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縱欲望,適可而止(1 / 1)

很多人在麵對誘惑的時候會起貪婪之心,而貪婪正是招致人生大部分禍患的根源。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晨,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貪婪的人被欲望牽引,欲望無度的人隻能成為欲望的奴隸!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終,最後一無所獲。

人要學會知足,知足是一種快樂。知足,能使人的心境豁然開朗。曾經看過這樣一段廣告詞:“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是誰?不是伊麗莎白·泰勒,不是英格麗·褒曼,而恰恰是你自己!”這句話多麼鼓舞人心啊!

欲望是人類前進的動力,而知足常樂不是教人不思進取,也不是畏難而退,而是適可而止。對度的把握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是一個人道德的高低,價值的取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已向社會捐款10多億美元,相當於80多億元人民幣,且宣布他60歲時,會把所有的財產無條件地獻給社會。

當今世界,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物質對人們的誘惑也越來越強烈。所以,許多人內心深處似乎都有一種騷動,一種對物質的騷動。有騷動就要迅速抑製自己的欲望,擋住物質的誘惑,要知道欲望如同宇宙,無邊無際,今天的欲望明天可能實現,但明天的實現並不能使欲望消失,欲望將在實現時再生。因此,過度地放縱自己的欲望,將會使自己被欲望困住,而終身與煩惱相伴,欲望一旦失去理智的控製,就會致人生於苦海,甚至喪失生命。

欲望猶如一匹烈馬,騎在上麵唯有緊緊地抓住韁繩方能使馬依照我們的意願前行,一旦手失韁繩,任其為所欲為,就有被摔得粉身碎骨或跌入山崖之險。所以為了我們能夠快樂的生活和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讓我們緊緊抓住韁繩,欲望有度,萬事知足。

佛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啟其佛光,記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500元足矣。”眾僧唏噓不止:“那怎麼可能?”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和尚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砍價,和尚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和尚下山去和老板砍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和尚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看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低,老板很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

有一個醫生,退休後所領的退休金已足夠他們生活所需。於是,他就每天看看書報、弄弄花草、與太太談談心,日子過得很是愜意。一天,他太太看見某醫院招聘老醫生,覺得能增加收入,偏要讓他重新上班。他本不想去,但也經不起太太的死磨,終究還是去了。

上班的第二天,他就在路上被汽車撞倒,從此再沒有醒來。

如果太太不讓他去上班,他們還可以過著幸福的生活,這都是人的物質欲望太多造成的悲劇。一個一心追求物質的人,往往為物欲所累反而迷失了物的本意,陷入無休無止的欲望的深淵。

無休無止的欲望,是造成人們所有痛苦的根源。然而真正能夠放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並不多。欲望要有度,應該適可而止。懂得適可而止,我們的生活才會柳暗花明,從而步入一個新的境界,享受到生活的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