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瘋狂”(tulip mania)到現在,我們對非理性的投資衝動應該早已是司空見慣了。但這次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還是格外令人擔憂,因為這次危機牽涉美國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早已成為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驅動力量。危機更會牽涉到當前美國火爆的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這一市場的規模已達6.5萬億美元,日交易量超過2500億美元,甚至比美國國債市場規模還大。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早在1970年代即開始交易,但直到2002年左右,投資者,包括養老金基金、保險公司、對衝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對這一產品的興趣突然爆發起來。投行當然願意看到這樣的趨勢,欣然參與進來,幫助將房地產抵押貸款由過去的鮮為人知的非流動性資產,變為今天無所不在、交易頻繁的證券化產品。他們從中的好處是,眼下投行已經主導了這一市場:過去,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的主角是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而到了2006年,美聯儲數據顯示,華爾街投資銀行已經控製了60%的住房抵押貸款融資市場。
這一市場的領袖包括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美林、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和瑞銀集團。他們從貸款機構手中收購住房抵押貸款,將貸款集中起來組成資產池以分散風險,而後將資產池分成小份(tranche),然後出售。在打包發行證券化產品,並代理客戶交易或自行交易的過程中,華爾街獲取巨大利潤。以雷曼兄弟為例,其過去3年中屢創紀錄的收入與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房地產抵押貸款相關業務。
除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增長,近年來,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交易特征也在發生顯著變化。1990年代,這一產品的買家隻要購買並持有,將其計入財務報表中,直到貸款收回,因此交易並不活躍。但現在,交易更為活躍,其計價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逐日盯市”的特征。一個鮮明的例證是,在2000年,房利美(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日交易量隻有600億美元,而2006年,日交易量則達到了2500億美元。
華爾街巨頭們如此鍾愛住房抵押貸款相關業務,甚至開始收購貸款公司。2006年8月,摩根士丹利收購次級房貸公司saxon;9月,美林收購firstfranlin,原指望能從中大賺一筆,但現在看來,恐怕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了。
眼下危機的一個後果是,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已經開始調低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信用評級。雖然目前被降級的還極為有限,但業內人士估計,由2006年新發次級房貸支持、評級在bbb 和 bbb—的證券化產品中,2007年內至少有20%信用評級將被下調。而評級一旦跌破投資級,很多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按照其章程,不能持有投資級以下證券,必然會大量甩賣,給市場帶來重大衝擊,並有可能波及其他金融市場。
在房地產市場興盛時,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市場就像開足馬力的賽車,給借款人提供充足的資金,並給投資者帶來豐盛回報,但現在,這輛賽車開始“散架”了,其後果將波及華爾街、主街和華盛頓。巨額的損失和頻繁的人事變動似乎開始觸及投行的神經,讓他們不禁思考:也許最壞的還在後麵。
布什政府和監管部門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不由使我們聯想到1998年俄羅斯債券危機。兩者相對比,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壞賬損失規模預計將達到俄羅斯債券危機時政府債券總價的10倍以上,達2250億美元。但美國與俄羅斯債券危機不同的是,危害至今仍被控製在次級抵押貸款的範圍之內,未對美國金融市場及美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造成重大影響。這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美國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成熟的危機處理操作能力。
監管部門密切監視房地產信貸市場的經濟運行情況,提防住房信貸危機因素的累積,特別是在危機到來之前,向相關經濟部門發出警示,可以使政府和市場參與者未雨綢繆,避免危機到來時驚慌無措。美聯儲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銀行監管機構從2006年春季開始注意到購房者喪失還貸能力的案例越來越多,為此,在危機爆發幾周前,美聯儲會同其他4家銀行監管機構頒布了一項房貸市場抵押貸款指導意見,幫助銀行業避免危機發生,並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