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文(小品)創作技巧(上)就講到這裏,大家回去以後要多讀一些報紙副刊上的文章,那些文章有的雖然寫得不是很好,但大家可以從中感悟一些東西,也就是寫點什麼事才能發表。讀得多了,自己也能悟出一些道理。
這一講的作業有兩項。第一項,精讀(就是反複揣摩、鑽研、領悟其內容)《馬敬福發表作品選讀》中的兩篇生活美文(小品)和下一講的附件(附件必須要讀,下一講要針對附件講解技巧),把生活美文(小品)的結構和審美效果弄懂吃透。第二項,模仿本講例文中的一篇文章,寫一篇生活美文(小品),字數要求,800字內,要做到結構鮮明,文字流暢。
函授學員作業寄回的同時寄送下一講講義,並將批改好的作業寄回。
第二講:生活美文(小品)創作技法(下)
上一講我們講述了生活美文(小品)的定義、類型、結構,今天我們要講生活美文(小品)的創作技巧。
生活美文(小品)的創作技巧,涉及了語音學、語言學、語法學、修辭學、寫作學的一些相關知識,理論可能要講得多一些,但大家不要對這些理論死記硬背,要通過實踐吸收這些理論。理論並不重要,關鍵要會寫,要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體會這些理論。
四、生活美文(小品)的創作技巧
生活美文(小品)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行文要美。怎麼才能做到行文美?這就需要一些創作技巧了。生活美文(小品)的創作技巧很多,但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不可能一一講到,這裏,我們就一篇生活美文(小品)的形成過程,精要講述部分創作技巧。
1、生活感知。生活美文(小品)的創作,和其它文學創作是一樣的,都要經過生活積累、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三個階段。生活積累,就是作家對生活的感知。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統稱。什麼叫感知?感知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映。其中,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映像,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映像。在寫作過程中,感知實際上是作家對某一生活特征產生的審美感興。這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和審美過程,它不僅是生活信息的一種本能的反饋,而且受作家智能結構和倫理結構的製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感知生活呢?
第一,要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也就是要學會藝術觀察。藝術觀察,就是從生活中提取可供加工的藝術元素。也就是說,我們在觀察生活的時候要帶著問題去觀察,在聽到某一件事,看到某一樣東西,都要想方設法賦予這件事、這樣東西一定的藝術內涵。比如說,我們眼前放著一個杯子,看到這個杯子,你會想到什麼?它能用來喝水,這是人所共知的,這樣去感知生活不叫藝術感知,而是簡單的生活感知。我們作為作家,看到這隻杯子,就要給杯子劃幾個問號,這個杯子是哪裏來的?是否有人曾用它喝過毒藥?這個杯子為什麼是白色?它當初會不會是黑色的?這個杯子值多少錢?打碎了會有什麼後果?我小的時候,媽媽是不是就用這個杯子給我喂牛奶?我喝奶的時候,是不是曾打掉過這個杯子,把媽媽新買的連衣裙弄髒了?等等等等。一隻杯子,我們可以提出好多好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一篇文章靈感的萌芽,有了這個萌芽,文章就不難出籠了。用這樣的方法觀察感知生活,就叫藝術觀察、感知生活,隻有這樣觀察感知生活,我們才會從生活中源源不斷地找到我們要寫的東西。為了讓大家加深理解,我舉個我自己觀察生活的例子。
