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小說(2 / 3)

小小說創作技巧(上)就講到這裏,大家回去以後,把課上講的東西深刻領會一下。因為下一講才講小小說的構思、小小說的謀篇、小小說的語言表達技巧,所以這次的作業是參照講義中的例文,用臨寫的方法寫一篇小小說,體會一下小小的結構、語言和選材,為創作實踐課作好充分準備。

第二講:小小說創作技法(下)

上一講,我們講了小小說創作技巧(上),大家都按照要求完成了作業,對大家的作業,我將認真批改,以備創作實踐課上講評。今天我們進行小小創作技巧的下一部分。在這一講裏,我們要重點講解小小說的構思、小小說的謀篇和小小說的表達。

五、小小說的構思

小小說的構思,決定著一篇小小說的成敗。因此,小小說的構思必須要運用得當的方法,構思方法得當,寫起小小說來就非常輕鬆了。下麵,我向大家介紹三種小小說構思方法,也是我自己在創作小小說時的構思方法,叫做“馬氏運思法”。

1、點起式構思

點起式構思,是一種主題先行的構思方法,它的特點是:先是大腦中形成一個主題,也就是一篇小小說的思想內涵,然後根據你要表達的這種思想,去歸納整理你的生活素材,並按照一定的結構將生活素材擺開,形成一篇小小說。它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第一步:點起。點起,就是從一個點開始構思活動,這個點就是小小說的主題。將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寫在電腦或一個構思本上(我自己有一個專門記錄素材和構思的本子),這個主題思想可以是一個道理、一種道德規範,也可是一種模糊的觀念。這樣的主題很好找,隨便一想就可以想到,比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隻要是積極向上,勸人為善、勸人向上的思想,我們都可以作為小小說的主題。有了這個主題之後,我們就結合自己掌握的生活素材展開聯想,把所有與主題相關的人物、事件全部聚集到大腦中,並把最貼近主題的人物、事件記錄到電腦或構思本上,以備後用。

第二步:抽絲。建立起了一個點,也找到了為這個點服務的素材,下麵要做的就是“抽絲”了。抽絲,就是把最貼近主題的人物、事件按照時間、空間順序抽出來,並按照小小說的結構排列在電腦或構思本上,形成一篇小小說的基本框架。抽絲的過程,也是打腹稿的過程,如果你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相對單薄,你必須要在抽絲過種中對它進行腹稿加工,使人物和事件豐滿起來,使它們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起你的主題。比如你構思的“點”是“人之將死”這個主題,你選擇的人物是一個一慣借錢不還的懶漢,你選擇的事件是懶漢借了一個人1000塊錢,快要死了都沒有還。這兩個人物、這樣一個事件,是支撐不起主題的,你必須為懶漢再賦予思想和行為,讓他臨死之前變得善良,比如懶漢臨死前說這樣一句話:“我不是不想還錢,我是真的沒錢,這樣吧,我死後你就把我埋在你家菜地吧,讓我給你肥肥地,讓你的菜長得狀些。”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實際操作中比這要複雜,大家需要靜下心來,冥思苦想才行。

第三步:運勢。主題確立了,人物和事件豐滿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運勢”。運勢就是草起文稿。草起文稿並不是給文章打草稿,而是一種發散式構思模式,也是整個點起式構思過程的定型。它的整個過程相當於給一篇小小說寫內容提要,或是文章梗概,運勢結束,一篇小小說的雛型也躍然紙上了。具體操作是:將主題深深地印在腦子裏,並站在主題地高度,審視你為小小說構建的人物和情節,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三言五語將梗概寫出來,寫的過程中,如有新思湧現,立刻加入,使文章的構思更加精彩。

