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一位學者說:“不論水流如何急湍,隻要心情寧靜,就聽不到水聲;花瓣雖然紛紛謝落,隻要心情悠閑就不會受到幹擾。”如能抱這種態度待人接物,那麼身心該有多麼自由自在。
有一句俗話叫“心靜自然涼”,說明人在平靜的時候,感覺應該是涼爽的。夏天人心裏為什麼會感覺煩悶?因為燥熱,越熱心越不能平靜,雖然人的體溫基本保持在37度左右,但由於心不靜,外在給人的影響就占了上風。真正平靜下來,外在的影響消失了,才能找回真實的自我。
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事讓我們靜不下心來走好自己的路。對金錢、地位的追逐,工作上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別人的閑言碎語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情,左右著我們的行動。
還有一些人在社會交往中為了博得他人的歡心,將自己變成了一條“變色龍”,有時他們還不惜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甚至犧牲自己的人格,這實在是一種不可取的處世態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樣,尋求讚許心理會導致各種自我挫敗行為,從而會使自己喪失生活的熱情。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有一首詩:“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如果我們自己不能選擇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處處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這無疑是在為別人而活,這樣的活法又有什麼意義呢?為人處世,凡事總想討到別人的歡心,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乞丐。
改變這種狀況的條件,不僅包括了頭腦聰明,亦須具有“不在乎別人”的那種定力。這種定力,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得到。有這麼一個故事:
白雲守端禪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白雲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語氣中免不了有幾分得意。
楊岐一聽,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白雲怔在當場,不知道師父為什麼笑,心裏很愁煩,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笑,可怎麼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麼笑。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了,對著因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
白雲聽了豁然開朗。是啊,隻要自己沒有錯誤,笑又何妨呢?也許你還有這樣的感受,做人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說一句什麼話,都會不自覺地考慮到別人會怎樣看,會不會不高興,總想辦法,盡量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做,擔心順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別人失望,被別人笑話,甚至責罵。對於偶爾未能盡如人意,或聽到背後有人非議自己,就耿耿於懷而惶惶不可終日。
人最要緊的不是在爭取別人怎麼看你,而是要考慮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怎麼走才能走得更好。千萬不要按別人的思維來對待自己,對待社會,什麼鳴冤叫屈、埋怨自己、怨天尤人、敵對別人、仇視社會,隻能上了別人的當,中了別人的圈套,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讓你沒有好日子過。
環顧我們的周圍,會十分明顯地感到一點,要想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這是十分困難而且不大可能的。實際上,如果有50%的人對你感到滿意,這就算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圍,至少有一半人會對你說的一半以上的話提出不同意見。隻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競選就夠了:即使獲勝者的選票壓倒多數,但也還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對票。因此,對一般的常人來講,不管你什麼時候提出什麼意見,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對意見,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的反對意見了。當別人對你的話提出異議時,你也不會再因此而感到情緒消沉、苛責別人或者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許而即刻改變自己的觀點。相反,你會意識到自己剛巧碰到了屬於與你意見不一致的50%中的一個人。隻要認識到你的每一種情感、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或每一件事都總會遇到反對意見,那麼你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了。
某些政客之所以不被人們信任,是因為他們隻是留聲機和傳聲筒,而沒有自己的靈魂。這種人往往是“軸承腦袋彈簧腰,頭上插著風向標”。
他的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頭上的烏紗帽,一旦失去職位,他就一文不值了。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要知道,丟失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
一個人將生活的焦點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別人的眼光、臉色和喜惡上,千方百計去克忍自己,迎合別人,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說千人千性,眾口難調,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能,也隻能扭曲自己,最終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樂趣和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