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美文(小品)(1 / 3)

生活美文(小品)也是一種短文體,寫數不足千字,寫好了也很賺錢。生活美文(小品)的稿費一般每篇30—100元,也可以一稿多投。一篇非常美的生活美文(小品)可以拿到1000—2000元稿費。

生活美文(小品)一共四講,兩講理論,兩講創作實踐。今天我們進行第一講:生活美文(小品)創作技巧(上)。

第一講:生活美文(小品)創作技法(上)

生活美文(小品)是目前報紙雜誌最暢銷的一種文體,它以極強的親和力、感染力打動讀者,是生活休閑類期刊的主流文體。生活美文(小品)也屬於大眾文學範疇,我們應該以文學的大眾觀去審視它,創作它。

一、生活美文(小品)的定義

我們要創作生活美文(小品),首先要知道生活美文(小品)的定義。在講生活美文(小品)定義之前,我要先說明一點,生活美文(小品)作為一種新興的文體,一些作者、讀者和編輯對它的理解都是不盡相同的,有的認為生活美文(小品)是雜感,有的認為是散文,有的報刊把生活美文(小品)叫做生活紀事,有的叫做生活故事,有的叫生活隨筆。報刊為生活美文(小品)所設的欄目更是五花八門,什麼心靈雞湯、生活廣紀、萬家燈火、百姓紀事等等等等。不管作者、讀者或編輯怎麼認識生活美文(小品),生活美文(小品)這種東西還是有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的。這個鮮明的特點,也就是生活美文(小品)的定義。生活美文(小品)是一種體裁模糊的文學概念,它具備小說、敘事散文等文體要素,以輕柔的筆調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複製(藝術複製並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拍照,而是通過文學藝術手段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整理,使作品保持藝術真實),包括情感傾訴、趣事漫談、人生哲理等等。它的表現形式是散文式的,它的寫作手法是傾訴式的,它的審美要求是打動讀者,讓讀者讀後或喜或悲或有所感悟。為了讓大家加深對生活美文(小品)的理解,下麵我給大家朗讀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媽媽的呼喚》

小時候貪玩兒,玩兒起來就不知道回家。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總會站在胡同口大喊,那一聲喊,就像從天上飛來,悠悠綿綿,長長回蕩,我無論在哪裏都能聽到。於是,我便尋著媽媽的喊聲,土猴一樣高叫著,蹦蹦跳跳地跑回家。

我敢說,如果媽媽生在現在這個年代,再好好學一學聲樂,一定會成為一個有名的歌唱家。因為媽媽嗓子很亮,高音絕對能唱到high C,比帕瓦羅蒂不次。可媽媽生在了那個年代,好好的一幅嗓子隻能用來呼喚我們這些兒女。

小的時候,每當聽到媽媽那歌聲般的呼喚,心裏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因為媽媽的呼喚就代表著飯已經做熟了,自己該回家吃飯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對媽媽的呼喚就覺得有點煩了。因為媽媽每次喊我總是喊“小名”,我的小名很難聽,叫“××子”,媽媽喊的時候再一拉長聲,就變成了“××賊”,我聽著心裏別扭,幾次向媽媽提出抗議,媽媽就是不改。媽媽不改,我就不吱聲,拉著臉回到家,向媽媽甩一句:“您後別瞎喊了!”媽媽一臉喚回兒子的喜悅:“不喊你知道家來嗎?”我跟媽媽辯理:“喊您倒是喊好聽點啊,老喊人家小名兒,多難聽啊?我都15了!”媽媽好像明白了什麼,張了張嘴,又搖了搖頭:“不行,喊你大名我喊不出來,你以後出去玩早點回來,別讓我著急我就不喊了。”

從那以後,媽媽真的不再喊我,我也識趣,每到該吃飯的時候就回家。轉眼又是幾年過去了,我到內蒙當了兵,離家一千多裏地,三年才準回去一次。想家的時候,我就想起媽媽的呼喚。也許,媽媽正站在門口喊我的小名吧,可是離得太遠我聽不到,隻有在心裏默默地回答。

那一年我探家,還沒進家門就聽說媽媽因為哥哥不爭氣得了半身不隨,連說話都不利索了。我幾乎是哭著跑回家,問媽媽為什麼不告訴我,媽媽費了半天勁才說出一句話:“怕……你……擔……心。”