我們每天都要出門,每天出門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一些老人,有的在河邊散步,有的在樓前曬太陽,還有的老兩口相互攙扶著艱難前行。這些現象太普遍了,放在一般人眼裏不算什麼,但放在我們作家眼裏,就有很多藝術內涵和人生的韻味。我的一篇生活美文(小品)《人之將老》,就是看過一個老人曬太陽後寫成的。
舉這個例子,就是讓大家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捕捉創作素材,並通過我們的作品去折射人生或人性,給讀者以美的感受。
第二,要學會利用生活素材。藝術觀察生活,是感知生活的第一步,利用生活素材是生活感知的第二步。利用生活素材,就是把我們觀察到的生活細節,有選擇地攝入我們的心靈世界。這裏向大家介紹一個寫作學概念,叫做“感情移入”。感情移入,就是把你的情感,移植到你所觀察到的事物上。做到這一點,需要作家有豐富的情感、敏銳的“內心視覺”和極強的想象力。怎麼做到感情移入?先舉個例子。李白有兩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在這兩句詩裏,李白是對明月說話,他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了明月上,這時的明月已不是冷冰冰的一個死物,而成了一個可寄托情感的一個生靈了。
我們在感知生活時,怎麼去感情移入呢?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把我們的情感、思想嫁接到我們觀察到的事物中去,深深地去體味我們處在那種情況下的感受。比如,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個盲人,那個盲人無意中撞到了電線杆子上,腦袋撞了一個青包,而那個盲人毫無反映,繞過電線杆子繼續前行。看到這種情況,你有沒有一點感受?你會不會在心靈深處劃個問號?那個盲人難道不疼嗎?他為什麼不顧疼痛繼續前行?他這一路之上要撞多少個電線杆子?他這一生中要撞多少電線杆子?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哭?如果是你,你還有沒有勇氣活下去?有這些感受,你就把你設想為那個盲人,用你的思想,用盲人的行為,兩者相互結合,去體味人生的艱辛。這就是感情移入,把你的情感移入到生活對象中去,從而感知、感覺你所未知的生活對象的心靈世界,寫出感人的文章。我的生活美文(小品)《心裏的陽光》就是用感情移入的方法寫成的,大家回去以後可以精讀一下。
第三,要學會締造生活。我們說的感知生活,並不是對生活機械地拍照,而是給生活賦予藝術內涵。我們大多數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它具有藝術真實性,但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和事件就不一定是真實的了,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是作家締造出來的,也就是虛構、想象出來的。締造生活,是作家創作的一個基本功,不會締造生活,就寫不出精彩的作品。怎麼樣締造生活呢?這裏引入兩個寫作學概念。一個叫“生活心靈化”,另一個叫“心靈生活化”。生活心靈化,就是生活經過作者靈魂的熔鑄,而閃現出詩情化、情態化等寓意超越的色彩。它源於作家對現實生活(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人生命運所作的宏觀思考和審美把握。心靈生活化,就是抽象的心靈經過生活的充實而產生的一種形象鮮活的藝術境界的過程,它源於將人生真諦、普遍經驗、哲理等深邃的思想,融貫在曆史、文化、藝術、愛情、生死、人際關係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之中,使其具有鮮明的質感。這是“生活心靈化”和“心靈生活化”的理論定義,創作實踐中怎麼去理解和操作呢?在創作實踐中,“生活心靈化”就是我們為所觀察到的生活細節注入情感,並用自己的情感,為那個生活細節編織一個故事。比如,我們經過菜市場的時候,見到一隻被捆綁的雞,那隻雞被人買走之後,很快就會被人宰殺。你看那隻雞,瞪著一雙驚恐的眼睛,盯著菜市場走過的每一個人,好像在說,不要買我,不要殺我,我不想死。這就是為生活細節注入了情感,有了這份情感,你就能締造出一段尚未發生的生活故事。像我發表的《屋外有隻雞》
