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氏呢?六月就被趕出了皇宮。後被亂棒打死,焚屍揚灰。魏忠賢集團的其它成員或被斬或被流放或被罷免,呼啦啦大廈傾覆,大都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如果我們不再重複封建專製主義政治體製裏造成曆史悲劇根源的話,那麼,魏忠賢的得逞則告訴我們,明王朝後期激烈的黨爭,為其陰謀活動提供了足夠的土壤和空氣,使他迅速地得到了一群召之即來,不召也來,而且極其瘋狂殘忍的爪牙。魏忠賢客氏及其黨羽,特別是崔呈秀、王體乾這個核心,給我們留下的思索也是不少的:陰謀家常舉著堂堂正正的天子的大旗,實際上幹著一切勾當又都是在瓦解著“天子”的基業。因為他們知道,陰謀在以陰謀的形式出現時,那實在是最可悲哀的。然而曆史是無情的,它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一切陰謀終將暴露無遺,一切陰謀家終究要受到審判。這魏忠賢竟然活著時建生祠,除了給後人留下笑料之外還能有什麼作用呢?權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可以給人帶來榮耀,也可以給人帶來恥辱,這就要看如何用權了。胡作非為自以為得計,這也隻能得逞於一時,而最終結果是並不妙的,再詭再凶也逃脫不了曆史的審判。
戰國時的燭之武是有名的策士。有一次,他代表鄭國出使秦國巧言妙語說服秦穆公罷兵,而救國難於危難之際。
魯僖公三十年的時候,秦穆公聯合晉文公出兵圍困了鄭國,此時的鄭國是鄭文公攻執政。秦兵從西南壓境而來,本來屯兵於函陵的晉軍也配合秦軍,向鄭國步步進逼,形勢十分危險。鄭文公大驚失色,倒是大夫叔詹很是鎮靜,他推薦燭之武去做說客,想辦法勸退秦人退兵。如果秦兵退走,剩下晉兵就好辦多了。他是力薦老臣燭之武出使秦國,認為必定能說服秦王退兵。鄭文公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來了燭之武,原以為是個什麼風流學士,沒想到竟然是個十分蒼老的駝背老翁,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但這是國家用人之際,也就顧不上那麼多了。這燭之武長期得不到重用,見到鄭文公時說:“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都不如人(意指沒有被鄭王重用),而今年事已高,恐怕無能為力了。”燭之武雖然應召赴國難,但在見到鄭文公時,對文公先前未曾重用他也流露出一些怨情。
鄭文公在此情此景下,已知自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錯誤,隻好深自責備,同時又以利害之義告訴燭之武。鄭文公說:“當年我沒有早重用你,現在情急才求到你,這是我的過錯。但是今天情急,倘若真的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是極為不利啊!”
燭之武出於國家利益,又見鄭文公承認了過錯,同時也顧及自己的利益,就接受了出使秦國做說客的差事。趁一個深沉的夜色,燭之武沿著繩索下了鄭城,去見那霸氣十足的秦穆公。下麵就是他見到穆公的說辭。
“大王和晉國聯合起來進攻鄭國,鄭國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但是,如果鄭國滅亡確實對你秦國、對你大王有好處,我便永不回鄭國,至死在大王鞍前馬後為你效勞。”燭之武開宗明義,直指滅鄭對秦是否有益,來挑起秦王的興趣。
秦穆公聽了此話,隻是不吱聲。
“秦國越過別的國家遠途跋涉,來征服鄭國,一定是勞神費力,也是很艱難的舉動。其結果呢?恐怕是滅了鄭國,更加強大了晉國。滅鄭國,晉國得利多,你秦國得利是很少的啊!”燭之武進一步指出萬一滅掉鄭國,那也是加強了晉國,反而危及你秦國人利益的道理。
此時秦穆公內心認為,燭之武的話是對的,但表麵仍沒有露出形色。
燭之武一點兒也不氣餒,接著說道:“倘若大王放棄進攻鄭國的行動,與鄭國和好,兩國互通商賈,協同發展,這對你才是沒有壞處反而有好處的。”燭之武在這裏又向秦穆公拋出一個誘人的釣餌。
秦穆公聽到這裏,雖然沒有作聲,但是抬眼環視了一下左右大臣,大臣中也沒有人吱聲。
“況且據我所知,大王曾經多次厚贈晉國,晉國口頭答應將焦、暇、朝濟等地劃歸秦國版圖,但如大王你所知曉的,他們根本沒有兌現,可見是個背信棄義之國。何況,晉國本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他曾是東邊與鄭國修好,西邊卻對你秦國虎視耽耽,日夜圖謀你秦國。而今說是聯合滅亡鄭國,其實是借機削弱你秦國的力量。削弱秦國的力量而幫助晉國強大起來,這樣幹合適不合適,請大王你多加思量!”