晚上,幾個同學找我聚會,一直到很晚我才回家。走到家門口,見媽媽正拄著拐仗扶著門框幹張嘴。我趕緊跑過去:“媽,你想說什麼?”媽媽翻來覆去說了好幾遍我才聽明白,媽媽做熟了飯,想喊我回家吃飯,可喊我的大名怎麼也喊不出來。我的眼睛濕潤了,上去攙著媽媽:“媽,你要想喊就喊我的小名吧,我愛聽。”媽媽眼裏也掛滿了眼花,突然喊出了我的小名,聲音嘹亮,吐字清晰。我頓時淚如泉湧,長長地回答了一聲“哎”。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來母親呼喚孩子回家是一種本能,即使她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呼喚起孩子來也一樣的響亮。

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呀!

這篇文章就是以傾訴的筆調,把一件往事講給讀者,讀者讀後,會與文中的“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一起體味母愛的偉大。這篇文章發表以後,有人把原文摘到了網絡論壇上,不少人跟貼,有的說,讀完文章以後哭了,有的說,看完文章想媽媽了,得趕緊回去看媽媽。這說明,這篇文章與讀者產生了共鳴,生活美文(小品)的感染力體現出來了。

二、生活美文(小品)的種類

生活美文(小品)的種類很多,但在創作實踐中,我感覺四種生活美文(小品)比較容易發表。這四類分別是:濃情式、幽默式、哲理式、家常式。下麵分別講解。

1、濃情式。就是向讀者講述一段“我”的情感經曆,這個“我”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這段情感,可以是戀情、親情、友情,還可以是一種蒙昧的情愫。通過“我”的講述,要讓讀者在心靈上有種震撼,和“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前麵我朗讀的那篇文章就屬於濃情式。

2、幽默式。就是用幽默的語調,向讀者講述一段生活小事,這件事本身也許並不可樂,但我們通過用幽默的語言去處理,讀者讀後就覺得可樂了。幽默類生活美文(小品)的特點,就是輕鬆活潑,節奏明快,讓人讀後有種輕鬆的快感。比如我的作品《高樓逸事》。

我和老婆苦幹了十年,終於買上了一套“首付”加“月供”的高層“精裝”房。房子是住上了,可每天早晨的鮮奶換成了麵粥,午飯後的水果也變成了綠蘿卜。夥食水平雖然降低了,但我們心裏痛快,嚼著蘿卜尾巴站在自家38層的陽台上俯瞰城市,總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為了滿足我們每日必備的綠蘿卜,老婆每周一都要讓菜市場的劉大媽送一框到門衛,然後由我通過電梯將蘿卜搬上來(老婆精打細算,找人搬還要花10元錢的搬運費)。

這天又是周一,老婆一大早就上班走了。將近中午,我琢磨劉大媽的蘿卜該到位了,便出門準備坐電梯下樓。可到電梯口一看,那裏不知什麼時候掛了塊牌子:“線路維修,停用一天。”電梯停用一天,那一框蘿卜怎麼辦呢?不把蘿卜搬上來,老婆還把我腦袋上的毛拔光了啊?我一咬牙一跺腳,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吧,爬樓梯,往上扛!

好家夥,一大框綠蘿卜,7、80斤啊,38層樓,我一步一步往上挪呀!每挪一步,我的腦子裏都閃出一個英雄形象: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一層、兩層、三層……謝天謝地,我總算把一框綠蘿卜搬到了38層,人也和綠蘿卜一塊癱到了地上。

我掙紮著站起來,那感覺就象剛剛堵了回槍眼,炸了一個碉堡,滾了一回火球。可我身子還沒站穩,身後傳來了對門李姨連呼哧帶喘的聲音:“馬叔叔,你老婆在門衛等著呢,讓你把那框蘿卜搬上來。”我當時就瞪起了眼:“什麼?蘿卜我已經搬上來了,她怎麼還讓我搬呢?”李姨抹著臉上的汗:“是這樣,今天我買了兩框蘿卜,可電梯壞了,我搬不上來,就想找民工,你老婆說不用找,找你就成,工錢不要,給一框蘿卜就行,這不,我還沒找你呢,你就主動把蘿卜給我搬上來了。”我一聽,二話沒說,又躺那兒了……

