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事件通訊(3 / 3)

陝西是國家電子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彩電元器件廠家多,配套能力強。陝康的崛起極大刺激了陝西元器件廠家。整機廠在陝西,陝西元器件廠家近水樓台,彩管、印製板、包裝材料、揚聲器等等元器件配套生意紅紅火火。每年7.5億的配套產值,對當地運輸業都是個拉動。每天每天,通往陝康的公路上車輪滾滾。一車又一車配套產品駛入陝康,而與此同時,一車又一車的康佳牌彩電從陝康駛向西北各省區。每天的拉貨車總有100多輛以上。

西北內陸,尤其是陝西關中大中型企業,人員素質較高,但由於長期處於封閉環境,觀念上、機製上、管理上都較沿海要落後一大截,距市場經濟要求差距甚遠。恰恰在這一點,來自沿海的康佳則有強大的優勢,它們不僅在黃土地上塑造了一個令陝西耳目一新的陝康,而且還對同一方土地上的如意電視機廠產生了強烈的輻射。如意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更新觀念天天講,轉變起來難;規章製度全得不得了,執行起來老卡殼。然而在陝康,觀念更新不用講,規章製度沒幾條,“換不了腦筋就換人”、“不要製度遷就人”、“管理上必須三個百分之百(百分之百地投入,百分之百地執行,百分之百地服從)”,條條都管用。具體到某一個地方,譬如相同的工作量,同樣是機關,如意搞了七八個位子,陝康卻隻設兩個崗。正是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上,如意電視機廠的職工觀念起了變化。因為如今如意家家都有人在陝康,耳濡目染,變化實際上已經從不自覺中產生了。

(原載1999年3月4日《中國電子報》)

藏在深閨人未識

1995年12月7日,宜昌附近的壩河口。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施工現場。

岸上在施工,水裏在施工。三峽工程進入二期工程以來,主航道已被卡死。明渠中,臨時船閘裏,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上行船和下行船擠來擠去,而另一邊,數不清的船舶正在壩區滯留。

壩區的通航通力如何提高大?壩的安全怎樣保障?這是個讓三峽工程有關部門急透了的難題。

而就在這時,壩區傳來消息:從秦嶺以北的古城西安,送來了專為解決壩區通航“瓶頸”的一整套水上交通管理係統。

它的名字叫差分GPS。

它的研製者是電子部第二十研究所。

電子部第二十研究所,是一家擁有34年曆史的軍工老所。多年以來,這個所為國防建設研製和建成多項大型電子係統工程,開發了數百種機械、電子設備,多次填補了國內技術上的空白。建所30餘年,有151項技術獲國內各種成果獎,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成果獎26項,部省級獎58項。同所有的軍工研究所一樣,這個所承擔著海陸空三軍設備的研製生產任務,軍品的特殊性質埋沒了這個藏龍臥虎之地。

現在已連任兩屆的所長幹國強1988年3月首次出任二十研究所所長時,便遇到了外麵世界的挑戰,“沿海熱”、“深圳熱”的浪潮猛烈地衝擊著古城西安的古城牆,同時也拍擊著二十所的四麵圍牆。而這時,國家重點工程“長河二號”遠程無線電導航係統的一期工程正在研製生產的緊要關頭。作為科研單位,它的最大優勢是什麼,不就是擁有大批的科研人員嗎?二十所之所以在部裏和軍內頗有影響,就是它彙集了國內導航和雷達兩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為調動專業人員的積極性,在他連續擔任所長的八年時間裏,二十所先後製定了人事勞動管理製度改革試行方案,推出了以技術經濟承包責任製為中心的科技體製改革方案,實行了“以研究室為龍頭”、“研製經費按任務比例分割”的承包機製。在實行改革的同時,二十所想盡千方百計,促使科研環境逐步完善,從而使科研生產逐年上台階。特別是“八五”期間,1991年年產值還是4157萬元,1992年就已經達到7151萬元,1993年和1994年隻分別創下8000萬元和1.08億元的好成績,1995年則更上一層樓,達到1.5億元。五年裏共完成產值4.48億元,是“七五”期間產值總和的6倍。

一個軍工所,主要目光當然應該聚焦在軍品上。然而,軍工所仍然有一個軍轉民的問題。在開發民品中,他們緊緊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在產品質量上,嚴格按照國際質量標準ISO9001設計、開發、生產、安裝,使得民品出手不凡,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在發展民品的思路上,他們堅持兩條:一是搞規模性的產品,二是搞係統工程。先後研製並批量生產了醫用便攜式B超診斷儀、電磁泵波峰焊機等市場看好的規模產品,並成功研製出大屏幕顯示係統、車輛定位與監控係統和用於寶鋼的鐵水運輸監控係統。此外,他們還發揮人才優勢,精心仿製周、秦、漢、唐等曆代仿古青銅器。尤其是利用精密鑄造技術製作的秦兵馬俑銅車馬仿製品,多次被國家領導人選作國禮饋贈外國元首。本文開頭所描寫的可應用於長江三峽的差分GPS水上交通管理係統,即為二十所“八五”民品的成果之一。

1995年12月7日至20日,14天時間裏,二十所有關人員攜帶著這個新開發的係統,登上三峽電訊8號和宜道1213號船。經水上10個航次8萬多組實測數據表明,采用差分GPS技術的這套係統完全適用於兩岸地形複雜的三峽工程壩區。而且,這套係統還可供綜合使用,不僅可用於船舶調度和船閘調度,縮短船舶過壩時間,提高船閘通過能力,且有助於航道疏通和解決霧夜停航問題,減少待航時間。而差分GPS衛星導航係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定位導航係統。

在壩河口,交通部的專家、長江港務管理局的黨委書記看了二十所的演示後,興奮地說:“你們使我們看到了當代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看到了電子部的實力!”

