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詞典順利通過驗收後,就進入了編校出版階段。作為責任編輯,從接收大詞典後就感到責任重大,如履薄冰。國家對圖書產品有嚴格的質量要求,出版社和編輯稍有不慎,就會毀了圖書的前程,以致抱憾終生。這方麵的教訓不是沒有發生過。為了保證編校質量,我們組織編者校對10次,審讀3次,時間長達三年。最後一校完成後,經我們自查,雖質量達到控製標準,仍有個別差錯,個別詞條和例證翻譯我們與編者還見仁見智。於是我們和編者充分協商,以求達到最大的共識,同時決定把出版時間再順延半年,由出版社另起“爐灶”,再審讀一次。我們從社裏聘請了具有豐富編輯經驗的7位同誌,由孫厚惠先生領銜,嚴格按照圖書編校質量的標準審讀。經過半年時間的奮戰,按期完成了任務。經自查,編校質量達到優質,我這個責任編輯才心裏踏實地簽字付印。1999年6月,大詞典被推薦參加第三屆國家辭書獎評選和第四屆國家圖書獎評選。首先過的第一關就是編校質量檢查。經過專家嚴格檢查,與我們自查的結果一致,質量達到優質標準。
1997年,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先行問世的大詞典特藏本被中央辦公廳、外交部選定為國家禮品書;同年11月,又作為黑龍江省的禮品贈送給來我省訪問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受到俄方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需要提及的是,在這部詞典臨近出版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資金情況並沒有好轉。當時的省政府領導親自過問,安排了生產資金,保證了這部詞典的順利出版。這部《大詞典》是名副其實的省級重點工程圖書。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羅斯語言研究所所長、著名漢學家瓦·宋采夫教授在審讀了大詞典的樣稿後,欣然作序。他在《序言》裏寫道:“《詞典》收錄了近25萬詞條,與蘇聯在若幹年前出版的四卷本《華俄大詞典》幾乎不差上下。現在我們有了篇幅相近的兩部詞典,一部在俄羅斯,一部在中國。它們聯手築成溝通兩國語言和兩國文化的‘偉大橋梁’,必將有利於鞏固和發展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友誼。”讀到這段文字,我不禁怦然心動。宋采夫提到的《華俄大詞典》出版於1984年,由著名漢學家鄂山蔭教授組織蘇聯漢學家編纂而成。當時這不僅是蘇聯文化界、出版界的大事,而且對中國俄語界影響很大。記得我當時剛從事編輯工作,就從外文書店購回此書。望著厚厚的四卷本大詞典,對蘇聯漢學家的成就歆羨不已。1986年,這部大詞典被蘇聯政府授予“蘇聯國家獎”,從而名列經典著作之林。我們中國俄語學者編輯的四卷本《俄漢詳解大詞典》,在世紀之交也獲得了國家辭書最高獎和國家圖書最高獎。這兩座由中俄兩國語言學家分別構築的文化裏程碑,在新世紀中必將極大地有助於中俄兩國人民在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麵的廣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