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斂澎湃而出的欲望(1 / 1)

世人總是在追逐一些誘人的東西,然而它們究竟為什麼會對人們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其實說到底,根源還在於人的欲望太過強烈,欲望促使我們采取行動去占有、去掠奪。所以,想要不被外界所誘惑和吸引,就必須克製自己的欲望。

除了那些被稱為聖人可以用自己的毅力克製欲望,讓自己處在無欲無求的境界外,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是有欲望的,有些欲望是天生的,有些欲望則是在後天的生存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孔夫子曾經對人生每個階段的欲望進行了一個總述,也告誡人們在不同的階段要克製自己的欲望。他是這樣說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是的,當我們對財富有極強的欲望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求利;當我們向往雷鳴般的掌聲和鮮花的簇擁時,我們就會動用一切力量去為自己爭取名譽;當我們貪圖享樂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斷地去累積財富。總而言之,隻要我們的欲望不息,對於外界誘惑的渴望就不會滅。

殷紂王即位不久,便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隻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後來,果如萁子所料,紂王荒淫無度,終“赴火而死”。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呢?

因為殷紂王放縱了自己的欲望。世人的貪欲,不都是這樣嗎?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永無止境。而君王的貪欲,則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當然,貪欲並不是君王的專利,任何一個人都有貪欲,一旦不能很好地控製,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捉弄。

欲望就像一顆種子一樣,本來是深藏於人們內心的,如果我們不去觸碰它,它可能永遠都不會生長。但是一經澆灌,就會迅速膨脹,直至緊緊纏繞你的心靈。一旦放任欲望持續膨脹,人生就不會有滿足。“欲壑難填”,一旦欲望之門開啟,就再也難以填補。然而貪婪的人總是會因為這而不斷地索取名利,最終使心境失去平靜,生活失去平和。整個人在名利的得失之間徘徊,永遠不得安寧,在兩極情緒間起落掙紮,品嚐著綿綿無盡的焦慮與惶恐,失落與惆悵,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當今社會,存在著太多能夠誘惑我們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會激發我們的欲望。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克製自己的欲望。當發覺欲望在不斷膨脹的時候,應該及時收斂,將欲望限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心不足蛇吞象”會使人墮入罪惡的深淵。隻有心裏沒有太多的欲望,才能夠心境平和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始終保持淡然的心境,在知足中得以常樂。

說到底,欲望就是對某些東西的渴求,欲望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因為欲望的對象未必就是與名利相關的東西。由於價值觀的不同,每個人的欲望的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想成為文學家,有的人想長壽,有的人想永遠年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欲望正是促使我們不斷向前的內心最深處的動力。所以,我們不能一刀切,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人,但是我們一定要戒除和名利相關的欲望。

朱熹說:“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向前便危險。”名利看起來雖然非常華麗,但是這華麗能否長久也是未知數,當我們對名利的渴望太過強大的時候,我們就難以承受最終失去名利的痛苦,到那個時候,我們的人生將會隨著名利的失去而陷入沉淪之中。

一個人的一生所能承載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任由自己對名利的欲望無限製膨脹,最終會超越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所以,在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裏,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收斂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