運用點起式構思創作小小說,完稿之後,作品幾乎不用修改,按照梗概豐富語言後,一篇小小說就形成了。比如我的小小說《殘局》(《現代快報》2004年8月4日),在構思時運用的就是點起式構思法。這篇小小說,說的是張局喜歡下棋,特別愛研究殘局,他要在哪個報紙上看到象棋殘局,一研究就是半天,不研究出結果來絕不罷休。有一天,孫檢察長給張局一個殘局,讓張局三天之內研究出來,如果研究出來,孫檢察長就請客。三天過去了,張局沒有研究出來,因為紅棋一步就把黑棋將死了,殘局要求還得紅棋不死。第三天,孫檢察長又來了,還帶來了四個檢察官,檢察官告訴張局,他貪汙的事被人舉報了,檢察院已經立案偵察,請張局上車。張局恨張檢察長,說多年老朋友,為什麼不提前給他點暗示。孫檢察長說,他已經給了暗示,就是那盤殘局,如果張局能想出辦法讓黑棋不死,他就會有活路。張局不明白,說黑棋是死路一條,怎麼會不死?張檢察長說不見得,一伸手把黑棋老將裝進了口袋裏,讓張局再用紅棋將。張局說你把老將都裝兜裏了,我還將什麼將?張檢察點點頭,說我就是讓你把老將裝兜裏,這就叫“自守”,你這盤殘局,隻有“自守”才能保命。

創作這篇小小說時,我先想到的是“貪官不可心存僥幸,僥幸背後就是不幸”這個主題,然後找出了局長和檢察長兩個人物以及兩個人研究殘局這個情節,在構思過程中,通過局長的心理活動,使人物更加豐滿,從而也使主題得以升華。檢察長和局長研究的那盤殘局,暗指局長自己貪汙腐化的殘局,如何去收拾?沒法收拾,隻有“自守”,這個“自守”是自首的諧音。這樣構思下來,又在寫作時不斷添加精彩細節,文章很順利地就成型了,完事一點沒有改動。

2、假定式構思

假定式構思,是一種情節先行的構思方法。它的特點是:先在大腦中假定一個精彩的情節,然後按照因果關係,把這個情節展開,直至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並提煉出主題。它的具體操作是:

第一步:設局。設局就是通過豐富的聯係,在大腦中擺出多種假設,並從這些假設中提出一個最有張力情節點,然後把它記錄到電腦或構思本上。假設誰都會,情節點也很好找。比如“一個人長著兩個腦袋”、“一個人從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掉下去,卻沒有死”、“一個人正在大街上走著,一個提包突然從天上掉下來,打開一看,裏麵都是錢”等等。但是,要想把你假設的情節點運用到構思中,就必須要把握一條,那就是你假設的情節點要有極強的張力和可拓展力,也就是說,你假設的情節點可以劃無數個問號,它的發生、發展有無數種可能,隻有這樣的情節點,才能使你下一步的構思得以繼續,不然的話,你就無法完成假定式構思了。

第二步:遐想。遐想就是以設定的情節點為核心,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把情節點充分展開,直到最滿意的效果。比如“一個人從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掉去,卻沒有死”這個情節點,我們就可以推斷,他為什麼沒有死?被懸崖上的樹架住了?懸崖下麵是水,他剛掉下去就被人救了?如果是被樹木架住的,那樹長在什麼位置上?樹上會不有一個鳥窩?鳥窩裏會不會有一包鑽石?那包鑽石是哪裏來的?是遊人不小心掉下去的,還是有人故意從懸崖扔下去的?如果是有人扔的,那個人為什麼要扔?這樣遐想下去,許多情節都有會以開始設定的情節點漫延開來,最後形成一個複雜的情節鏈條,當這個鏈條又合情合理地繞回到開始設定的情節點時,遐想也就結束了。你的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鏈條上的關鍵詞記錄到電腦或構思本上,以便下一步處理。