這篇文章就屬於幽默式。幽默式生活美文(小品)在創作時可以借鑒笑話的寫法,如果你構思了一則好的笑話,而且覺得這則笑話有很大的張力(張力就是情節的可拓展潛力),你可以把它改寫成幽默式生活美文(小品),怎麼改寫?就是把笑話中的人物和環境加以渲染,再加入更充分的情節。這樣,一則笑話就成了生活美文(小品),“賣”起來要比笑話價錢高些。比如,《高樓逸事》這篇文章就可以縮寫成一則笑話:

老婆在樓下打電話,說電梯壞了,讓老公把一筐蘿卜搬到38層。老公雖不願意,但還是硬著頭皮下了樓。到樓下一看,正有一筐蘿卜放到電梯口,老公扛起來就走,一直扛到38層。放下蘿卜,老公奄奄一息地給老婆打電話:“老婆,電梯口的蘿卜,我,已經扛上來了。”老婆在電話裏大叫:“你扛的是誰的蘿卜?咱家的蘿卜在警衛室!”

這篇文章既然能改成笑話,笑話也就能改成幽默式生活美文(小品),這是一個小竅門,大家以後可以在創作中嚐試。

3、哲理式。哲理式生活美文(小品)也叫哲味美文、小哲文,就是通過“我”的“真實”經曆,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或一種思想。哲理美文不是寓言,它是“我”的親身感受,心靈的感慨,要把“我”的這種感慨傾訴給讀者,而不是說教。比如我的作品《2005年的第一場雨》

2005年的第一場雨,來得不早也不晚,下得不大也不小,唏唏嚦嚦,嘀嘀嗒嗒,像個失戀少女坐在雲端掉淚。

那一天,我的心情不太好。想做的事做不成,想和人聊天又不投機,便站到樓門口散心。可天上下著雨,樓群裏暗淡一片,樓門口雜亂堆放的自行車,來不及清掃的建築垃圾,以及牆角黃裏帶白的一大堆嘔物,這些,不但沒能讓我散心,反倒弄得我更煩了。我轉回身去,毫無思想地上樓,不經意間,自己已穿超七層,站到了樓頂上。

樓頂上鋪滿了油毯,一排排通氣管道就像一間間小房子。和樓下相比,樓頂幹淨多了。雨還在下著,雨滴打在樓頂上“啪啪”作響。我仰頭看看天空,好大好寬闊,就像一片翻轉過來的海洋。雨滴打在臉上的感覺都和樓下孑然不同,那麼清新,那麼滑爽,好像浪花濺在臉上。極目遠眺,一片片樓群,一撞撞高樓大廈,都變得那麼低矮,而自己的心情則隨著視線的升高變得舒暢了。

樓頂看雨,感覺真的不一樣。2005年的第一場雨,本來帶著幾分失意和惆悵,可到樓頂去看時,卻變得愉快爽朗了。街道上那些雨中趕路的人們,變成了各種顏色移動的點,他們或許心情複雜,或許麵帶愁容,但在樓頂上看,這些全都不見了,所有的不快都隨著雨霧飄然逝去。

我忽然明白了,人們心情不好,處事不力,完全是感覺壓抑所至。如果把自己的心情放到樓頂,找一找樓頂看雨的感覺,心情自然就會開朗起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胸納藍天才會無憂無慮。

2005年的第一場雨,讓我從鬱悶中走了出來。她是一場好雨,一場打開人們心扉的及時雨。

這就是哲理式生活美文(小品)。這篇稿子是我4月15日寫的,投出去之後,不到10天就發表了。為什麼發得這麼快。第一,這篇稿子抓住了時令,有很強的時效性。第二,這篇稿子給人一種自我釋放的方法和思想。第三,這篇稿子把讀者帶入了一個清新的意境——樓頂看雨。樓頂看雨一定是很清新的,讀者讀後說不定會去試試。

4、家常式。家常式也叫聊天式,就是把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拉家常的方式告訴讀者,讓讀者和你共同分享。家常式生活美文(小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讓人讀著覺得親切,好像你所聊的就是發生在他(她)身邊的事。比如我的作品《數字與人生》

有人說,現在是信息時代,更是數字時代。人們理解和運用數字的能力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甚至和人生扯上了關係。看看吧,人們選擇手機、電話號碼都願意找那些有“6”和“8”的,不願意要帶“4”和“7”的,盡管帶有“6”和“8”的號碼要比普通號碼貴幾十塊錢,可人們還是願意要。為什麼呢?有人說“6”代表“祿”,“8”代表“發”,又有“祿”又有“發”,升官把財發。而“4”代表“死”,“7”代表“氣”,又生氣,又找死,怎麼能好得了?