削弱秦國而壯大晉國,這賠本的買賣,秦穆公堅決不幹,他再也掩飾不住自己的真情,一躍而起,快言讚道:“你所說的完全對!”
秦晉統一戰線很快便告破裂,秦鄭反成聯盟。在夜深人靜時分,函陵之軍盡撤回本國,鄭國因此解了圍。
燭之武求見秦穆公,是在秦、晉合謀人侵鄭國,大兵壓境,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而且秦穆公也知道燭之武的來意,故而在會見中采用了一種非合作以至敵對的態度。這一切使得燭之武的遊說十分被動、困難。此時的燭之武若哀求、乞憐是無濟於事的,哪怕是運用委婉曲折、拐彎抹角的策略,恐怕也是行不通的。他深知秦穆公聯合晉國進攻鄭國,企圖滅亡鄭國,其目的無非是為了秦國的利益。於是,他抓住秦穆公隻關心本國、本人利益這一點,使自己似乎完全站在維護秦國利益的立場上,先後以“鄭亡而秦無利可圖”、“秦越國以圖鄭土實難”、“亡鄭實益晉薄秦”、“晉國屢背秦”等等道理,單刀直人地陳說秦。晉聯合滅鄭對於秦國的害處,如果放棄進攻計劃,與鄭國友好對秦國有益處,從而打動了秦穆公,使秦穆公在斟酌了自己的利害得失之後,終於接受了燭之武的遊說建議。燭之武就這樣不辱使命,挽救了鄭國滅亡的命運。
公元前482年,齊國陳恒為相,而齊簡公推薦國書為大將,領兵千乘進駐汶漢水之上,待命進攻魯國。當時孔子正在魯國編刪詩書,聽到此消息大驚道:“魯乃父母之國,今日敵軍壓境不可不救!誰願出訪齊國?”子貢自告奮勇,願訪齊國,孔子同意了。
子貢跑到漢水求見陳恒。陳恒知道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善於辭令,此次到來,必然是為遊說齊國,決定先發製人。陳恒接見時,開口便問:“先生此來,是為魯國做說客的吧?”接著說:“兩國即將交兵,倘若是做魯國的說客,我們不歡迎;倘若不做說客,我們奉為上賓。”子貢答道:“我這次來,是為齊國的利益而不是為魯國的事而來的。我們魯國是很難攻打的國家,陳相國為什麼要想攻打魯國呢?”陳恒問道:“魯國有何難攻打的?”子貢說道:“魯國的城牆十分單薄而且又矮,城池很小而且淺,國君軟弱,大臣無能,士兵也不善於作戰。吳國城牆特別高,城池非常大,軍兵精銳,裝備精良,又有良將把守,是非常容易攻下來的。”
一席話說得陳恒勃然大怒,大聲喊叫道:“你說的難攻和易攻,完全顛倒了,先生再如此戲弄於我,休怪我不客氣了!”