第三步:疏理。疏理就是把遐想出來的情節鏈條進行精選整理,並從中提煉出主題。你所想象的情節鏈條,如果全部放到作品中,你的作品很可能就是一個長篇巨著了,那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寫出來的,我們要寫的是小小說,最多1500字,所以,我們必須要對情節鏈條進行精選疏理,節取精彩的部分,使之前後呼應,並凝練出主題。然後將這些精彩的情節鏈條按一定的順序記錄到電腦或構思本上,形成一篇小小說的基本框架。比如上麵提到的那個情節假設點,通過遐想之後,你就可以提出這樣幾個部分:“夫妻二人到山裏旅遊”、“夫嫌妻醜,把妻推下懸崖”、“夫登啟示,欲尋一位美女為妻”、“幾個月後,一個美女上門”、“這個美女不是別人,正是妻,她掉下懸崖不但沒死,還做了整容”。然後提煉出主題:“擁有著的,永遠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舉這個例了隻是想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在實際操作中,不要這樣程式化,在遐想時就要力求出新,隻有遐想出新,疏理出來的情節鏈條才會新鮮,不步他人後塵。

我的小小說《告狀》(《微型小說》2004年8期)就是用假定式構思寫出來的。小說的大意是,王庭長正在辦公室裏低頭忙著,一個婦女樣的聲音在門口嚷嚷著要告狀,王庭長也不抬頭,問告狀的告誰,告狀的說有人把她從家裏打出來了,就因為她說錯了一句話。王庭長問她說錯了什麼話,告狀的說,她說不能送禮,送禮犯法。王庭長猜想告狀的是個當官的家屬,怕得罪那個當官兒的,便想把告狀人勸走,抬頭一看,告狀的卻是他剛從家裏打跑的那隻鸚鵡。

在構思這篇小小說時,我先假設了“一隻鳥去告狀”這樣一個節情節,然後通過遐想,將情節鏈條充分展開:這隻鳥是一隻鸚鵡,會說話,它要告的是它的主人,它的主人就是法庭庭長,它告庭長的原因,是庭長把它從家裏打跑了,庭長打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幹涉庭長收禮。情節鏈條展開之後,又進行了疏理:庭長正在忙著,聽到一個“女人”要告狀,並不抬頭,便與女人對話,最後才知道告狀的是讓他從家裏打跑的鸚鵡,差點氣死。

3、隨想式構思

隨想式構思,是一種語言先行的構思方法。它的特點是:在構思時淡化情節和主題,隻抓住一兩句精彩的語言,就以這兩句語言為開端投入創作,構思與筆勢同行,思維拓展到哪裏,筆勢就落到哪裏,構思完成,一篇文章也同時完成。運用隨想式構思,需要有一定的創作經驗和基礎,同時需要作者具備極強的瞬間構思能力,寫作時要始終保持衝動,激情澎湃,文思如泉湧,隻有那樣,才能實現隨想式構思。隨想式構思的具體操作是:

第一步:亮眼。亮眼就是當你閱讀一篇文章,或觀察某個事物時,突然想到一兩句精彩的語言,並為之眼前一亮。這個眼前一亮,就開啟了你隨想構思的大門,也激發了你的創作欲望。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激情澎湃,有不寫點東西不足以平心境的衝動。有了這種感覺就對了,你馬上打開電腦,把你想到了那一兩句話做為文章的開頭打在上麵,隨想式構思就開始了。舉個例子:比如你在看書時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句子“寒夜裏,大雪紛飛,北風呼嘯”。這個句子,說是一個句子,其實他所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裏,人人都想躺要暖暖的被子裏睡覺,可有的人卻做不到,他們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一個目標,不得不頂風冒雪、忍受饑寒,這些人都是什麼人呢?他們在風雪中會有怎樣悲慘的命運呢?這樣一想,你的眼前就亮了,你的情緒就激動了,你創作的欲望就有了。

第二步:開腦。開腦就是打開思維,也就是對你的“亮眼句”不斷提問、回答。在這裏,提問、回答,也就是情節的展開。雖然我們在構思時沒有確定情節,或者說淡化了情節,但在構思時仍然要以展開情節為重。不斷地提問,就是為“亮眼句”所蘊含的意境設置情節,不斷回答,就是將情節不斷發展、升華,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鏈條,並突現出主題。所以說,隨想構思的“淡化情節和主題”並不是不要情節和主題,而是讓情節和主題在隨想過程中逐漸產生,最終達到完美。比如“寒夜裏,大雪紛飛,北風呼嘯”這句的後麵,你就可以接:“宿舍裏的同學都躺在暖暖的被子裏睡了,而我還佇立在窗前,看著窗外的風雪發呆。”這裏的“我”為什麼要發呆?答:“明天就要交第二學期的學費,而我卻身無分文,爸爸說好今要把學費送來的,可他為什麼還沒有來?”這裏的“爸爸”為什麼沒把學費及時送到?答:“我知道,爸爸很辛苦,為了能讓我上這個重點校,他幾乎是費盡了心血”……這樣不斷提問,不斷回答,情節漸漸豐富,主題漸漸豐滿,而思維也漸漸打開,並隨著情節的發展,不斷有新思湧現,最終突現出“父愛比天”這樣一個主題。