這就是以生活心靈化的手法創作的。“心靈生活化”,在創作實踐中,就是通過我們對某種情感、某個哲理、某個有趣的事件的深刻反思,最後賦予它一段藝術真實的生活背景,從而使這種情感、哲理、趣事突現出來。這也叫締造生活。比如,我經常懷念我的母親,在我的心靈深處,母親好像還活著,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是鮮活地從我的腦海裏跳出來。這就讓我總想為母親寫點什麼,總是這麼想,我就編織出好多表現母愛的故事。像《媽媽的呼喚》就是一個。再比如,我們每個人經過鬧市,或在車站等車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兩個乞丐向你伸手要錢,我經常反思這件事情,最後就根據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遭遇乞丐》。用這種方法感知生活,創作作品,就叫心靈生活化。也就是用我們的所思所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隨時承地地去勾畫一個未曾發生卻完全有可能發生的生活畫麵,並用它來抒發一段情感、講明一個哲理、揭示一個事件,給人以超越生活的美感。
2、構思方法。一篇文章的構思決定文章的成敗,構思巧妙,才能寫出優美的文章。構思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很多,這裏向大家介紹幾種便於學習的方法。
第一,隨時形成初念。“初念”是寫作學概念,指作家因受某種觸動而萌發創作構思的原始意念。它往往產生於從客觀事物中最初獲得的瞬間強烈印象,帶有偶然性、突發性,和一定的藝術直覺成分。形成初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勤於思考,善於提問。看到一個事物,我們就要對這個事物進行深刻思考,對它的起因、發生、發展進行探究,對它折射出的人性、哲理進行歸納總結,對它產生的多種後果進行推測。這樣,我們就會被這個事物所觸動,從而產生創作衝動。這種對事物的深刻思考,要隨時隨地進行,思想懶惰的人是成不了作家的。比如你在公園裏溜彎,突然看到草地上有一隻受傷的小鳥在艱難地跳動,這時你會想到什麼?小鳥是怎麼來的?他從哪裏飛到哪裏,又是被誰,用什麼打傷的?小鳥會到哪裏去,它會不會凍死、餓死?或被小孩子抓回家去玩死?這些想法,會觸動你的心靈,悲憫之心會使你產生創作的衝動。有了創作衝動,初念也就形成了。
第二,學會虛靜。虛靜也是寫作學概念。虛靜是一種非常良好的創作心境。虛靜裏的“虛”,是指除掉主體心靈中充塞的習俗成見,讓心變得空靈起來。虛靜的“靜”,即情緒的凝結、澄清,不馳騖於世俗功利。作為一種良好的創作心境,它是創作激情迸發後的凝結,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時的擴散,是思維活動高度緊張中的放鬆,是主體有意識地將強烈的情緒彌散為寧靜的境界。以上說的都是概念性的術語,通俗的講,虛靜就是在構思之前,讓大腦形成一片空白,然後讓構思靈感突然迸發出來。創作實踐怎麼樣去做?首先我們凝視一點,然後讓那一點漸漸擴散,當我們的思想不再被眼前那一點所吸引時,我們的腦子裏就會迸出無數個念頭。這些念頭可能會交叉,也可能很雜亂,但總有一個念頭會反複出現,而這個反複出現的念頭,就是你經常思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往往就是你需要創作的構思。虛靜更通俗的解釋就是“愣神兒”,但這種“愣神兒”不是胡思亂想的那種愣神兒,而是先讓大腦形成空白,達到“無我之境”,然後讓大腦充滿生活和鮮活的人物,最後“物我同一”。虛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這是一個作家創作的最高境界,如果你學會並掌握了虛靜,你就有希望成為一個名家。