把數字最當回事的,應該算是廣州人了。在廣州的高樓電梯裏,“4”這個數字是沒有占腳之地的。4層叫“3H”,14層叫“13H”,依此類推。廣州人不願意把“4”放到電梯裏,大概覺得電梯這玩藝本來就不保險,如果再“死層”“死層”的叫,沒準哪天真就摔死幾口子。

一些新新人類,更是把數字運用得活靈活現,他們把10個阿拉伯數字賦予了中文含義,並作為一種密語運用到他們的生活中。521就是“我愛你”,511就是“我要你”,741就是“氣死你”,566就是“我溜了”,393就是“散就散”,080就是“冷不冷”,看上去極像特務們在對暗號。

把數字奉若神明的,要數那些掌握點權力的為官者了。凡是夠得上一定品級的官員大多對數字情有獨中,他們專門請“高人”為他們占卜吉祥數字,並以那個數字為自己的護身符,凡是自己身前身後身左身右有數字的地方,他們一定要用上那個數字,比如車牌號、手機號、電話號碼、工程代號、門牌號、房間號等等,他們覺得,吉祥數字可以使他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正是由於人們對數字的特殊理解和運用,一些“思路開闊”的人才打起了數字的主意,做起了與數字相關的買賣。網上有專門測算數字吉凶的網站,手機上常有慫恿你用數字測前程的短信,數字成了人們生活中神秘莫測的東西。

數字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應該沒有。數字就是數字,隻有計量、計算、標識、排序、歸納、演繹、推理、抽象等邏輯功能,怎麼會和人的吉凶、命運、前程、貧富扯上關係,產生“特異功能”呢?經常愛用“8”的人有幾個發了財?車牌號上有“6”的就永遠不出車禍了?大貪官李真的吉祥數字是“38”,“大師”還說他38歲的時候能當“封疆大吏”呢,他卻在38歲被處死刑了?

生活離不開數字,但要把它用在該用的地方,切不可把數字神化,歪曲,不然的話,隻會自尋煩惱,甚至遺恨終身。

這就是家常式生活美文(小品),和人們聊數字和人生。文中所聊的內容,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沒人對它係統歸納,作為一個話題聊一聊。家常式生活美文(小品),就是寫人所共知,但沒人總結歸納的東西,你把它歸納起來和大家聊,大家就覺得親切了。

三、生活美文(小品)的結構

生活美文(小品)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文體,所以在結構上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在我個人的創作實踐中,我覺得生活美文(小品)還是應該講究一下結構的。因為一篇文章的結構,決定文章的審美效果。生活美文(小品)的審美效果是讓人感動、讓人歡樂、讓人有所感悟,讓人回味無窮。針對這個審美效果,我在創作實踐中,一般對生活美文(小品)采取三步處理法。因為生活美文(小品)字數限製非常嚴格,一般是400—800字,在這麼短的篇幅中,采用其他結構很難收到很好效果,隻有三步處理法最為理想。我采用的三步處理法分別為:勾勒、渲染和噴發,聽起來好像在畫畫,這就對了,我們在創作生活美文(小品)時,就要找到作畫的感覺,把讀者的視覺、聽覺全部調動起來,讓讀者隨著你文字的節奏置身其中。

1、勾勒。勾勒是一篇美文的開始部分,字數大約100—200字。勾勒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巧,就是把人物、環境的輪廓簡筆畫出。生活美文(小品)中的勾勒也有這個意思,它相當於笑話裏的“鋪”,也就是把你後麵要抒發的情感、要講明的哲理、要抖出的笑料、要閑聊的家常,先蘊於一個載體之中,這個載體可以是一件往事,一件有趣的事,也可以是一個場景,一個天氣變化,或者是任何一個可以引出下麵話題的東西。勾勒,就是把這個載體簡單地描繪出來,將讀者帶入你設計好的意境之中。比如《媽媽的呼喚》這篇文章,勾勒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