第三步:脫思。脫思緊隨開腦之後,也就是讓思緒、思維如脫韁之野馬奔騰起來。這個時候,一篇小小說朦朧的框架已經在人腦中形成,隻需你隨寫隨想,就可把這篇小小說完成。脫思既是一個構思過程,也是一個創作過程,它和創作是一體的,筆隨思動,思隨筆生,思緒一呼而就,文章一氣嗬成。

隨想式構思,要建立在作家多年的創作經驗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之上,它的整個過程,和人們常說的“出口成章”有類似之處。運用隨想式構思寫出來的文章是“投筆成章”,更具邏輯性、思想性和感染力。用隨想式構思創作,是集煉字、煉句、構思、行文於一體的,隨想隨寫,隨寫隨改,文章完成後就是一個成熟的作品,不用做任何修改就可以發出去。所以,用這種構思方法寫作,也叫即興創作或瞬間創作,這是一個作家必須具備的能力。

馬氏運思法的三種構思模式,在具體運用時是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別是隨想式構思,可以插入到點起式構思和假定式構思之中,在這兩種構思進行到一半時就可以起筆,運用隨想式構思把一篇文章完成,這樣既可以加快創作的速度,又不影響創作質量。我在創作構思時,一般都是三種方法交叉運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寫出一篇文章。

六、小小說的謀篇

謀篇技巧,也就是一篇小小說的結構安排。在第一節,我們已經講了小小說的基本結構,那個結構,是小小說的順序結構,在創作過程中,小小說還有創作結構,也就是謀篇技巧。小小說的謀篇技巧和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謀篇技巧的謀篇技巧有相同之處。小說的謀篇技巧很多,大概有二十四五種的樣子,這裏不要能一一講明,在這裏我隻講幾種適合小小說的謀篇技巧。

1、單線式結構法。這是小小說最常用的一種謀篇方法。它的特點是:通篇隻有一條單純的情節線索,小說的情節隨著這條線索逐漸展開。一般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構成小說的結構線,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行進。單線式結構法,也就是按照小小說的基本結構去創作小小說,那樣顯得情節完整、生動。單線式結構法很好理解,這裏不做舉例,大家研究一下第一節中的“小小說的結構”一節,便可悟出這種結構的精要所在。

2、雙環式結構法。雙環事結構法,就是故事中套故事,或由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兩個故事的交點,往往就是揭示主題之處,也就是小小說的“眼”。雙環式結構法,也是小小說創作的常用手法,它通過一比一襯、一明一暗、一真一假、一好一壞等同時同地的兩個故事來揭示一個主題。比如我的小小說《陳有財種錢》,一個故事是陳有財種錢、看錢,一個故事是瘦猴和肥豬窺視、偷錢,兩個故事相交叉的交點,三個人渠坡相遇,就揭示出了主題,瘦猴是殺人犯,肥豬是貪汙犯。雙環式結構法,在運用時,往往一個故事在暗處,一個故事在明處,暗處的故事始終為明處的故事服務,起到伏筆、懸念的作用。

