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聲音簽附錄8(3 / 3)

蔡澤談天道,論人事,堂而皇之,語語動人,也確實寓有深意。範雎則是心有靈犀,一點即通。他趕忙奏知秦昭王,盛譽蔡澤之賢,薦他代己為相。

範雎於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謝病辭相之後,旋即病死。以言得進而聽言而退,也算是有了一個完滿的結局。

戰國時期,齊有孟嚐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史稱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曾位至相國,受封食邑,權傾一時,然而這4個人的命運結局卻大不相同;孟嚐君和平原君以相位終,信陵君因酗酒卒,春申君則落得個身首異處,全家被滅的下場。

春申君,姓黃名歇,家世不詳。春申君是其封號。

得此封號,是因他曾成功地將楚國從秦軍的強大攻勢下拯救出來,並保全了後來成為楚考烈王的楚頃襄王太子完的性命。

黃歇最初臣事楚頃襄王,博聞善辨,頗受賞識。當時,秦國在爭霸戰爭中,日益強盛;楚國卻連連失利,僅楚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7年)和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兩年間,楚國就先後喪失鄢(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鄧(今湖北省襄樊市北)等5城,而且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縣西北)被占領,王室的祖墳被焚毀,楚頃襄王被迫將都城改遷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楚國元氣大傷。正在此時,秦昭王又聯合韓、魏,企圖一舉征服楚國。在此危難之際,楚頃襄王將出使秦國、解除國難的重任交給了黃歇。

黃歇出使之前,殫思竭慮地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一到秦國就奉上秦昭王。信中極言秦、楚對立的大弊以及秦與韓、魏結盟的不妥。秦昭王讀後連連稱“善。”於是解除了韓、魏的聯盟,發使與楚國結為盟國。楚國暫時度過了難關。黃歇一封書信而使秦、楚由敵國變為盟國,名聲由此大振。

古時兩國結盟,須以國王之子孫作為互換的人質。楚頃襄王派太子完入質秦國,陪同的使者仍是黃歇。他與太子完在秦國被留住了10餘年,直至楚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王病重將逝,太子完恐其父臨死易太子,急欲回國鞏固儲位,而秦國不願放其歸國。黃歇在雙方膠著之際,又一次施展了善辯的才能。

他對秦國的相國應侯說:“如今楚王大病不起,秦國如果放太子完歸國,日後太子得立為楚王,必與秦國維持聯盟的密切關係;若不放歸太子,他在秦國的都城不過似一布衣之人,楚國另立他人,就不一定與秦國相親善了,願您深思熟慮!”應侯覺得有理,急忙稟告秦昭王。昭王卻隻同意黃歇歸國探視楚王,仍要扣押太子完。

黃歇見勸說無效,就將太子完喬裝改扮成楚國使者的樣子送出秦國。黃歇住在太子完的居舍中,稱病不出。待太子完已走遠,估計秦國追不到他了,黃歇才主動稟告秦昭王說:“楚太子已經回去了,放走了他,我確有死罪,願您賜我一死!”昭王大怒,令其自殺。已被黃歇說通的應侯對昭王說:“黃歇如此忠於太子完,一旦太子完立為楚王,必定會重用他,不如放他也歸國,使他繼續為秦楚的親善盡力。”昭王於是放歸了黃歇。

黃歇回到楚國3個月,楚頃襄王就病故了,太子完繼承王位,即楚考烈王。鑒於黃歇對其歸國即位所表現出的舍生忘死赤膽忠心,考烈王毫不猶豫地將相權交給了他,並封他為春中君,賜淮北地12縣。這就是黃歇被稱為春審君的由來。

黃歇為楚相長達25年。在此期間,他曾率兵解秦國對趙國的邯鄲之圍,並北伐兼並魯國,使楚國一度恢複強盛局麵。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14年)楚、趙、魏、韓、衛合縱伐秦,乃以楚為縱長,作為5國之首。但是,此時秦國兼並諸侯、統一中國的態勢已不可逆轉,5國之師至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城西北),一戰而敗。楚考烈王卻以此責怪黃歇謀劃不善,開始疏遠他。黃歇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處心積慮地要重新贏得國君的寵信,其災禍也就由此而生。

楚考烈王多年無子,深以為憂。黃歇為他多方尋求婦人,無奈進獻多人仍是不獲一男兒。趙國人李園貪求富貴,想將自己的妹妹女環進獻給楚王,又怕因不生男兒遭到冷遇,於是兄妹二人想出一條詭計:一次,李園請假歸家,故意逾期而返,黃歇問其緣由,他說:“我有一妹,能鼓琴誦經,齊王派人來求聘她,我與使者飲酒,故而失期。”黃歇馬上想到楚王正在物色女子,即令李園將女環帶來。哪知黃歇一見女環貌美且能歌善舞,頓起愛心,意將她留宿在身邊,據為己有了。