第三,要學會感情移植。感情移植是構思的一種捷徑,也是非常好掌握的一種構思方法。如果我們一時沒有很好的創作構思,也想不出要寫什麼,那麼就用感情移植的方法來構思一篇文章。構思的步驟是,先從生活中挑選一件事物,一件東西、一個人物、一個場景都可以,然後把我們的感情注入到那件東西、那個人物、那個場景之中,讓自己和那些東西在虛擬的空間中發生一段故事。還舉上麵提到的那個例子。你在公園裏見到一隻受傷的小鳥,你就想,如果你是那隻小鳥會怎麼樣?你被誰用槍打下來的?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被槍從天上打下來的事情?你本來工作很出色,突然被人迎頭一棒打倒在地,你本來對一個人投入了全部感情,卻被那人推進了情感的深淵。把感情移植到小鳥身上,你就有了創作的衝動和構思,一篇《我是一隻受傷的小鳥》很可能就寫出來了。
第四,要學會運用幻化手法。幻化是藝術構思中提煉生活的方法。作家在現實生活中觀察了許多現象、許多人物和事件,積累了大量素材,但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拋棄這些既存形態,在作品中出現的是另外一幅自成體係的生活畫麵。通過幻化進行提煉,要同時運用象征、隱喻、暗示和影射等藝術手法,呈現出想象的、主觀幻想的變化。通俗地講,幻化就是超越生活,發揮充分的想象,在生活原型基礎之前,為生活原型或素材賦予更高的藝術內涵。比如我們到水上公園去玩,不小心一隻鞋子掉到了水裏,你的朋友用一根竹竿把鞋子挑了上來。這是生活的原型。如果你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寫出來,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你想寫出意義,就必須充分發揮想象。你想象掉到水裏的不是鞋子,而是你自己,或是掉到水裏的是一個小孩,而你又被圍觀的人群擠了下去,你不會水,本想抓著小孩求生,卻被接下來跳下水的人救起,結果你成了救小孩的英雄,而後來跳下水的人還是被你的精神打動的。這樣你就可以把有關人性的問題揭示出來,寫成文章就有意義了。
關於構思的方法還有很多,這裏無法一一講明,在以後的小小說、情感小說以及故事創作理論中,會一點點講到,以上講到的四種構思方法如果完全掌握,創作起生活美文(小品)來就應該很輕鬆了。
3、表達技巧。生活美文(小品)最關鍵要做到行文美,而行文美要靠表達來完成,所以,表達技巧在生活美文(小品)中是至關重要的。在笑話創作中,我曾提到無論任何文章,在行文時都要注意語言的慣性。這裏講的表達技巧,就是如何使語言保持慣性的技巧。
第一,語音技巧。語音技巧,就是通過語音的揚抑頓錯,控製文章的節奏,使之產生閱讀美感。語音技巧有很多種,主要通過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去感覺和感知,使之形成語言的慣性。這裏我向大家介紹幾種,讓大家從理論上有所了解。
飛沉。就是平仄聲互配。在漢語音中,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飛是飛揚,指平聲,沉是沉抑,指仄聲。一句話都用“飛”聲字,就揚而不抑,輕浮單調,一句話都用“沉”聲,就抑而不揚,沉悶不響。所以,我們在行文時,要有意無意地做到飛沉,也就是平仄互配。那樣,聽起來才抑揚交錯,和諧悅耳。飛沉一般情況下都能做到,不用刻意去追求,
協調音節。在遣詞造句時,對相關成分進行必要的音節調整,使之大致勻稱。如“生活區的一條大街上,百貨大樓、郵政大樓、新華書店、食品店、服裝店、照相館,一家挨一家……”,這句話中,把“郵政局”說成“郵政大樓”,與“百貨大樓”、“新華書店”同屬四個音節,又把“服裝公司”說成“服裝店”,與“食品店”、“照相館”同屬三個音節,這樣,顯得音節和諧,句式勻稱,形成了慣性。
停頓。就利用語音停頓,突出語意重點。如茅盾的《白楊禮讚》裏有這樣一句話:“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句話在“它的皮”後麵加逗號停頓,用來強調主語。
音步。也叫音頓。句子內部的語音停頓,可形成一定的節奏,增強閱讀美感。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前兩句音步為“二二一”,後兩句為“二一二”,這樣的音步使語句產生了節奏感。音步要靠我們通過朗讀去領悟,這個手法在生活美言語中要經常運用。比如“夜靜極了”這句話,如果不用音頓,讀起來沒有色彩,如果改成“夜,靜極了”,深沉的氣氛就被渲染出來了。
