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作家這樣描述欲望與苦樂之間的關係:一個口袋裏沒有錢,但心裏也沒有錢的人不算苦,一個口袋裏沒有錢,但心裏卻裝滿錢的人最苦,而一個口袋裏有錢,心裏卻沒有錢的人是最快樂的。因此,要想活得快樂一點,就必須減少一些欲望。
早在秦朝,宰相李斯可以說是聲名赫赫、不可一世。直到後來,他成了階下囚,臨行刑的時候,他對他的小兒子說:“我跟你還能夠牽著咱們那條卷尾巴的黃狗,穿過上蔡縣城的東門,到山上去追獵野兔嗎?”這正是一個“持之盈之”者,對於平靜恬淡的生活重新渴望的真實寫照。然而,此時才想到返璞歸真,為時晚矣!
“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江山,天下財富皆歸於他,如果按照老子的觀點,他應當“功成遂身退”了。然而,這位始皇帝卻偏偏沒有滿足。為了滿足自己的奢欲,他在國都附近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修造驪山墓,所耗民夫竟達70萬人以上。據記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達700多米,南北差不多115米,殿門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來人帶兵器行刺秦始皇。除此以外,秦始皇單在鹹陽周圍就建宮殿270多座,在關外的行宮竟有400多座,關內還有300多座。
秦始皇修建這樣龐大的工程當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估算,當時服兵役的人數遠遠超過200萬,占當時壯年男子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龐大的工程開支加上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飽,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悲慘局麵。民不聊生,百姓們過著“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終,他的萬世帝王夢隻維持了短短十五年。
從古至今,人莫不愛財慕富、貪愛榮華,可是又有誰能夠把金銀珠寶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無論是權傾天下的王公貴族,抑或是君臨天下的帝王,都不能夠做到。他們把自己與珠寶埋葬在一起,並設計了各種機關,以為可以永久享受。其結果卻是珍寶被偷盜一空,甚至屍骨也被棄之荒野。錢財權勢永遠是流轉的,它不會是某個人的私屬品,沒有誰能夠長久獨占。如果一個人的品行道德能夠與財富權勢相得益彰的話,才算是擁有天大的財富。
人的欲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往往永遠無法逾越。人在旅途,功名利祿隻是一種身外之物,隻要我們努力地創造財富,真實地麵對我們所擁有或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能滿足一個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隻是人的心境問題。欲望是無法撲滅的火,是無法堵住的水。欲望的放縱,可能燃起焚身大火,欲望的壓抑,卻往往造成精神痛苦。看重名譽的人,自己不希望態度驕傲,但驕傲的情緒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追求財利的人,自己不打算貪得無厭,但是貪婪的欲望難以克製。這些人如同采尋蜂蜜,雖然嚐到了少許的甜頭,但難逃被蜇的結果。名譽和財利是裝飾人們表麵儀容的,善良與邪惡才是人們的真正麵目,隻有品德高尚、才學出眾的賢人才能心念與行為相一致。
如果世上的人們總是沉溺於漂浮的名聲和空虛財利之中,談話辦事雖然循規蹈矩,但未必出於自己的真實心態,或者是為了出名,或者是謀財利,或者是作為餌料釣取捕獵自己想獲取的東西。但那些為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社會進步去流血,去奮鬥,是人生不斷進取的本能和對善良的企盼,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階梯,是正常且合理的欲望,不但無可非議,而且是我們應該鼓勵和提倡的。但,人對名譽和財利的種種欲念,其產生的根源相當久遠,開始於天地剛剛開辟人類有了的年月,由此滋生出所有過失和差錯的根苗,可以侵蝕一切善良的果實,因此,我們當謹慎,並對種種欲望有所限製。
有追求是一件好事,欲望更是人性天然的一部分,雖然人的客觀需要也是有限度的,但欲望卻可以無限膨脹,當它超越了生命個體的客觀限度,發展到無邊無際,最終就隻能落得迷惘和悲哀。
欲望,自古以來便是痛苦與煩惱的源泉,欲望越大,痛苦就會越大。人生短短數十年,追求快樂才是生活的本質所在,滿足欲望實為人生之大忌。所以,奉勸人們放棄無邊無際的欲望,讓自己的心胸放得再寬闊一些,再平和一些。擁有好的心態,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