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60年,在大清王朝曆史上留下一段盛世。但是到了晚年時,卻也犯了不少錯誤。僅重用權奸和一事。就使清王朝的國庫為之一空。巨大的財富皆落人和紳的私家金庫,致使國家財政赤字年年上升,經濟危機、政治危機一觸即發。因此,嘉慶四年(1790年)初,當乾隆帝駕崩、乾隆的兒子親政時,清王朝的政治、經濟形勢就顯得特別嚴峻。為了挽救晚年乾隆留下的危局,嘉慶帝一執政便首先逮捕了和和尚書福長安,沒收了他們的資財以充國庫;整治吏獄,為被和之流打擊迫害的官員恢複名譽,平反昭雪。
同時,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做過突出貢獻但被和等人排擠、打擊的官員。可是,當整頓吏獄的工作快告一段落時,關於破格提拔官員的事卻遲遲未付諸實施。這倒不是嘉慶帝吝惜官爵,而是他自己一時還拿不定主意。
因為破格提拔官員,在他之前的清朝曆代先帝手裏都沒有先例,加之征詢過幾位大臣的意見,也是眾說不一。因此,這事就一直耽擱下來。
嘉慶想破格提拔一批人,又怕違背了先製,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忽然想起元老大臣紀昀,他是乾隆帝生前最寵信的重臣之一,又是智謀過人、博古通今的謀士,正好找他私下商量。於是,嘉慶帝把正在武會試考場主持考試的紀昀請出來,且把自己的想法、憂慮詳細地告訴了紀昀,想聽聽他的意見。
破格提拔官員,紀昀心裏讚成的,看著嘉慶帝目前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樣子,眼下又找自己專門征詢意見,正好是說服的機會,但又感到不好明說,沉吟良久,他對嘉慶帝說了這樣一段話:
“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銘誌,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這一席話,開始感到莫名其妙,心想我找你商量破格提拔官員的事,你卻大談什麼為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收不收禮金的事,你“顧左右而言他”,搞什麼名堂?可是後來紀昀卻一言不發,隻是會意地看著皇帝。過了一會兒,皇帝明白地點了點頭。之後,皇帝就大膽提拔官員,吏治整頓又出現一番新景象。
老臣紀昀這一套近似啞謎的遊說詞,功力何在呢?在於他運用委婉隱喻的方法,讚許了嘉慶破格提拔官員的舉措,並鼓勵他不要顧慮重重,而應該大膽去做。
從表麵上看,紀昀的遊說簡直是言不及義,但透過表層,分析深層含義,就不得不佩服其說辭、說法之妙了。
紀昀的說辭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先說先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為官清廉的品質;第二部分是凡親友有喪請他點主、作銘,所饋贈禮金,不論厚薄,決不拒絕。
前一部分為後一部分作鋪墊,起拋磚引玉和相互烘托、映襯的作用。為政清廉,這是為官之本,本人一向是這樣做的。但是,即便是為官為政不貪,對於為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的饋贈,卻從不拒絕。看起來兩者是相互矛盾的。正是這個玢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卻也正是他暗示嘉慶皇帝的地方。把話挑明說,我為官數十載,從不貪財,但對於親友之喪事所得的饋贈卻從不拒絕,這是說我為祖宗推恩是從來不顧忌什麼的。此處即暗示嘉慶皇帝:你破格提拔曾為先帝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官員的設想,也正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德化的表現,根本沒有什麼不妥處,你就大膽去做吧,這正是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贈禮,以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的。
紀昀如此遊說嘉慶皇帝起碼有兩個好處:一是,我雖然讚成你破格提拔官員的舉措,但隻是含糊其辭地說出,可以不為日後事情的成敗留下負責的把柄。二來,這也是主要的一條,紀昀是看著嘉慶帝長大的,知道他具有秉性聰明,而且好自為主張的特性。因此,運用“委婉隱喻”式的方法,“蜻蜓點水”式的回答你的問話,讓你嘉慶皇帝自己去悟出其中的真義、意向,正可以迎合嘉慶皇帝好自主張的秉性,滿足你自以為聰明的心理。果然,嘉慶帝也算是一位聰穎、賢達的皇帝,不僅悟出了紀昀“隱喻”的真意,而且毅然接受了紀昀的建議,大膽地采取了破格提拔官員的措施。
楚襄王之父楚懷王因聽信讒言,放逐屈原之後,不僅失去了當時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優勢,而且連年遭到秦國的進攻,變得一蹶不振,最後連自己也被秦扣留,客死秦中。楚襄王即位之初,同樣不思進取,整天沉於酒色,偷以苟安,不聽謀臣莊辛之諫,結果盡失鄢、郢、巫、上蔡、陳等地盤,自己隻好逃到城陽苟安於一域之地。這時才後悔頓足,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求到莊辛名下說: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莊辛,這位繼屈原之後楚國的又一英才,雖很不滿意襄王的昏庸、愚昧,但念及受苦受難的楚國人民和國家,他的一片報國赤子之心未變,仍希望楚國再度強盛起來,故此對襄王進行了一番動情的勸諫:
“我聽到俗話說:‘見到兔子再找狗,為時不晚;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我也聽說,曆史上湯武王以百裏之地而興國,桀紂自恃有天下而亡國。今天楚國雖然變得弱小,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數千裏之地,不是遠勝於百裏之域嗎?”
