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聲香鑒評析2(2 / 3)

一般說來,哲學家講“道理”,政治家講“事理”,教育家講義理”,企業家講“情理。”這四個理彼此意義不同,也沒有相同之處。因此,當我們與別人討論或溝通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對方是屬於哪一種“理”,如此才能順利地進行溝通,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四家之明和四部之理相對應,分別是道理之家、事理之家、義理之家、情理之家。

由於人質性的差別;才會產生四理的不同,而人要體悟四理,必須由心智之明在外部加以顯現。心智之明的顯現就是質性的表現,所以四理與質性相互配有心智就產生相應的道理,隨即就有相應的家。

道理之家,質性平淡,心靈性巧,思維細膩,因而最與自然溝通,天地合一。

事理之家,質性機敏,足智多謀,行動敏捷,能夠迅速處理煩難之事。

義理之家,質性和平,溫順、儒雅,在倫理方麵有很深的造詣,善於分析禮教之得失。

情理之家,質性機敏,對世間人情事故了解透徹,能夠適應各種情況之變化。

上述四家乃人物上之四大類型,也是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具體之理。他們所信的理不同,如果一味以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就會在標準上有較大差異,同時討論一件事,就會產生辯論。但如果注意各家之間相互溝通,互相切磋,互補不足之處,再經公開討論,各個都做出一點讓步,還是能取得共識。

前麵所說的四家由於各據其理,產生辯論,同時也各持己見,產生了九種偏狹性情,即因“以性犯明。”由於人的性情各有所偏,幹擾道理之明,於是便出現九種偏失。《體別》是以中庸為標準將人才分為十二種,並指出其得失,及。其原因在於拘抗失度。這一章節則從人的才性與常理的關係說明才性的九種所偏。九偏存在的原因在於“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

老子說:“內視為明。”明,就是心智之明,為一個人內心之寫照,內心質純才會心智明。心智明相應的理才會明。由於四家都應用自己的觀點去論述人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人才的標準各說各話,無法統一。九偏之情就是介紹九種性格,論人的特點與過失,現分述如下:

(1)剛略之人,比較粗枝大葉,不能疏理細微,其優點是處理大事弘大、廣博、誌向遠大;缺點是處理小事則放縱而疏狂。

(2)抗厲之人,用意猛奮,不能回旋商量,其優點是原則性強,遵守法令而公正無私;缺點是變通少,使事情難以進展。

(3)堅勁之人,用意端確,以訐為直,喜好玫擊別人的短處,其優點是論理,言語鋒利,往往能壓倒對方;其缺點是專挑別人的毛病,喪失眾人的基礎。

(4)辯急之人,一般性情較急躁,廢話多,語言尖銳。其優點是處理人事能追根究底而有精辟的見解;其缺點是往往隻從大處著想而忽略了細小的重大原則的事。

(5)浮沉之人,過於表麵化,喜歡東拉西扯缺乏深思,其優點是閑聊時顯得博學多才;其缺點是談論正事時,雖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沒有可取之處。

(6)淺解之人,用意浮淺,凡事不能深思熟慮,其優點是聽到一些精采的言論,就很快地加以模擬應用,明而愉悅;其缺點是對該言論須進一步深人研究時,卻又嫌麻煩而不去做。

(7)寬恕之人,反應緩慢,其思考的速度非常緩慢,其優點是論仁義之時,顯得詳細弘大又有規範;其缺點是論及實務操作時,由於遲緩而跟不上步伐。

(8)溫柔之人,用意溫潤。不在美好與強毅上盡心盡力,其優點是為人處事上講求和平順暢;其缺點是遭遇難題之時,就會顯出他的軟弱的一麵,往往用逃避的方法加以解決。

(9)好奇之人,用意奇特,其性格易接受新事物,其優點是精於謀略,不受禮法約束;其缺點是依清道而論,因不了解新事物形成浮誇習氣。

以上九種人,都由於心智不同造成偏才,他們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真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與九偏之情相關,由於性情不純一,不通暢,其流別便有七種似是而非的表現,比如曲意視合,不知為知,看似解悟,其實不然等等。這也是大眾經常被他們所迷惑的七種似是而非之人。倘若質性不精純,如前麵所講的會產生九偏三情,但在另一方麵顯現於談話之際,則似是而非,會產生七似之流。下麵分別加以闡述。

(1)有人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很能製造氣氛嘩眾取寵,表麵看來似乎能言善辯,但實際觀察其腦子的知識,乃一肚子草包,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目前社會有很多這一類的演說家,我們要小心上他們的當。

(2)肚裏有些才華,但明明是學教育,卻在政治、外交、法律、軍事各種問題都講得頭頭是道,表麵上看來似乎博學多能,其實樣樣通就意味著樣樣都不精。這類人以禦用學者居多,這是似若博意者。

(3)有人水平較低,根本聽不懂對方的言論,卻故意用點頭等動作迎合對方,裝出聽懂的樣子。在有權有勢的人身旁常出現這一類拍馬屁的人。這是似若讚解者。

(4)有人學問太差,遇到問題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於是等別人全都發表完之後,再跟隨讚同附和,應用他人的某些言語胡講一通。許多不學無術的學者即屬此類。這是似能聽斷者。

(5)有人無能力回答問題,遇到別人質問之時,故意假裝很精妙高深的樣子,避而不答,其實是一竅不通。有些官員遇到民眾質問時,常認為不屑一答,加以回避,其實是不懂,故意顧左右而言他即屬此類。這是似若有餘有實不知者。

(6)有人一聽別人的言論就感到非常佩服,其實似懂非懂,就是不懂。是似悅而不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