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淡定地麵對得到和失去(1 / 1)

《莊子秋水》篇中說:“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意思是說,得到了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然而現今社會,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快樂和憂愁建立在得失之上,得到了就非常高興,一旦失去就過分憂慮。這讓他們的人生始終不能祥和寧靜。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那麼重視物質的得失,是因為人們已經將生活的好壞,完全與物質的得失等同起來。比如說,租房子住的覺得有房子住的人比自己幸福,有房子住的覺得住別墅的比自己幸福,而住別墅的也以為別人比自己幸福,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不幸福的。因此,每個人都拚命地去得到更多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然而,物質的增加永遠都不會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滿足,反而會讓我們受到物質的負累。

人生在世,應當知道物質的得失是人生的常態,如果我們不能看透這一切,那麼我們的生活必然會被得失所困擾。生活需要積極的心態,無論是得到或失去,我們都應該積極地麵對人生。真正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我們才能感知生活的幸福與快樂。

一個裁縫通過自己多年的努力,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裁縫鋪。鋪子開張的當天晚上,裁縫和他的家人在一起慶祝。正在全家人興高采烈地互道祝福的時候,突然外麵火光衝天,一家人迅速跑出房屋,原來是鄰居家著火了。火勢迅速蔓延,很快燒到了裁縫家。

裁縫一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新開張的裁縫鋪被大火無情地吞噬,卻無能為力。裁縫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失聲痛哭,隻有裁縫一人不發一言,也無悲戚之狀。他年幼的兒子仰起掛著淚珠的臉對他說:“爸爸,我們的家沒有了,怎麼辦呢?”裁縫的臉上閃現出一絲剛毅,然後對兒子說:“不,孩子,你說錯了,我們的家不是沒有了,隻是要變得更好了,我們終於可以建造一個新家了。”兒子說:“可是我們什麼都沒有了啊。”裁縫說:“不,我和你母親還在,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也都在,我們一定可以重新擁有一切。”

大災過後,裁縫和他的家人隻能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但是其樂融融。幾年以後,裁縫再一次擁有一間裁縫鋪。

一個農婦不小心打破了雞蛋,於是她就聯想到雞蛋會變成小雞,小雞會生蛋,生蛋之後再變小雞,就這樣,隻不過打破了一隻雞蛋,她卻認為自己丟了一個養雞場,於是痛苦萬分。幸福其實僅僅是自己的一種主觀的感受,與物質的豐富與否並沒有多大關係。當我們能夠不再注重物質的得失,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然後去感知自己的幸福,必然能夠從中體會到淡淡的幸福。

《論語》中曾有這樣的一段對話,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沒有高興的顏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恨的顏色。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這樣的人的修養就是非常高的了。一般人在逢高升這樣的喜事的時候,一定會“人逢喜事精神爽”,然而尹文子隻是淡淡地接受;一般人在被下台之後,大多數意誌消沉,但是尹文子一點兒也不怨恨,而且還把剩下的事情全部都交代清楚。這樣一個寵辱不驚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過得非常心定神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極高的人生修養、物質的得失,一生的榮辱都是做給別人看的,跟自己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又何須在意,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用寧靜平和的心態對待人生的起伏,才能寫出人生壯美的詩篇。

當我們將物質與心靈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心境就會隨著物質的得失而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這無異於慢性自殺,更談不上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