楚襄王聽後,又驚又愧,雖然沒有說話,但從神情上觀察,是深受感動了。莊辛順水推舟,一鼓而下:
“大王你沒見到蜻蜓嗎?6隻腳,4張翅膀,飛翔於天地之間,饑而琢蚊虻食之,渴以甘露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不想竟被頑童以膠絲作圈套住玩耍,最後成為螻蟻的食糧。”
楚襄王靜靜地聽著。
“蜻蜓是小動物,不足為奇。黃雀呢,俯粟顆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不想最後慘死在王孫公子的彈丸之下。”
楚襄王凝神看著莊辛,點了點頭,莊辛又繼續道:“黃雀也是小動物。那麼黃鵠呢?遊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可食鱔鯉,仰可齧會衡,奮其六翮,而淩清風,飄搖其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不是最後也成為獵人鼎中之物,盤中之餐嗎?”
莊辛說到此,瞥了襄王一眼,見其神情專注,便又說開去:
“黃鵲之事也小,再看蔡靈侯吧。他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魚,左抱幼妾,右擁美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慮,最後被靈王捆綁而去。這回襄王有些不自在了,似乎坐立不安,但莊辛假裝不見,一氣嗬成道:
“蔡靈侯之事也不值得一提,再看看大王你自己吧,左州侯,右夏侯,坐著車跟鄢陵君、壽陵君四處遊覽,吃的靠俸祿,四時還有人饋贈金銀珠寶,與他們馳騁於高山大川,而不以天下國家為慮,不思念先王的重托,最後不是被流放於城陽嗎?”
一席話,說得楚襄王悔恨交加,當莊辛再抬眼看他時,隻見襄王“顏色作變,身體戰栗。”從此,襄王便舍酒色,遠小人,振奮精神,勵精圖治。雖沒有恢複到祖先時的版圖,但也沒有被秦國迅速滅掉。這與莊辛善於以事喻理,以言激將的勸導有很大關係。楚襄王沉迷酒色已深,莊辛的勸說倘若是輕描淡寫地點一點他的過失,或者沒有豐富的事例來啟發、刺激襄王,而隻是赤裸裸地批評,能使襄王這樣的昏君醒悟、震動以致振奮起來嗎?
激將有正激(正麵激勵)和反激(反麵激勵)之分,二者運用於不同的對象,場合和目的。激言勵誌中,莊辛激楚襄王可算是正麵激勵;而在軍事鬥爭中,激將起興多采用反激法。如果對方是自己人,就用反麵的刺激性的話語去激勵對方,以喚起他對那受到壓抑的自尊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榮譽心,但有時由於某種原因,這種自尊心、榮譽心受到了自我壓抑,此時開導與說服往往不能使之振奮。如果有意識地運用反麵的刺激性語言,“將”他一軍,便會使其自尊心從自我壓抑下解脫出來,產生新的興奮。俗話說“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就是這個道理。這種以激燃自尊火花為目標的遊說藝術,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激出巨大的力量。
秦始皇在巡視途中病死,大臣秘不發喪,這個秘密隻有丞相李斯、公子胡亥、宦官趙高等一共五六個人知道,其他人則一無所知。但正是這些詭秘的措施,為趙高施展陰謀提供了時間和方便。
趙高心裏很清楚:秦始皇雖未有明文冊立太子,但按例死後應由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何況始皇臨終前又特別給扶蘇留下一道詔書,要他回京主持喪事,這實際上是讓扶蘇為繼承人。趙高心下暗想:扶蘇聰明窨智,很有本事,又有蒙氏兄弟輔佐,他們不僅對自己沒有好感還同他有仇怨,一旦扶蘇繼承了皇位,蒙氏兄弟必得重用,自己還有好果子吃麼?他盤算著:要阻止扶蘇即位隻有篡改秦始皇遺詔的內容,矯詔立胡亥為帝。眼下正是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關鍵時刻,必須當機立斷,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開展了種種陰謀活動。
於是,他先把詔書扣壓下來,然後便去挑動胡亥。
他裝做一副效忠於胡亥、為胡亥的命運擔憂的樣子試探說:“主上已經駕崩,沒有留下分封諸位公子的詔令,而唯獨給大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詔書。大公子一到,馬上就會立為皇帝,而您卻連一寸土地也沒有,這將如何是好呢?”胡亥不知趙高心懷詭計,況且他本來就不是太子,此刻也根本沒有想到要當什麼皇帝。所以,他不以為然地隨口答道:“這是理所當然的啊!我聽說,最了解臣下的莫過於君,最了解兒子的莫過於父,父皇去世了,沒有分封各位皇子,是有他的想法和道理的。做兒子的自應遵守,這又有什麼好說的呢?”
趙高見胡亥還沒有意識到繼承皇位的重大利害,於是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地提醒他說:“不能這麼說,眼下的情形,不是不可以改變的。諸公子及蒙氏兄弟都不在身邊,如今天下生死存亡的大權,全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裏攥著,希望你早做打算。你應該懂得使別人臣服於自己和自己臣服於別人;製人和受製於人,怎麼可以同日而語呢!”此時的胡亥,良心還沒有泯滅,他感到實在難以做出那種不義的越軌之舉,所以不情願地說:“廢掉兄長而自立,是不仁義的;不遵守父皇的詔命,是不孝的;自己能力不夠才識淺薄,勉強靠別人的力量做了皇帝,也是無能的。這三件都屬大逆不道,天下人是不會服氣的,自身也會非常危險,祖宗的神靈也不會承認保佑我這個子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