(原載1996年1月26日《中國電子報》)

DVD,你距尋常百姓有多遠

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西安人引以為榮的是他們的東大街。“3?15”DVD西安分會場就設在這條街麵最負盛名的開元商業購物中心裏。

上午9時許,記者一行驅車趕往“3?15”DVD谘詢會場,車過鍾樓,一眼就看見開元門前不同以往,數十個碩大的五顏六色的彩球和數十條橫幅飄飛在上空,烘托出一派節日的氛圍。《中國電子報》“讓消費者買到真正的DVD”的條幅位於中央,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尤其是東大街上的行人幾倍於往日,從鍾樓到開元,人們摩肩接踵,馬路上熙熙攘攘,就像電影院散場了一樣。

記者今日的任務是給開元各DVD商家送報。3月15日的《中國電子報?家電周刊》用了36個整版的篇幅談DVD。十幾捆報紙從車上搬下,剛剛堆在路邊,就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時不時有人問:“啥報,是不是賣報呢?”記者不斷地解釋,仍有人不斷地問:“發不發,你們這報紙發不發?”終於第一捆的繩子被解開了,不一會兒,這捆報紙便被搶了個一幹二淨。

開元門口東側,是陝西經濟廣播電台“3?15”的會場。平日見聲不見影的主持人手持話筒,正麵對麵地與“聽眾”交流,這種“看得見的電台”煞是新穎,吸引了大片大片的行人。誰也沒有料到,我們在路邊散發《中國電子報》的舉動剛開始,擠在經濟台前看熱鬧的觀眾就一下子湧過來,呼啦啦地,熱鬧不看了,都伸出胳膊來要報紙。

“還有沒有?”

“搞什麼搞!剛發幾張不發了?”

“不要搶嘛,都讓你給撕爛了!”

無奈之中,記者解開了第二捆。若不是記者反複強調,說報紙是給DVD商家準備的;若不是開元的DVD商家及時趕到,這十幾捆報紙,一定會在路邊被掃蕩一空。

開元的DVD、VCD、超級VCD等櫃台位於三樓最頂端,也就是最南邊。先科、步步高、廈新、金正、新科、上廣電、愛多、奇聲、裕興、索尼等等等等,DVD的大牌明星均在這裏爭奇鬥豔,一條窄長的展台,實際上就是中國DVD的一條走廊。在步步高展台前,他們的售貨員告訴記者,去年,銷步步高碟機,就他一個人,在這十幾個平米的櫃台裏,就銷出去了700萬元的機子,毫不誇張,這個量幾乎占西安市步步高銷量的一大部分。真可謂寸土寸金!

完成了報紙的發送任務,記者的視線便開始沿報紙發送路線而流動。轉眼到了正門一層入口處,在這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實力雄厚的DVD廠家早已經“安營紮寨”,半小時前送來的《中國電子報?家電周刊》經他們的“技術處理”,頭版已被報紙裏他們的廣告取代了。顧客從這裏走過,翻上半天才能明白個所以然,“哇,中國電子報!”

在碟機中,VCD將被淘汰出局已成定局,那麼,DVD是否就代表著未來?離開開元的時候,記者開始思索起這個問題。DVD清晰度高,消費者自然喜歡;但就眼下而言,DVD缺陷也照樣突出,就像上廣電西安分公司崔經理所言,“碟少”,而且“不吃碟”,隻能“吃細糧”,“價格又太猛”。

抬頭就是開元的大門口,朗朗晴空中,又一眼瞥見今年DVD宣傳的主題詞:“讓消費者買到真正的DVD。”什麼是真正的DVD?真正的DVD意味著什麼?DVD碟片的花色品種,什麼時候能趕上VCD?DVD的“胃口”什麼時候能“粗”的像VCD?DVD的價格什麼時候能降下來?

我們的DVD廠家,你們能盡快辦到嗎?

DVD,你距中國的尋常人家還有多遠?

