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針刺對植物是有作用的,而且效果顯著。其實在我國民間,很早就有人發現了這一點,並付諸實踐。我國南方有些經驗豐富的老農常常用兩根很細的竹簽,刺在玉米靠根莖的“節疤”處。因為根據他們的經驗,這樣的玉米會長得分外粗壯,結出的玉米棒子也比沒有被針刺過的玉米多得多。
小小的兩根竹簽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老農們隻是憑經驗進行針刺,但並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研究人員研究後認為,大概的原理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得到的營養物質,在針刺的作用下,比較多地停留在植物開花結果的部位,這樣無疑會促進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麵,針刺還可以加速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這也是植物產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針刺何以能使植物長得好、產量高?是巧合還是必然?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得出足以讓人信服的結論。
20世紀60年代,歐美和日本的一些科學家對植物的睡眠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們提出了種種假說,其中一個流行一時的理論是“月光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葉子的睡眠運動是一種使植物免受月光侵害的保護性活動。因為月光對植物的照射過多,可能會幹擾它的光周期感官機製,損害植物對晝夜長短的適應。這個理論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但仍有很多現象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有些熱帶植物不具有光周期現象,卻也出現了睡眠現象。
前不久,美國加利福尼亞斯克雷帕斯海洋研究院行為生理學家恩萊特用靈敏的“熱量探測針”對蠶豆類科植物的葉子進行測量後發現,保持白天姿態的葉子,它的平均溫度總是比葉片處於垂直狀態的葉子的平均溫度要低1℃。恩萊特根據自己的實驗,對植物的睡眠現象作出一種新的解釋。他認為植物的葉子之所以在夜間保持這種姿態,是為了維持其自身的溫度,從而促進葉子的生長。
可是,這樣微小的溫差對植物的生長會有多大的影響呢?科學家在仔細調查和研究後發現,在相同的環境下,具有睡眠現象的植物比不睡眠的植物生長速度快,長勢也更好,生長速度可以提高20%。
但是,這個理論也不能解釋所有的現象。有睡眠現象的植物真的比其他沒有睡眠現象的植物生長得快嗎?如果說植物晚上睡眠是為了保持溫度,那麼有些植物白天睡眠又如何解釋呢?所有這些都需要作進一步研究。
有個性的四大金剛北京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生長的椿、榆、楸、槐都具備共同特點:生長快,樹冠濃蔭如傘蓋,木材質地細而硬,不易腐朽,是建築上和製造農具的良好木材,因此人們把它們叫做四大金剛。
這四種樹各有個性。椿樹主要指臭椿樹,它最能抗寒暑,甚至在零下35℃的低溫它也不怕;它不擇土壤,別的樹木不能生長的幹旱瘠薄的地方,它卻能昂然挺立,欣欣向榮;它不怕煙毒,適宜做城市工礦區的綠化樹種。
臭椿樹是喜愛陽光的樹,它衝勁極大,1年苗高3尺,以後每年長高4~5尺,20年高5丈,然後往粗裏長,終至成為大樹。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幼苗、幼樹生長甚快,10多年即可成材。臭椿的木材輕韌而有彈性,曲撓性強,易加工,耐水濕,耐腐朽,宜製球拍、農具、家具及膠合板內層;木纖維較楊樹的長,是良好的造紙原料。
人們喜歡臭椿,還因為它能結子出油,每斤種子可出油4兩,這種油,可供點燈及食用。有些地方經營矮林,用葉子飼養樗蠶,樗蠶絲可用於織椿綢。樹皮可提栲膠。根皮和果實還可入藥。
臭椿是長江以北地區的速生樹種,為華北及西北地區黃土高原、石灰岩山地及輕鹽堿地的重要造林樹種,也是北方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的造林好樹種。
榆樹是三北地區的優良用材樹種,也是重要的防護林樹種。它根深麵廣,護岸抗風的能力強;它喜歡陽光和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也耐幹旱瘠薄,在石灰質衝積土及黃土上均能生長;它生長尚快,在沙地上19年生的榆樹可達16米高。
榆樹的木材堅實,可供做家具、農具和建築用。樹皮纖維強韌,可做造紙原料。
榆樹的嫩葉和果子可以煮著吃,有一股香甜爽口的味道,而且富含養分。
楸樹樹幹高聳勁直,姿態端直雄偉,葉大,呈三角卵形。5月花開時,濃綠的樹冠表麵突出成叢成叢的花串,花瓣白中透紫色斑點,很好看。每朵花有寸把長,半寸來寬,成筒形,花冠筒邊5個裂片,樣子很好看。花謝以後,就掛出長長的筷子樣的果實。人們喜歡楸樹,成行成行地栽於房前屋後,夏日裏綠蔭遍地,既可去暑又很美觀。楸樹的種子還是治療熱毒和疥瘡的藥呢!
