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聲香鑒評析1(2 / 3)

荒郊曠野,一牛孤鳴,沉悶散漫,有聲無韻,粗魯愚妄之人,其“聲”大抵如此;夜深人靜,群鼠偷食,聲急口利,咯咯吱吱,尖頭小臉之人,其“聲”與此相似。至於“字句相聯。喋喋利口”,足見其語無倫次,聲無抑揚,其人必幼稚淺薄,無所作為;“齒喉隔斷,喈喈混談”,足見其吞吞吐吐,不知所雲,其人必怯懦軟弱,一事無成。以上“聲”相,當然屬於下等,所以作者才不屑一顧地說:“何足比較”!

這章文辭優美,見解精辟,很能體現曾國藩的文筆風貌。曾國藩以應舉發跡,文人氣很濃厚,深愛治學,不但勉勵家人兒子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他自己也是清後期湘派文學的代表,著述論學,都有較大成就,所編《十八象詩鈔》與五代的蕭統所編的《文選》一前一後,遙相呼應,都是古代文字整理彙編優秀的先本。從這兒,可見其文學才華的一斑。

古有《論聲》篇雲:夫人之有聲,如鍾鼓之響,器大則聲宏,器小則聲短。神清則氣和,氣和則聲潤,深重而圓暢也。神濁則氣促,氣促則聲焦急而輕嘶。故貴人之聲,多出於丹田之中,與心氣相通,混然而外達。丹田者,聲之根也;舌端者,聲之表也。夫根深則表重,根淺則表輕,是知聲發於根,而見如表也。若夫清而圓,堅而亮,緩而烈,急而和,長而有力,勇而有節。大如洪鍾騰韻龜鼓振音;小如玉水飛鳴,琴弦奏曲。見其色則猝然而後動,與其言久而後應,皆貴人之相也。

小人之言,皆發於舌端之上,促急而不達。何則?

急而躁,緩而澀,深而滯,淺而燥。火大則散,散則破,或輕重不均,嘹亮無節,或眶眥而暴,繁亂而浮;或如破鍾之響,敗鼓之嗚;又如寒鴉哺雛,鵝鴨哽咽;或如病猿求侶,狐雁失群;細如蚯蚓發吟,狂如青龜夜噪;如犬之吠,如羊之鳴,皆淺薄之相也。男有女聲音貧賤,女有男聲亦妨害。然身大而聲小者凶,或於暴而不齊者謂之羅網。聲大小不均,謂之雌雄。聲或先遲而後急,或先急而後遲,或聲未止而氣先絕,或心未舉而色先變,皆賤之相也。無神定於內,氣和於外,然後可以接物,非難言有先後之敘,而辭色亦不變也。苟神不安而氣不合,則其聲先後之敘,辭色撓矣,此不美之相也。夫人稟五行之殂,則氣色亦其五行象也。故土聲深厚,而木聲高唱,火聲焦烈,水聲緩急,而金聲和潤。又曰聲輕者斷事無能,聲破者作事無成,聲濁者謀運不發,聲低者魯鈍無文。清泠如江中流水者極貴,發音瀏亮,自覺如甕之響聲,主五福備。

詩曰:

木聲高溫火聲焦,和潤金聲最富饒。

言語卻如深甕裏,水聲圓急韻飄飄。

貴人聲音出丹田。

氣質喉寬響亦堅。

貧賤不離唇舌上,一生奔走不堪言。

聲大無形托氣而發,賤者浮濁,貴者清越。太柔則怯,太剛則折。隔山相聞,圓長不缺,斯乃貴人遠見風節。身小聲雄,位至三公。身大聲小,壽命折夭。聲如破鑼,田產消磨。聲如火燥,奔波無靠。男兒聲雌,破卻家資,女人聲雄,夫位不寧。

《太情神鑒》認為:

人有聲猶鍾鼓之響,若大則聲宏,若小則聲短。神清氣和,則聲溫潤而圓暢也。神濁氣促,則聲焦急而輕嘶也。

故貴人之聲,出於丹田之內,與心氣和通,汪洋而外達,何則?丹田者,聲之根也。心氣者,聲之端也。舌端者,聲之表也。夫根深則表重,根淺則表輕。

若夫貴人之聲,則清而圓,堅而亮,緩而烈,急而和,長而有力有威。若音大如洪鍾發響,音小似寒泉飛韻,接其語則粹然而後動,與之言則悠然而後應。是以聲之善者,遠而不斷,淺而能清,深而能藏,大而不濁,小而能新,餘響激烈,笙簧宛轉流行,能圓能方,如斯之相,並主福祿長年。

