撰文認為“2萬是一個合適的數額”,因為“中國是個災難頻繁的國家,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盡管從客觀上來講,王石的話不乏理性,但是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捐款已經不單純地是慈善問題,其數量已經成為考量企業態度和形象的依據,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是更高的價值準則,因此,王石的這段話使得萬科和王石本人深陷危機。

在危機公關過程中,組織利益仍然是基本尺度,但最終決定公關效果的不是從業者,而是公眾。因此,企業公關過程中,要以公關倫理為最高價值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公關操作。有時,大眾媒體和社會公眾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並非危機本身,而是企業千方百計隱瞞事實真相或故意說謊。企業必須以真誠負責的態度麵對公眾與媒體,及時與公眾和媒體溝通,這樣大眾對事件的看法會友好得多,更願意從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和企業。而任何遮遮掩掩,欲蓋彌彰,或者傲慢無禮,推諉責任隻能招致公眾更大的反感,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害。

此外,企業公關過程中應提供真實全麵的信息。提供真實的信息,不要妄想隱瞞事實,一旦故意隱瞞的信息被披露出來,會大大影響危機相關者對企業的信任感,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提供全麵的信息,同樣是為了減少公眾的懷疑、猜測及反感,避免信任危機。

企業公關部門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分析並建立自己的價值體係,明確價值標準的優先級,根據價值順序,指導具體的公關操作,才不至於發生“王石捐款門”事件之類的公關危機。

(三)抓住關鍵環節,進行係統處理

與一般公關危機一樣,對於有競爭對手背後參與推動的公關危機,也要抓好關鍵環節,進行係統考慮。公關危機的關鍵環節是:高質量的預案製定,準確的危機識別以及危機公關操作專業化。

預案質量直接影響公關危機處理的效果,高質量的預案取決於對可能發生的公關危機的準確預測和判斷,取決於危機公關的專業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針對性很強的預案,發生問題時就能從容應對,不會被弄得措手不及、手忙腳亂。有了高質量的預案,處理起來就會迅速應對,迅速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