子貢說道:“我確實是以實言相告,隻怪你自己執迷不悟理解不了。不然,請叫你身邊的人退下,我給您一一說清楚。”
陳恒依言,喝退左右,再問其故。
子貢說道:“我聽人說,‘憂在外的攻其弱,憂在內的攻其強’。我暗地了解了您的處境,你在國內跟諸位大臣難以同心共事,大臣們又是各有盤算。您叫他們去打軟弱的魯國,他們輕而易舉地立了大功,而您卻沒有份,諸大臣的勢力就會一天比一天強大,而您的勢力反會危在旦夕!如果您命令軍將去攻打吳國,大臣們在外麵與強國相持,而您就可以一手遮天控製國內形勢,這不是理想的計謀麼?”陳恒聽後茅塞頓開,認為子貢說得有理。但轉念一想,對子貢言道:“我的兵馬已經開到汶水之上了,如果突然改變主意調去攻打吳國,人們會猜疑我的,這如何辦才好呢?”
子貢說:“這個不難,你可暫且采用按兵不動的辦法,待我去說服吳國,以求援魯國為借口進攻你齊國,那時您調兵遣將進攻吳國就有理由了。”陳恒高興地接受了子貢的建議,停止向魯國進軍,等待向吳國宣戰的機會。
子貢星夜趕到吳國求見吳王夫差,見到夫差時,子貢開門見山追述過去吳魯曾經聯合進攻齊國的戰鬥友誼,說到齊國要報複魯,大軍已開到汶水之上,一旦攻破魯國,唇亡齒寒,到時吳國就是齊國新的進攻目標了。吳國若趁“解救”魯國的機會攻打齊國,然後回過頭來收拾魯國這樣千乘之弱的小國家,必然威震強大的晉國,那時吳國就可以稱霸諸侯了。吳王聽完子貢的講述,果然同意出兵進攻齊國了。
子貢奉孔子之命出訪齊、吳,本是為魯國的利益而奔波的,可是他對誰也沒說一聲請求援助魯國之事,而是針對當時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以及陳恒。夫差的心理狀態,分別道出他們的憂患,告之以利害,終於把即將燒到魯國的戰火引開,反而挑起了吳、齊兩國之間的戰爭,此人三寸舌強似百萬雄兵,不可謂不能也。
戰國時代,“七雄”之一的齊國,到齊威王時國力頗是強大。也許是因為功業皆成的緣故,威王逐漸地變得驕傲、固執起來,開始聽不進逆耳忠言,政治上出現了危機。齊國的大臣都很憂慮,紛紛諫威王勵精圖治、居安思危、廣開言路,使齊國在群雄爭霸的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威王聽不進勸告,有時還險些把忠心直諫的大臣斬首。這樣,眾臣就逐漸冷了心腸,進言者日益減少了鄒忌,是威王的宰相,當時見到眾臣諫勸齊威王紛紛失敗的情形,心裏十分憂慮。但是,他又一時想不出妙法,因為他知道硬諫、直諫是無濟於事的。一天,他突然從自己與城北徐公比美的情形裏頓悟到諫勸齊威王的方法。
有一天,郞忌朝服衣冠,對鏡梳妝,發現自己“修長八尺有餘,身體映麗”,頗以為得意,見其妻進來。便問其妻: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你美得多,徐公哪能及你美哩!”其妻毫不遲疑地答道鄒忌從房裏出來,見他的小老婆正在外間梳理。便又問道:“我比徐公美嗎?”
小老婆想了想說:“徐公遠不及你美啊!”
第二天,有客人來拜訪鄒忌,部忌在交談中又想起前一天的話題,於是便問客人:“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呢?”
客人仔細端詳了一番,然後笑微微地說:“徐公的美趕不上你!”
鄒忌聽了這些讚譽,十分開心,但也有些疑惑,我真的比城北徐公美嗎?於是決定召見城北徐公,以看個究竟。第二天,城北徐公來見鄒忌,忌反複端詳徐公,又多次窺鏡自視,最後他還是覺得自己遠遠比不上徐公之美。
明明自己的美遠遠比不上徐公,為什麼自己的老婆、小老婆、還有客人,都願意違心地說自己之美遠甚於徐公呢?尋思良久,他突然領悟到其中的奧妙。於是鄒忌立即興衝衝地去見威王。威王一見鄒忌非同平常的神情,立即問道;“鄒卿今天為什麼匆匆而來,莫非有什麼急事要稟告寡人?”