若夫小人之聲,發於舌端,喘急促而不遠,不離唇上,紊雜而斷續,急而又嘶,緩而又澀,深而帶滯,淺而帶躁,或大而散,或如破鼓之聲。或如寒雞哺雛,或似孤雁失群,細如秋蚓發吟,大似寒蟬晚噪。雄者如大暴吠,雄者似單雁孤鳴。如斯之聲,皆為淺薄也。或男作女聲細者,一世孤窮;女作男聲暴者,一世妨害。

古人認為,人既然有五行之分,聲音也有五行之別。《照膽經》指出:

金聲:韻長清音響,遠聞完潤則貴,破則賤。

木聲:韻條達,初全終散,沉重則貴,輕則賤。

火聲:韻清烈條暢不濡,圓潤而慢則責,焦破而急則賤。

水聲:韻清響急長,細則貴,重濁則賤。

土聲:韻厚重,源長響亮,遠聞則貴,近細則賤。

《禮記》中談到內心與聲音的關係。《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不但聲音與氣能結合,也和音樂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

(1)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平氣和;

(2)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的聲音;

(3)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這樣不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嗎?有關這方麵知識,《兔周書視聽篇》講到四點值得研究:

(1)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2)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

(3)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4)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聲音溫柔和緩,如細水常流,不緊不慢。

《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通過聲音選取人。”《文王官人篇》六征觀人法”中有“聽聲處氣”的辦法。劉劭《人物誌九征篇》亦曾經涉及過聲音之法,這裏按先後排列如下:

《文王觀人篇》認為,天地最初的元氣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自然有各種聲音,而聲音有剛烈有柔和,有的混濁,有的清脆;有的美好,有的醜惡,而剛柔、清濁、美惡都產生於聲音本身。心性華麗誇誕的人,發出的聲音就流宕發散;心性柔順貞信的人,發出的聲音就柔順而有節製;心性卑鄙乖戾的人,發出的聲音就嘶啞而醜惡;心性寬緩柔順的人,發出的聲音溫和而又美好;貞信之氣中正簡易,仁義之氣舒緩和悅,智能之氣簡練悉備,勇武之氣雄壯直率。因此要聆聽其發出的聲音,判斷氣質的類型。

《人物誌九征篇》認為:容貌顏色的變化動作,是由於心氣的作用,而心氣的外在表現則是聲音的變化了。人的氣息結合則形成聲音,聲音和旋律節奏相適應,有的聲音聽起來有中和平緩的氣象,有的聲音聽起來清雅流暢,有的聲音聽起來回旋蕩漾。

人的聲音,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通過人的聲音而判斷人的心性氣質,這樣一來,人的聰慧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過聲音判斷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嬰兒小孩,精血雖未充實完備,但是其才氣性情的美好醜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春秋左氏傳》記載魯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剛生下來時,子容的母親去告訴婆母說:“大伯母生了一個兒子!”婆母要去看望,走到廳堂時,聽到伯石的聲音便掉頭而回,說:“是豺狼一樣的聲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這恐怕要亡掉羊舌氏家族了!”於是沒有看望伯石,而後來楊食我(即伯石)果然幫助祁盈覆滅了羊舌氏宗族;又記載,楚國司馬子良生下兒子越椒,子文說:“這孩子長得虎臂熊腰,而發出的聲音如同豺狼一般,如果不殺掉他,將來他一定毀掉若敖氏家族!”子文的預測後來也被證實。《晉書桓溫傳》記載,桓溫生下來不滿一周,太原人溫嶠看見桓溫說:“這孩子骨相奇特,容貌非常,再讓哭一聲看看!”等聽到桓溫的哭聲,溫嬌便說到:“這真是一個英雄人物!”後來桓溫果然以雄武之才專擅東晉朝政,甚至想竅取東晉的江山,這都是明顯的例證。聽聲察音的說法,古人很少談及,很難準確地解釋,但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事實是:男人心性氣質剛強,所以聲音就舒緩粗壯;女子心性氣質柔和,所以聲音就溫潤和藹、美麗媚人;年齡大的人心力已衰耗殆盡,所以其聲音就鬆馳和緩;而嬰兒幼童心氣剛剛充實飽滿,所以其聲音就迅疾爽脫,其它的以此類推,也可以大致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