不久,女環就有孕了,這正是他們兄妹所渴望的。女環對黃歇說:“楚王寵信您,雖兄弟不如也。但楚王無子,百年之後隻得以其兄弟嗣位。你平日依楚王的重用,對其兄弟多有失禮之處,一旦其兄弟得立,災禍必將降臨你的身家。”黃歇為此極感惶恐,女環乘機勸道:“如今我已有孕在身,但他人並不知曉。您如果將我進獻給楚王,我若得天助而生一子。楚王必會寵幸我。日後您的兒子也就成了楚王的繼承人,整個楚國不就是您的了嗎?”這是整個一出呂不韋的故事再現,黃歇聽後大為讚歎,忙將女環安置到別處,然後去向楚王說:“有一個女子,據相麵人看,可生男兒。”楚王隨即召幸。懷胎十月,女環果然生下一子。楚王大悅,即立為太子,女環也被立為王後,連李園也大受重用。

然而黃歇的如意算盤並未打好,自女環做了王後,李園就起了害死黃歇之心,因為他害怕黃歇將其兄妹的詭計泄露出去。於是他暗中豢養了許多亡命徒,尋機殺人滅口。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王病重。黃歇的門客朱英提醒他道:“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所謂“毋望”意指生死無常、粹然而至。黃歇卻不以為然,說:“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

黃歇的命運結局被朱英不幸而言中。楚考烈王一卒,李園就率先入宮內,令敢死之士埋伏在棘門(楚國都壽春城門),當黃歇進人棘門,眾伏兵忽起,向其身上亂劍齊刺,黃歇當即死亡。他們還將黃歇的頭顱割下,扔到棘門之外。為了斬草除根,李園又命人將黃歇全家老少抓來,一一殺害了。當然,黃歇與女環所生的那個兒子並不在其中,他成了楚王的繼承人,即楚幽王。

黃歇為了長保富貴,與李園兄妹耍陰謀、施詭計,最終落得滿門皆滅,亦可謂自作自受也。

蘇秦,曾一度掛燕、趙、韓、魏、齊、楚六國相印,並聯合六國而為“合縱抗秦”之謀,自任縱約長,使強秦兵不敢窺函穀者15年,堪稱一代豪雄。其弟蘇代,也是一位出色的遊說家、政治家。他先仕於燕,頗有政績。

後又至宋,宋王十分器重,委以重任。齊伐宋時,蘇代遺書燕昭王。昭王召他與謀伐齊之策,破齊救宋成功。

其兄蘇秦死後,六國合縱之約解散,強秦逼迫六國又緊。於是燕王便差使蘇代約六國為縱如蘇秦之時,由此六國再次聚於蘇氏的合縱大旗之下,再舉抗秦大旗。

可見,蘇代之才真不在其兄之下。這裏,單講他一次為合縱抗秦大計,運用委婉曲折的遊說方法,在趙、燕大鬧矛盾時進行外交斡旋,調解兩國關係的故事。

趙國自恃兵力強於燕國,遂起代燕之念。蘇代當時仕燕輔佐昭王,為減少合縱內部的摩擦和實力消耗,共同抵禦強秦的武力威脅,於是便為燕國計,也為6國計,前去遊說趙惠王。希望通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兩國爭端問題。

蘇代一到趙國,趙惠王立即知其意圖。惠王故意避開趙、燕爭端問題,隻是禮節性地說:

“蘇卿遠道而來敝國,寡人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蘇代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也隻字不提兩國爭端之事,更不說自己的來意,也十分客氣地同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後又漫不經心地與趙惠王聊起天來:

“臣今天來的時候,途經易水河,見蚌打開蓋正在曬太陽,此時一隻鷸上前琢其肉。蚌急忙合殼而緊緊鉗住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抽不出來,明天抽不出來,就要變成死鷸了!兩者互不相舍,最後一漁翁連鷸帶蚌,一同得之。”

趙惠王聽了這個故事,覺得很有趣,便隨口說道:“莫非蘇代你識得野獸的語言?”

蘇代笑了笑,沉吟一會兒後,又說道:“現在趙想討伐燕國,趙、燕兩國倘若久以刀槍相見,血流飄杵,恐怕秦國會收漁翁之利啊,請大王慎重考慮!”

趙惠王聽到這裏,方知蘇代聊天的真意。不過,沉吟片刻後惠王脫口而出道:“好!”之後,趙、燕就沒有刀槍相見了而是兩國代表坐到一起,友好進行了外交談判。自然,強秦這次也沒有當成“漁翁。”。

兩國相爭,氣氛自然充滿了火藥味。因此,作為被征伐國的代表蘇代這時來遊說征戰國的趙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艱難之事!因為對於在戰爭中占優勢地位的趙國來說,在準備就緒後,是難以放棄對處於實力劣勢的燕國的進攻計劃的。

因此,當蘇代到達趙國時,趙王就明確擺出拒絕的態度,隻是一味作禮節上的寒喧與客套,根本無誠意聽蘇代的遊說。蘇代此時若是單刀直人,說明來意,直陳說詞,很可能要吃閉門羹。蘇代根據當時實際情況,采用委婉曲折的方法,不講來意,而是佯裝與趙王閑聊,給趙王說了個很有趣的“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麻痹趙王,等到趙王在隨和的氣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閑聊中解除了敵對遊說心理與情緒後,蘇代卻話鋒一轉,一語點破故事的真意,使趙王如夢方醒,出於趙國利益的考慮,同意放棄對燕國用兵的計劃。這樣,蘇代的遊說便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