鄒忌答道:“不是有急事,隻是一時有一頓悟,想告訴大王你!”
“丞相,請講!”威王也催促他。
“微臣前日偶然窺鏡自視,自以為很美,並以此詢問自己的妻、妾和造訪的客人,他們也都說我的美遠勝於徐公。我也知道自己可能不如徐公美。於是昨日專程召見徐公相比,一比之下,深知自己差得太遠了。可為什麼妻、妾和客人明明知道我之美不及徐公,又都說我比徐公更美呢?原因在於:妻子說我比徐公美,是因為愛我;妾說我比徐公美,是因為畏怕我的威嚴;客人說我比徐公美,又是有求於我也!”鄒忌如此說了這番切身經曆與體會。
“鄒卿講的有道理!”威王一聽鄒忌自述經曆頗符實情,便脫口讚道。
鄒忌聽到齊威王的褒讚,又見此時威王興致勃勃,便話鋒一轉,說道:“今天齊國地域千裏,城池120座。宮廷王後王妃,沒有不愛戴大王的;朝廷群臣,沒有不畏怕大王威嚴的;四境鄰國,沒有不有求於大王的。由此看來,大王你平時是很難聽到真話,倒很容易受蒙蔽的啊!”
威王聽到此,方才明白鄒忌說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一經曆的本意,細加回味,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激動地說:“對!”
自此之後,威王便改過自新,而且還頒布政令,號召全國說:“上至大臣,下至平民,能當麵指出我的過錯者,受上賞;能上書諫勸我的人,受中賞;能在私下議論,甚至發牢騷,能傳到我的耳朵中來的,也可受到下等獎賞。”
政令剛剛頒布之初,大臣們紛紛人朝諫言,皇宮裏熱鬧非凡。幾個月後,斷斷續續地有人人朝諫言;一年之後,有人還想諫勸,可是沒有什麼話題,亦即沒有發現齊王有什麼過錯。自此之後,齊國言路廣開,政通人和: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也都紛紛來朝見齊威王。楚宣王是戰國時代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國楚國的君王。在他執政期間,由於振先王之餘威,國家治理得頗是升平。可是,後來宣王逐漸感到他所重用的大將昭奚恤集兵權於一身,大有擁兵自重的勢頭,連中原各諸侯國都視之如猛虎,楚國諸大臣更是懾於其威。這時,宣王一方麵感到兵權集於一身的昭奚恤可能對自己的王位造成威脅,倘若有朝一日,昭奚恤發動兵變,那後果不堪想。另一方麵又思忖著,昭奚恤鎮守邊關,中原諸國視之如虎,又是定國安鄰的人才。思想矛盾,遲遲沒有采取什麼防範措施,隻是抱著僥幸心理,等等再說,且還日益對昭奚恤寵遇非常,希冀通過懷柔、仁義手段使其忠誠對己。其實,這正是姑息養奸、縱虎為患的錯誤做法。有識之士早就看得明白,隻是楚宣王沒有明說,也沒有人敢輕易勸諫。究其原因,一來是怕惹宣王生怒,二來又恐怕得罪昭奚恤一天,宣王在朝,突然問眾大臣道:“我聽說北方諸侯各國,十分畏懼昭奚恤,果真如此嗎?”
眾大臣一聽宣王問及此事,良久無人敢言語。宣王見無人答對,也隻好準備罷朝。此時,一位從魏國來楚客居為官名叫江乙的出班稱有奏言。宣王令其奏上。江乙當著宣王和眾大臣的麵說道:“老虎到外尋求別的野獸,想得而食之。一日逮住一隻狐狸,正想美餐一頓,狐狸卻說:“你怎敢吃我呢?玉皇大帝讓我下來統率百獸,尊為百獸之王,今天你吃掉我,這是違抗天命啊。你要是以為我說了假話,那好,我走在前麵,你跟在後麵,你看看百獸見了我有沒有不逃走的?”老虎同意狐狸的主張,就跟在狐狸後麵想看個究意。果然百獸看到都逃之夭夭。老虎不知道百獸是畏懼自己而逃走,反而以為真是畏懼狐狸才逃走的哩!”
