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明代時,朱明王朝將修複長城的情結發揮到極致,有明一代共大修雁門關長城十八次,前後綿延200餘年,幾乎伴隨了整個明王朝。明正德八年(1513),明王朝築長城,東起渾源州,西至寧武,因為山險,凡400裏。這段長城路過雁門關。明正德十一年(1516),李铖於雁門東邊牆築七堡,西築四堡。明嘉靖十九年(1540),都禦史劉皋築雁門隘塞300裏,高闊一丈五尺。嘉靖二十五年(1546),總督翁萬達大修長城8200多裏。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李景築關牆,綿亙15裏。新廣武至白草口這段雁門關長城即為李景所築。這段長城保存得相對較好。巍峨的山脊上,雄宏的長城蜿蜒其上,氣勢十分壯觀。長城高8~10米,上寬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有戍城一座。敵樓建於長城外側,麵寬10米,進深8米,總高15米左右。敵樓下設暗門,門洞高2.3米,寬1.7米。現存較完整的敵樓有“針扃”、“挖阨”、“壯櫓”、“天山”等。明代的長城內部都是夯土,外部用巨大的城磚包砌。由於風雨剝蝕,加上人為破壞,不少地段的長城隻剩下夯築的肌體。
沿白草口登上這段飽經滄桑的長城,觸目所及的是荒涼和冷寂。廢棄的城磚遍地都是,殘破的城樓危岩聳立,磚隙中瘋長起來的白蓬蔥鬱成一片傷心的荒蕪。已很久沒有人訪問過這段長城了,一聲呐喊,白蓬中的山雞尖鳴著飛向遠處的山岡。
3.嗚咽的殺子河
建長城難,毀長城易。曆代帝王重視了有形長城的建設,卻往往不重視甚至親手毀掉那些護衛國家的“無形長城”。雁門關長城腳下有一個叫赤土溝的地方,中間是寬闊的河床,兩邊是泥土衝刷出來的壁立陡崖,河床上有一條細河靜靜地流過。
沿赤土溝兩側曾建有十八座扶蘇太子廟,除過拆毀的外仍有兩座保存的較為完整,一為溝口的扶蘇太子廟,一為溝底的芳昌太子廟。扶蘇太子廟就在赤土溝村中,坐北向南,有正殿3間,其麵寬為3間,進深亦為3間,單簷硬山造式。正殿兩側有東西朵殿各3間,東西兩麵有配殿各3間。正殿南麵為山門,建鍾鼓二樓。芳昌太子廟規模略大,也是坐北向南四合院式。院內正北中間為正殿,麵寬3間,單簷,硬山頂,隔扇窗,青灰筒板瓦蓋頂。正殿左右各有朵殿3間。正殿東西有配殿各3間。正殿對麵有坐南向北的古戲台,台建於二層台上,下為磚石結構人行通道,台上建屋3間,麵寬3間,進深3間。戲台兩側有鍾鼓二樓。院內有明清碑4通。兩廟始建年代不祥,現存下來的建築均為明代所修。
赤土溝的對麵有一個叫門王村的地方,村內建有一座蒙恬墓,墓地長5米,寬5米,墓丘直徑5米,高1米,墓前的古碑上刻有“蒙恬之墓”四個大字。
太子廟、蒙恬墓的後麵就是蜿蜒的雁門關長城。2000多年前,太子扶蘇、大將蒙恬曾統帥30萬大軍巡狩長城,北拒匈奴,是秦王朝最堅固的北部邊防。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代雄主卒於東巡的路上。趙高、李斯欲立二世胡亥為帝,便假傳始皇遺詔,將太子扶蘇、大將蒙恬屈殺於長城腳下。那一定是一個陰風怒號的日子,扶蘇、蒙恬的一聲長嘯,喚來上天傾盆而下的淚雨。一個照耀千古的電閃過後,扶蘇、蒙恬的身軀緩緩倒下。建長城難,毀長城易。就像趙國屈殺李牧自毀長城一樣,伴隨著扶蘇、蒙恬倒下的是其身後雄宏堅固的萬裏長城。扶蘇、蒙恬死後三年,龐大的大秦帝國便在天下義軍熊熊的怒火中灰飛煙滅了。
扶蘇像一直掛在赤土溝旁的扶蘇廟裏。廟前那條被改名為殺子河的小河,也從秦一直流到現在。沿著殺子河登上岸邊的太子廟,耳邊似隱隱聽到嗚嗚咽咽的哭泣聲。唐朝詩人胡曾寫過一首《殺子河》詩:
舉國賢良盡垂淚,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穀口泉嗚咽,猶是當年恨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