3、焦點式結構法。焦點式結構法,就是小說的布局圍繞一個焦點進行。焦點式結構法又分人物焦點式、事件焦點式、環境焦點式三種。人物焦點式,就是以小說中的人物為焦點,情節和主題都以人物的命運為核心展開。比如我的小小說《局裏來個大學生》(《微型小說》2004年2期)就是以某局一個新來的大學生齊二鑔為核心展開故事,局長渾身上下臭味難聞,還得了腫瘤,誰都不願到醫院陪床,隻有齊二鑔欣然前往,最後,局長是誤診,沒死了,把齊二鑔提拔了,問其為什麼不嫌局長臭,齊二鑔道出個中原因,他常年患鼻炎,什麼也聞不見。這就是人物焦點式結構。事件焦點式結構,是以一個中心事件作為整個情節的核心支柱,其他事件或人物都為這個中心事件服務。比如我的小小說《小保姆報警》(《小小說選刊》2002年18期)就是以方局長、方太太先後被綁架以後,小保姆報警這一中心事件為整個情節的核心支柱,警方調查、乃至後來小保姆在另一個城市發現了方局長和方太太等情節,都為小保姆的報警服務的。小保姆報警是為了救方局長和方太太,沒想到好心辦成了“壞事”,把方局長和方太太送進了監獄。環境焦點式是以環境為通篇小說的核心,這種方法不太適合小小說,如果運用這種方法寫小小說,小小說的情節必須要受到影響,所以,通俗小小說在創作時一般不運用,我也就不做細講了。

4、視點線結構法。視點線結構法,就是以作家視點移動為線索結構一篇小小說。什麼是視點?視點就是作家觀察和敘述人物、行動、事件、環境的角度,也叫視角、觀察點、敘事觀點。視點又分外視點、內視點、外聚焦視點、交叉視點、多重視點、多元視點等,視點的問題,講起來是非常複雜的,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隻記住一條就可以了,視點線結構法,就是按照我們的視覺習慣去結構小小說,眼睛先看到了什麼,我們就先寫什麼,就像電影裏的分鏡頭,鏡頭搖到哪裏,哪裏的畫麵就是我們要敘述的內容。像我的小小說《告狀》,用的就是視點線結構法,一開始,視點集中到王庭長身上,鏡頭的畫麵是王庭長忙碌的場麵,接下來便是王庭長與“告狀人”的對話,視點仍然集中在王庭長身上,至到後來,鏡頭一搖,視點才轉移到那隻鸚鵡身上,最後,視點又落到王庭長身上。視點線結構法,常常運用在以直觀事物為懸念的小小說中,運用視點的移動,可將這個直觀事物掩蓋起來,如果不用視點線結構法,這個懸念就不成立了。像《告狀》這篇小小說,鸚鵡是懸念的“底”,如果不用視點線結構法,上來就寫:“一天,王庭長正忙著,一隻鸚鵡落到門框上,說……”這樣,這篇小小說就失去了可讀性。

5、感情線結構法。感情線結構法,是以感情作為小小說通篇的貫穿線,把人物和情節串連起來。運用感情線結構法結構小小說,小小說懸念的“底”一般都是情感的大起大落,以喜開始,以悲結束,以希望開始,以失望結束,以獲得開始,以失去結束。等等。這樣,人物和情節才能以感情線串連起來。比如我的小小說《等待》(《微型小說選刊》2001年7期)運用的就是感情線結構法。這篇小小說,一開始說魯局長特愛泡美容院,不是為了美容,而是為了享受小姐的服務。一天,魯局長聽說城裏新開了家“西洋美容院”,裏麵全是洋小姐,還個頂個的漂亮,魯局長就去了。到那一看,見牆上掛著一溜照片,全是美容院的服務小姐,而最末尾一個最漂亮。魯局長想讓那個小姐為他服務,美容院不幹,說小姐是按天輪班的,趕到誰是誰,如果魯局長想讓那個小姐服務,必須包月。於是,魯局長便包了月,天天等著那位小姐。一個月終於等到了,來為他服務的卻不是那個小姐。魯局長找經理理論,經理告訴魯局長,那位小姐永遠都不可能為。魯局長再次去看那張照片,發現照片下多了一行字:已故國際影星---瑪麗蓮.夢露。這篇小小說,就是以魯局長扭曲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始終,最後落得個乘興而去,掃興而回,還白白搭進去一個月的美容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