說到這裏,江乙看看宣王,又瞧瞧眾大臣,隻見他們都顯出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情,於是江乙接著說:“今天大王你擁有5000裏疆域,又有百萬雄兵,而兵權在昭奚恤之手。北方諸侯懼怕昭奚恤,其實是畏懼你那百萬雄師——這就好像百獸不是真怕狐狸,而是畏懼後麵的老虎一樣。”
至此,楚宣王方才明白江乙敘說“狐假虎威”這一寓言的真實用意,而群臣也如夢方醒。原來江乙是運用旁敲側擊的手法,借用寓言巧妙地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想進而無妙法進的諫言。
此後,楚宣王逐漸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權,使楚國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武裝政變。宣王執政期內,楚天下還算一直太平。
作為一國之君的楚宣王,自己擁有雄兵百萬,令中原諸國畏如虎狼,但卻不知就裏,反以為北方各國是懾於他的大將昭奚恤的威風。由於這種心理錯覺,不僅使昭奚恤自以為是,擁兵自重,而且還使宣王與楚國群臣有一種唯恐發生兵變的沉重心理壓力而不敢輕易搬動昭奚恤的苦惱。此時的江乙,如果直言相諫,不一定能化解宣王的疑慮和困擾。於是他巧妙地運用旁敲側擊的手法,講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來暗示昭奚恤與楚宣王的事,指出昭奚值是“狐”,楚宣王是“虎”,北方諸侯怕昭奚恤是假,怕你楚宣王的百萬甲兵才是真。由此,楚宣王終於解除了內心恐懼的沉重負擔,從而能防患於未然,果敢地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權,才使楚國保持了較長時間的政局穩定。
張儀早年與蘇秦同為鬼穀子的學生,蘇秦自認不如張儀。出師之後他遊說諸候曾到楚國,有幸與楚相昭陽同席進餐。可巧,昭陽丟失一塊玉壁。相府中有人疑心張儀窮困行竊,便把他捆綁起來,拷打逼供。後來,見張儀死也不肯招認,隻得一放了事。張儀出山不久,便吃了一番閉門羹,心中好不煩惱。他跌跌撞撞地趕回家來,對妻子一五一十地傾訴委曲。妻子悲恨地長歎一聲,說:“都怪你一心讀書遊說,不然,哪能招惹這些苦楚。”此時,張儀有說不出的酸鹹苦辣,又有理不完的心頭亂緒。思來想去,還是欲罷不忍。於是,他張大嘴巴問妻子:“看我舌頭還有沒有?”妻子不解其意,笑著說:“舌頭還在。”張儀心想,隻要還有舌頭,便能把活人說死,死人說活,又有何憂!於是,他欣慰地說:“舌在,足矣!”其後,張儀就憑借這張利口,巧施縱橫之術,襄助秦國統一天下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縱橫家蘇秦經過勞力奔波,先後說服了燕。趙等國,初欲合縱抗秦。這一年,適逢秦國派大良造公孫衍(號犀首)破魏軍於雕陰,擒龍賈。蘇秦唯恐秦國繼續用兵,驚散列國合縱,便思派人遊說秦惠文君,使其暫緩出兵。可此等重任,唯獨張儀足以承擔,餘無可托之士。蘇秦深知請將不如激將,便施出一個伎倆,派人暗示張儀,說:“當初,先生與蘇秦交誼至深。現今蘇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見,借以實現此生宏M。”張儀當然希圖同窗提攜,便趕到趙國來見蘇秦。蘇秦預先告誡守門小吏不為張儀通報,又設法不讓他離開。如此數日,蘇秦才接見張儀,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仆妾食物,並喝斥說:“以你的才能,竟使自己困辱到如此地步?我並非不能推薦你,使你驟得富貴,而是你不足大用。”說完,蘇秦轉身離開。其實這都是蘇秦有意激勵張儀的。張儀受辱不過而投奔秦國,深受重用。不久秦設相國一職,由張儀擔任此職。在秦一年有餘,即當無尚重任。此後憑其文武全才,出將人相,可謂官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