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拒絕“語言傷害”(1 / 1)

攻略

作者:成墨初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那麼,哪些話會解決問題並帶有讓孩子快樂的魔力,而哪些話應該是避免說出口的呢?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無論你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所以,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父母或教師體罰等等。但是,孩子們怕的“軟”傷害遠勝過這些“硬”傷害,在他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中國少年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布的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校園“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們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父母。

作為一位母親和祖母,瑪麗絲也曾麵對過這樣的尷尬和衝突。

有一次,她和女兒帶著6歲的外孫到西班牙度假。在一家商店裏,外孫非要買滑板,但媽媽說:“你已經有兩個了,不能再買。”

小男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來:“我就要,現在就要!”

瑪麗絲說:“作為一個兒童精神心理專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

在外麵站了一會兒,瑪麗絲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就進去對外孫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麼讓人沮喪。不過我有個好主意,你願意試試嗎?”

小男孩覺得外婆理解他,又想盡力幫自己,就停止了尖叫。

瑪麗絲說:“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媽媽都不願意給你買。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有沒有商店願意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

小男孩高高興興地拉著外婆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他介紹給售貨員,問是否能滿足孩子。售貨員說:“不,我們沒有。”

兩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釘子,到了第五家,小男孩說:“我不買滑板了,我還是玩家裏的那個吧。”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呢?通常情況下,父母的反應都是“STOP”,父母會說“你不應該尖叫”、“不許哭”。實際上作為一個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允許他們表達。如果父母不許孩子表達,他們就會有兩種想法:一是我錯了,居然會有這樣的想法;二是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慢慢地,他們就會習慣把情感藏起來,不和父母交流。因此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打斷孩子,更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他們情感難以接受的過分的話,避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

怎樣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呢?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讓父母頭疼,而且也是不對的。父母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並不是件難事。下麵的建議,不妨作為父母們的參考。

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其次,要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製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再次,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勵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麼越大越……”“你都這麼大的人了,竟然還……”“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父母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家長朋友,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