廠區種植楸樹,可抗二氧化硫和氯氣。
楸樹也是長江以北地區的重要材料種,享有“北方杉木”的美譽。它的木材堅實,不翹不裂,耐腐朽,可做農具、建築用材。
楸樹喜歡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不耐瘠薄,耐輕鹽堿。它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生長較快,20年生楸樹,樹高約15米,在瘠薄土壤中生長較慢。
楸樹是低山、平原地區的造林樹種。槐樹很有名氣,不僅庭院路邊常栽,而且還有數百年的大樹。
槐樹是一種風景樹,又是林蔭樹。秋天,緊隨著黃白色的花串串熱鬧過一陣之後,就掛出一條條像佛珠一樣的果實,這是其他樹木不易見到的。槐花的花蕾炒熟,可製黃色染料,果實可以入藥。種仁可釀酒、榨油、製醬油。
槐樹為華北及淮北地區的重要用材樹種。木材較堅硬,紋理直,有彈性,耐腐朽,可做農具、建築用材。樹皮可做造紙原料。
槐樹喜歡比較涼燥的氣候和肥厚的土壤,不耐水濕。它是低山和平原地區的造林樹種。槐樹對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和煙塵的抗性亦較強,它也可作為城市工礦區的綠化樹種。
使人瘋狂的鬱金香鬱金香在荷蘭曾經是一種非常稀罕的植物。早在1623年,鬱金香的一些稀有品種賣價就高。到17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人工培植的鬱金香具有一種非常奇異的特性:原來隻開一朵單包花的球根會發生“變異”,從球根開出兩色或者三色的混色花,這些“變異”後產生的混色花一般都非常美麗,於是,鬱金香球根價格暴漲。
在1630年的荷蘭,人們用2車小麥、4車裸麥、4頭肥公牛、8頭肥豬、12頭肥羊、4桶啤酒、2大桶葡萄酒、2桶黃油、1000磅奶酪、1張床、1套新衣服以及1個銀酒杯所有這些東西作為代價,也不過才能換回一個鬱金香球根。
而以上這些貨物總價值約2500荷蘭盾(約合1000美元)。
從1634~1637年間,整個荷蘭都處在對鬱金香的狂熱之中,全國掀起了買賣鬱金香球根的熱潮。在最盛時期,球根的價格還遠高於上麵所舉的數字。據載,當時曾有一個球根賣了4600荷蘭盾(約為1800美元),另外還加上一輛漂亮的新馬車和兩匹馬。
這股買賣鬱金香球根的熱潮幾乎把荷蘭所有的人都卷了進去,商人、貴族、農夫、掃煙囪的工人等都在談論球根、買賣球根。隻要誰手上有幾個球根,那他就是荷蘭的巨富。那時,哪怕隻是擁有一個劣種的鬱金香球根,就有希望在一夜之間變成富翁。
當時許多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的荷蘭人不惜傾家蕩產,甚至連謀生用的工具也變賣了,就是為了獲得一兩根鬱金香球根以謀求暴富,他們甚至連什麼品種都不在乎。當然,確實有人因此而發了財,就像一位作家說的:
“短短幾個月內就買了房子、馬車和馬匹,擺出了一副全國首要人物的架子。”
但是,暫時的財富並不會給他們帶來永遠的滿足。當時海牙有個補鞋匠,他買的鬱金香球根發生變異後開出了黑色的鬱金香。此訊一出,一群花卉商紛紛趕來,死磨硬纏補鞋匠,最後以1500荷蘭盾(約合600美元)做成交易。哪知交易一成,花卉商們立即把球根摔到地上,用腳踩得稀巴爛,把補鞋匠心疼得大喊大叫。為什麼會這樣呢?一位花卉商對他說:“我們也有一棵黑鬱金香,為避免你和我們競爭,你剛才即使開價1萬盾,我們也隻好同意。”補鞋匠真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啊!據說這位補鞋匠因為眼看著一大筆橫財與自己失之交臂,悔恨不已,最後竟想不開,懸梁自盡了。
直到1637年初,業餘的鬱金香球根買家開始厭倦了這種投資,明智的人開始認識到,靠這種狂熱帶動的投資事業沒有任何基礎,就好比在沙灘上建樓房。於是,人們又開始爭著拋售球根,當時的市場上幾乎隻有賣家而沒有買家。這使球根的價值大跌!