頓歇。也叫邏輯頓歇。為了體現音節節奏,在語流中安排停頓間歇,就是頓歇。比如《數字與人生》中的一句話:“數字就是數字,隻有計量、計算、標識、排序、歸納、演繹、推理、抽象等邏輯功能,怎麼會和人的吉凶、命運、前程、貧富扯上關係,產生‘特異功能’呢?”再如魯迅的《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一文中有一句:“所以,現代的藝術,也要一麵得到蔑視、冷遇、迫害,而一麵得到同情、擁護、支持。” 這句話裏,“蔑視、冷遇、迫害”和“同情、擁護、支持”都是由三個雙音節詞構成,中間用頓號隔開,章節勻稱,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
第二,語言技巧。語言技巧在生活美文(小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技巧是否運用得當,直接關係文章是否有感染力。下麵介紹幾種語言技巧。
煉字。煉字就是以切情、切境、切題為前提,對詞語進行反複推敲、錘煉、修改,以達到聲音優美、簡潔精練、形象鮮明、情趣更濃等目的。煉字,古人在做詩時非常講究,像“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雲破月來花弄影”的“破”,“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一直傳為煉字的美談。我們在寫文章時也要講究煉字,有時候在一句話中改變一個關鍵的字,會使那句話增色不少。比如這句:“看到那一幕,他驚得睜大了眼睛。”這句話裏的“睜”字不能把“他”的驚恐發揮到極至,如果改成“瞪”字,效果就不一樣,“瞪”要比“睜”在力度、速度和幅度上大了許多,表現“他”的驚恐就很形象了。
煉句。煉句就是以切情、切境、切題為前提,對語句進行反複推敲、錘煉、修改、以達到音律和諧、句式優美、簡潔精練、內涵豐富、感情色彩更鮮明等目的。如郭沫若在《屈原》中把嬋娟斥責宋玉的“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無恥的文人”。“是”改為“這”,又增添了“無恥的”三個字,使一般判斷句成為強而有力的特指句,感情色彩加濃,強烈表達了嬋娟對宋玉的憤激之情。煉字和煉句都是在修改文章時完成的,要盡量讓文字、語句更加生動。
常規搭配。搭配是語言中詞彙單位的組合。為了便於讀者理解,行文中,我們一般總是按照某種語言的詞語搭配規範將詞組合起來使用。這種組合方式稱為常規搭配。常規搭配規範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語義限製。如“烏黑的太陽”為搭配不當,常規搭配應該是“火紅的太陽”。二是範圍限製。如“交流”的搭配範圍是思想、文化、經驗,你不能用“交流”和“鼻子”搭配。三是習慣限製。如“瘦猴一樣”,你不能說成“胖猴一樣”,“這孩子長得跟小胖豬兒似的”是一般習慣語言,很小有人說“這孩子長得跟小胖狗兒似的”。還有,熟語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固定搭配,不能隨意改動,像“喝西北風”,一般情況下不能說成“吃西北風”。
彈性變化。就是在行文中,為了準確表現事物情狀和協調音律,往往要利用漢語詞語的伸縮性,將某些雙音節詞擴充成三音節、四音節詞,或將三音節、四音節詞壓縮成雙音節詞。這種彈性變化多用於描寫中。比如我在《2005年的第一場雨》中有這樣的語句:“2005年的第一場雨,來得不早也不晚,下得不大也不小,唏唏嚦嚦,嘀嘀嗒嗒,像個失戀少女坐在雲端掉淚。”在這句話裏,“不早不晚”、“不大不小”擴充成了五音節詞,“唏嚦”、“嘀嗒”護充成了四音節詞,而且運用了同意詞疊用的手法,給語句賦予了彈性,讀來輕鬆悅耳。
長短句連用。就是在行文中,充分利用長句和短句的妙處,故意把長短句交錯起來使用,以達到簡捷明快、生動活潑,又嚴密周詳、細膩委婉的目的。再比如《2005年的第一場雨》中的句子:“我仰頭看看天空,好大好寬闊,就像一片翻轉過來的海洋。雨滴打在臉上的感覺都和樓下孑然不同,那麼清新,那麼滑爽,好像浪花濺在臉上。”這個句子中,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最長的十七個字,長長短短,參差錯落,靈活多變,使語句產生了節奏感和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