(原載2000年3月23日《中國電子報》)

指日“新桃”換“舊符”――寫在“電子炮竹”問世之時

爆竹聲中一歲除。年關前後,爆竹市場又顯得格外活躍。聽說馬可尼勳章的第一枚中國得主――青年發明家熊小偉又有“力作”問世,且新發明不同以往那些家庭醫療器械,是一種替代傳統爆竹的“電子炮竹”,這使記者頗感興趣。

爆竹在我國有著悠長的曆史,至今仍有極強的生命力。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用它驅邪,此後則固定為喜慶和節日的吉祥物而世代流傳。到了佳節,人們便放炮慶祝;有點高興事,也要放上幾鞭;婚喪嫁娶,更要放得“天崩地裂”,不為此,不罷休。

爆竹的生存已成為社會問題。從北宋流傳下來的紙卷火藥這種傳統火爆竹,既浪費紙張,又浪費火藥,僅除夕夜,山南海北劈劈啪啪鬧一宿,少說也要放掉一個“億”,耗費驚人!爆竹又不安全,每年因製作爆竹,存放爆竹,廠房被炸毀的有之,工人被炸死炸殘的有之;攜帶爆竹而發生重大事故如列車被炸時有所聞,且不說因此引發的火災和對環境的汙染。

作為東方的一種文化,爆竹災難已超越了國界。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也為此頭痛不已,以致許多國家和地區明令嚴禁放炮,無怪乎不少香港同胞不得不跑到廣州來“劈劈啪啪”!

正是基於對爆竹問題的擔憂,許多國家和地區構想並開始用現代技術替代爆竹,而熊小偉的電子炮竹則讓這種構想變成了現實。

在西北工業大學的一間辦公室裏,青年發明家熊小偉擺弄起他的新發明,不禁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與他那些風靡海內外的魔針係列發明相比,“電子炮竹”稍大一些,打開開關按鈕,該裝置便劈劈啪啪,發出清脆的炸響,同時伴著氣勢逼人的藍光,若在夜幕下,全然給人一種“真槍實彈”的感覺。

據熊小偉介紹,研製“電子炮竹”,並非一帆風順。1989年,他們雖然實現了真正的聲光技術,但由於隻能單響,試驗一度擱淺。但他們沒有灰心,繼續實驗,最終攻克了難關,使我國的傳統爆竹,從燒竹爆裂聲響的紙卷火藥走向電子光聲時代,揭開了爆竹文化新的一頁。

記者踏上歸途,已是萬家燈火。春節期間,大街上不時響起零星的鞭炮聲,嗅著濃烈的火藥味,記者不由得感歎:傳統爆竹的生命還能維持多久呢?

(原載1990年2月6日《中國電子報》)

江總書記到衛光

1982年6月,當時還擔任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江澤民同誌視察部屬三線廠時,曾親臨地處偏遠山區的陝南商縣國營衛光電工廠。那時,他不辭勞苦、忘我工作而又平易近人的作風,給衛光廠職工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七年後,剛從山溝溝裏遷至西安電子城的衛光人,喬遷後又得知江澤民總書記再次來廠視察的消息,無不奔走相告,歡欣鼓舞。

仍像當年在陝南

9月14日正值中秋佳節。上午8時25分,江總書記的車到了――一輛極普通的中型麵包。直至江總書記從車上健步下來,在場迎候的人們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身便裝,笑容滿麵,與大家一一握手,給衛光廠領導和職工的印象是:還像當年在陝南那樣和藹可親。衛光人的拘謹心情頓時煙消雲散。

江總書記牽掛著衛光人,牽掛著曾在艱苦環境中為祖國電子工業拚搏的人們。他下車不久,就急切地問:“技術人員都出來了嗎?工人同誌都出來了嗎?”聽說大都遷到了西安市,他高興地點點頭。

在六車間參觀時,總書記親切詢問廠先進工作者王桂芬:“來西安習慣嗎?商縣家中還有人嗎?你還留戀商縣嗎?”

於細微處見作風

一塵不染的淨化廠房,規定進出者必須更衣換鞋。可麵前站立的是江總書記一行及省市領導等“大人物”,車間負責人有些猶豫,心想,設備還處於調試階段,就說:“那就不換了吧!”深諳電子工業特點的江總書記見狀,一邊委婉地指出:“不換可不應該啊!”一邊帶頭更換拖鞋。見一些同誌穿係帶的鞋脫換麻煩,江總書記不禁笑了:“我自從到了電子口工作後就不再穿係帶的鞋了。”人們這才注意到――總書記的那雙大舌頭皮鞋。

心中仍裝著電子技術動態

在廠會議室,章文官廠長和黨群書記彙報了產品近期規劃,對廠裏正搞的分立器件作了介紹。江總書記極為讚賞。他分析說,國外現在已經搞了0.3M技術,發達國家已不搞分立器件了,市場將轉向東南亞、韓國和我國,並提醒衛光廠:“這是一個機會。”他對廠裏的這個產品方向作了肯定,並以極大期望要他們去“搶占世界市場”。

吳副廠長告訴記者,不久前,幾位美國專家訪問衛光廠時也認為三五年後世界分立器件市場將轉向中國,與江總書記的預見完全一致。

江總書記這次視察,時間很短,僅55分鍾。可每當衛光人說起那一天,心裏總蕩起串串漣漪。

當時送行的人們津津樂道地回憶:“那天,江總書記一上車就親自拉開窗簾,向大家頻頻招手,他心裏裝著我們山溝來的人。”

(原載1989年11月22日《西部電子報》,與嚴炳雲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