小時候貪玩兒,玩兒起來就不知道回家。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總會站在胡同口大喊,那一聲喊,就像從天上飛來,悠悠綿綿,長長回蕩,我無論在哪裏都能聽到。於是,我便尋著媽媽的喊聲,土猴一樣高叫著,蹦蹦跳跳地跑回家。

這篇文章要抒發的情感是對媽媽的感恩,文章的核心是要表現母愛的偉大。我把抒發這種情感的載體確定為“媽媽的呼喚”,也就是要通過媽媽喊孩子回家這一件小事來展現。所以,在文章的勾勒部分,就要把媽媽喊孩子回家的情景描述出來,把讀者帶回到童年時代。

再比如《高樓逸事》這篇文章,勾勒部分也是第一自然段:

我和老婆苦幹了十年,終於買上了一套“首付”加“月供”的高層“精裝”房。房子是住上了,可每天早晨的鮮奶換成了麵粥,午飯後的水果也變成了綠蘿卜。夥食水平雖然降低了,但我們心裏痛快,嚼著蘿卜尾巴站在自家38層的陽台上俯瞰城市,總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這篇文章要抖出的笑料是把一筐蘿卜往38樓上扛,而且還是白費力氣。這樣,在文章的勾勒部分,就要以輕鬆的筆調,把住高層這一特定環境交待給讀者,以便引出後麵的故事。

總的說來,生活美文(小品)的勾勒,就是通篇文章的引子,起到引出話題的作用。這一部分作得好壞,直接影響文章的閱讀效果,所以,勾勒部分一定要作好,作到位,還不能脫泥帶水,要幹淨利落。

2、渲染。渲染部分是生活美文(小品)的發展部分,就像笑話中的“墊”和“支”兩個部分。在這一部分裏,作者要以重筆濃墨將勾勒部分充分展開,也就是把要抒發的情感、抖出的笑料、講述的哲理、閑聊的家常,從勾勒的意境中抽出來,帶入一個更加具體的事件,並通過各種文學手段,把最終要表達的內容高度濃縮,形成一觸即發之勢。濃情式生活美文(小品),要在這一部分讓讀者的心揪緊。幽默式生活美文(小品),要在這一部分讓讀者笑容掛在臉上。哲理式生活美文(小品),要在這一部分讓讀者似有所悟。家常式生活美文(小品),要在這一部分讓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一些語音、語言、謀篇和表達技巧,這些在下一講要介紹。比如《2005年的第一場雨》這篇文章,它的渲染部分是第2—4自然段。在這三個自然段裏,作者以兩種不同的筆調,把樓下雜亂、鬱悶和樓頂的幹淨、清新進行了對比,並把樓頂看雨的心情和意境充分表達出來,給讀者一種從鬱悶中走出來的感覺。這一部分運用的藝術手法是對比和反襯,使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達到了渲染效果。再比如《媽媽的史喚》這篇文章,渲染部分是2—5自然段。作者通過講述“不願聽媽媽喊小名”、“在部隊思念媽媽”、“媽媽得了腦栓塞說話不清”等情節,把“媽媽的呼喚”這個抒發情感的載體帶入了一種絕境,讓讀者產生“媽媽話都說不出來了,肯定無法再呼喚”的想法,讓讀者的心揪起來,為後麵一段的敘述做好充分準備。這種“絕處生花”的手法,可以使渲染充分到位。

3、噴發。噴發是文章的高潮或結局部分,這一部分,就像笑話中的“抖”,將所要表達的內容一抖而出,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噴發部分往往在文章的最後,要在渲染之後自然而然形成,不要生搬硬安,不然文章會顯得不協調,更會給文章的美感大打折扣。比如《媽媽的呼喚》這篇文章,噴發部分就是最後兩個自然段,媽媽本來說不出話了,但卻清晰嘹亮地喊出了兒子的小名,這一聲呼喚濃縮了多少母愛?這一聲呼喚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全部噴發出來,使作品的感染力發揮到極點。再比如《數字與人生》這篇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把以前所聊的內容進行了理性的評說,作者一吐為快,讀者也一讀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