這時人們才發現自己以前因買賣鬱金香球根而擁有的財富隻是紙上財富,因為賬麵上雖然擁有大量金錢,但卻無法兌現,欠賬的買家要在售出球根、賺到厚利之後才能償付債款。但是由於球根買賣市場的崩潰,賺取厚利的希望完全落空。最後,許多賣家隻要能收回原價款的十分之一就非常滿足了。千年古蓮與大家熟悉的蓮子相比,對古蓮子了解的人恐怕很少。
1923年,日本學者大賀一郎在我國遼寧新金縣普蘭店一帶進行調查時,在距今500~2000年的泥炭層中采到了一些古蓮子,並培育使其發了芽。
1952年,北京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在遼寧新金附近的袍子屯一個幹枯的池塘裏挖掘出一些古蓮子,並使這些蓮子發了芽,3年後這些古蓮還開了花,結了豐碩的果實。1974年,科研人員又對在庫房的布袋內放了22年之久的古蓮子進行發芽試驗,4天後,發芽率竟達到了96%。
1975年,大連自然博物館的科技工作者在新金縣孢子鄉附近的灰褐色泥炭中,再一次采集到了古蓮子。1985年5月初由大連市勞動公園植物園進行培育試驗,經過3個月的精心培育,於8月中下旬開花。
1995年,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研究人員,使一顆在大連普蘭店蓮花泡發現的具有1200年曆史的蓮子發芽。該大學植物生理學家簡·舍恩米勒描述說:“這顆沉睡了1000多年的蓮子經過4天的培育之後,就像現代蓮子一樣出芽了。”
蓮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古蓮子開的花與現代荷花就其植株外貌來說區別不大,但就古蓮子與現代蓮子本身比較,卻有以下明顯的不同:古蓮子個體小而輕,外表光滑黑亮,無花柱殘存,含水量低,吸水速度快,吸水率高,發芽速度快。
從蓮的構造看,它雖屬於雙葉植物,卻具有古老植物中單子葉植物的形態特性。通常雙子葉植物的實生苗的子葉是對生的,很少是互生,而蓮子內的兩枚子葉則呈互生排列,且莖部合生。雙子葉植物莖內的維管束為環狀排列,而蓮則像單子葉植物那樣分散排列。蓮的葉脈除一根返到葉夾者外,其餘都是二歧式分枝葉脈,這又是一種原始性狀。不僅如此,蓮的實生苗還有直立的莖軸和未發育的主根,這是曾在陸地上生活過的植物為了適應水生環境才出現的形態變化。同時,水生植物的蓮,還保持了陸生高等植物空中傳粉的“要求”。這就證明了蓮的祖先曾在陸地上生活過,後來為了適應水生環境的需要,某些器官產生了比較大的簡化或退化(如根部的退化)。
總之,蓮所保持的原始性狀,在植物進化係統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人曾把它和水杉相提並論,稱之為“中國的兩種絕妙植物”。
一般來講,在常溫條件下,植物種子的有效壽命為兩三年左右,8年至15年左右就稱為“長命種子”了。而蓮子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後,仍能發芽生長,這確實值得研究。
古蓮子壽命為什麼達千年之久?這就有待於科學家去研究了。
古蓮子胚細胞原生質逾千年而仍有生機,在條件適宜時,細胞還能分裂繁殖的事實,對於研究生物休眠、植物種的延續,以及物種起源等具有啟示作用。
會“交流”的樹在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以羅茲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聲稱,他們已經能夠證明樹木確實能夠“交流”,雖然這種“交流”人類並不能聽見。
這批科學家們是在研究惡劣環境對樹木產生的不良影響時找到這方麵證據的。
人類處於不良環境中時,體內會有一些化學變化發生以適應這種環境。
樹木也一樣,羅茲等人發現,樹木在惡劣環境下產生的氨基酸等養料增多,而用於抵抗昆蟲侵害的化學物質則減少了。
他們用柳樹進行了一係列的對比試驗。在一些柳樹上放了饑餓的毛毛蟲,而另一些柳樹上則沒放。起初,毛毛蟲的攻勢十分猛烈並進行了大量的繁殖,然而不久科學家們就發現,毛毛蟲對柳樹損害越來越小了,這令他們十分驚訝。經過研究分析,發現柳樹在受到侵害後不久就開始加速產生一些化學生物來自我防範,這種化學生物就是天然的殺蟲藥“原花包苷基素”。
然而,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幾個星期以後,科學家們發現原來沒有放毛毛蟲,用來對比用的柳樹也增產原花包苷基素,以防患於未然。這是什麼原因?難道受到侵害的柳樹向自己的同伴們通風報信了?
羅茲等人猜想,柳樹可能是通過樹根和土壤來傳遞這些信息的。但是在實驗室內外進行的實驗都否定了這一假設,因為即使是100米以外的柳樹仍然能和自己的“同伴”交流。
科學家們又猜測,會不會是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在起作用?一般的動物和植物都能釋放出這種化學物質,向同類傳遞信息。這種信息素的分量極小,但威力卻極大。比如說,一隻雌蛾發出的信息素,能把數百米以外的雄蛾吸引過來。
經過進一步的科學實驗,羅茲等人最終得出結論:可能是植物樹葉中釋放出的信息素(一種乙烯類碳氫化合物)在柳樹間傳遞了警告信號。有關這方麵的研究目前仍在進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科學家們都相信這種說法。英國約克大學兩名生物學家富勒博士和勞頓教授認為,羅茲等人發現的現象,其實可以用毛毛蟲之間傳染疾病來加以解釋。他們用樺樹來進行試驗,卻沒有能得到樹木之間可以“交流”的證據。
樹木之間到底會不會“交流”?這還有待於我們的科學家去進一步研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