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達觀從容,不多強求(1 / 1)

一天,夏丐尊前來拜訪弘一大師。當時正是中午,弘一大師正在吃飯,便問他要不要一起吃。夏丐尊說他吃不下,看著他吃就行了。大師的午餐很是簡單——僅是一碗白米飯和一碟鹹蘿卜幹。看著這樣的飯菜,想著大師出家前的錦衣玉食,夏丐尊不免心酸起來,輕聲問了句:“難道你不嫌這菜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

米飯吃完後,弘一大師向碗裏衝了白開水,涮了涮碗底的幾粒米一同喝下。而大師出家前,飯畢定會有香茗一盞,往昔對比今老友心生酸楚,輕輕地問:“這麼淡,喝得下嗎?”弘一大師淡淡一笑說:“淡有淡的味道。”

“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這是一句多麼淡定的禪語!弘一大師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無處不是味道。一條毛巾用了三年,已經破了,他說還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館裏臭蟲爬來爬去,訪客嫌惡,他說隻有幾隻而已。可說真正體會了“隨遇而安”的生活。

年輕人總是不喜歡“隨遇而安”,覺得那是一種消極的表現,沒出息的行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多,大部分人都會發現,其實很多人生智慧都包含在先前我們的不以為然裏。

隨遇而安,表麵上看起來是一種停頓,甚至好像有點隨波逐流。但當你陷入一種不好的境遇,而又無能力改變時;當你的生活突然發生變故,需要重新開始時;當你想擺脫目前的現狀,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時,“隨遇而安”或許是最好的“解藥”。

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雲岩,另一位是道悟。一天,眾人在山中參禪,見到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樹卻隻剩下枯黃的枝葉,此時藥山禪師想借機示教,於是便問道悟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悟回答:“榮的好!”接著禪師又問雲岩,雲岩卻回答:“枯的好!”此刻剛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麵對榮、枯二樹,三位參禪者各有所見。高沙彌的“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展現的是一種閑適獨到的眼光,任枯任榮就是一種不加分別的心境,就是一種隨遇而安。你隻管堅定信念做你的事就行了,管它外麵是春夏秋冬?無意掉落的一粒種子,也許來年就能發芽開花,夫複何求?

對於某些人來說,隨遇而安是一種過渡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幫你減輕“浮”“躁”之氣,保持清靜的頭腦。對於追求生活質量的人來說,它就是一種境界,無論你身處何位,都能達觀從容,運籌帷幄。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人生道路上會判斷失誤,遭遇意外,會遇到許多不如意,這時是自暴自棄,還是妥協放棄?不如隨遇而安,默默地尋找時機,同時也踏實地享受生活。

處在人生的低穀不要氣餒,苦難的磨煉也可能造就成功的基石。也許你不夠智慧,也許你缺乏後台,但是天道酬勤,隻要你做到了,終歸會有收獲的時候。不要過分計較得失,過多的錢是花給別人看的,過度的享受也會麻木,隻要你的支出少於收入,那麼便能活得安心自在。世事有它的多麵性,今天撿了十塊錢一高興明天也許就會丟一百元,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的極端也許會成為壞的開始,而壞的境遇卻往往令人奮發,往往成為崛起的開始。

該是你的終須有,不是你的莫強求。世界的運轉遵循的是強大的自然規律,不會因個人意誌而改變。每個人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隻有改變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

人生需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做這一件,那可以先做另一件。在你沒有儲存足夠的能量時,當然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在你沒有完全看清楚這個改變意味著什麼之前,你無法判斷方向。所以隨遇而安,是在考驗人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