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最善辯論的人就像不善講話的一樣。”孔子說:“君子言語遲鈍而行事敏捷。”由此可知,口不善言的人未必有什麼損失,巧言善辯的人也未必有什麼收獲。辯論的內容應該符合道理,而天下最大的道理,是不辨自明的,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地探討這些明顯的道理,又有什麼意義呢?君子應該是說到做到,如果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言辯上,那麼在行動上就不得不懈怠,人不可能在言情事物兩方麵都很博大精通,這也是可以肯定的。趙文子的話訥訥不暢,就像不是從他嘴裏說出來的一樣,但他所舉薦的晉國管庫之士,卻有七十多家;周勃、張相如被當時的人稱為德高望重的長者,但他們談事情有時都說不出話來。因此可知采辯去訥的人,他考察任用人的依據,肯定有不合乎道理的地方。古書中記載采辯去訥的事例,則如下所舉:
《續世說奸佞類》鄭注本來姓魚,人們都把它看作是水中的動物。他因行醫穿梭於長安的權貴富豪之家。李鎮守襄陽時,曾得到過他的治療,效果很好,後來他移鎮徐州後,便讓鄭注參與決斷軍政大事。鄭注長於詭辯,陽奉陰違,善於了解別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但他又作威作福,因此軍府中的人都很憎惡他。監軍王守澄曾很氣憤地把人們對鄭注的看法告訴李驟,李怨說:“他真是一個奇才。將軍可以與他談一談,如果覺得不滿意,再讓他走也不晚。”李級讓鄭注去拜訪王守澄,開始王守澄還麵帶怒容,等到交談起來,鄭注能言善辯,縱橫捭闔,所說的話都合乎他的心意,於是王守澄頓生相見恨晚的感覺。後來王守澄人朝做樞密使,鄭注於是很受重用。禦史李款上折彈劾鄭注對內結交宦官,對外結交大臣,要求將他交付司法部門查辦,十天之內,他接連上呈了幾十個奏章。王守澄知道後,把鄭注藏在了右軍中。中尉官韋元素等都非常憎惡鄭注,左軍將佐李宏楚對韋元素說:“鄭注奸佞狡猾,天下無雙,如果不能趁他在卵殼的時候除掉他,一旦羽翼豐滿,肯定會成為國家的心腹大患。現在因為禦史彈劾他,藏在軍中,請讓我以您的名義去找他,就偽稱您有口疾,讓他給治療一下,我們趁機抓住他。”韋元素認為這樣很好,就讓李宏楚去找他。鄭注來了以後,先是點頭哈腰,接著,奸佞的話語便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韋元素不知不覺地便握住了他的手,顯得很親熱,聽他談話都忘了疲倦,最後贈給他很多金銀布帛並送走了他。
《漢書儒林傳申公傳》於是皇上讓使者在車上裝上了布帛寶玉,用蒲草包裹住車輪子,趕著四匹馬駕的車去迎接申公,他的兩個弟子趙綰王臧坐著輕便的驛車跟隨。接回後,申公去參見皇上,皇上向他詢問治理國家的事情。申公這時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他回答說:“把國家治理好不在於說得多,而是在於多做實事。”這時皇上正喜好文章辭賦一類事,聽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了起來。但既然已把申公召來了,便任命他為中大夫,安排在魯邸居住,商議政教之事。太皇竇太後喜歡老子的理論,不喜歡儒術,她尋找到趙綰、王喊的過錯責備皇上說:“這是想重新做新垣平啊!”皇上因此廢掉了政教之事,撤了趙綰王臧的官職,他們全都自殺了;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家,幾年後便死了。
古語說:“人性有別論辨有道,一樣米養百樣人”,世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人物也是如此。從性格上去分類,或是從專長上去分類,彼此的質性都不可能相同,必有差別。因為質性不同,所以在談話與辯論時,必定會發生種種的偏差,疏失與障礙。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偏差,分析其中的道理,即可以用來認識人。
劉邵認為天下有四理,明識四理的人分為四家:道理家、事理家、義理家。情理家。由於不明於理而會產生“情有九失”、“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等在人物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困難,由此而總結出通天下之理的八種能力“八能之通。”
話要說得妥當,事情要處理得宜,就必須講求一個“理”字。可是我們把一件事放在眾人麵前討論,很難獲得一致的看法。甚至有許多觀點完全對立,針鋒相對,互不退讓,導致不歡而散。原來的討論會到最後變成辯論會,甚至發生觀點戰,這種事現在從地方到中央都存在。
為什麼會演變成這種情況呢?主要因為人多、道理多之故。人一多,彼此材質不同,所持的觀點就會不一樣,甚至對立,所以說“人才異則情詭”;至於道理多,你認為你有理,他認為他有理,如此就很難溝通了,所以說:“理多品則難通。”
彼此無法溝通,互不接受對立的觀點,那麼要講求意見上的統一就相當困難了。
在本節中討論了以下幾個主題:四部之理和四家之明從自然人事的通常道理出發,認為明智之人須個人心性與常理相合。所謂“四理”,即“道之理”、“事之理”、“義之理”、“情之理。”四者乃天地自然、社會人事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質合於這些道理,才能有成,所謂“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質理相應,便有“道理之家”,“事理之家”,“義禮之家”,“情理之家”,亦即四家之明。
道理指的是天地間自然之理。《周易下經》雲:“蓋日以中為盛,日中則必員。月以盈為盛,月盈則必食,何也?天地造化之理,其盈虛每因時以消息。”此句主要意思是太陽過中午就偏西(昃),月亮滿之後就會缺(食),這均屬道理。
事理指的是政治社會之理。劉注:“以法理人,務在憲製。”法製是一種上層建築,這就有別於自然之理。
義理指的是禮樂教化之理。劉曬注以理教人,進止得宜。”禮教之理與法製之理、自然之理也不同。
情理指的是世事人情關係。一個人受外界影響,心有所欲,耳目為之而發動,形諸言語,那就是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