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邊塞重鎮(1 / 3)

邊關、邊牆、邊城是三位一體的防禦設施。邊關即雁門關,邊牆即雁門關長城,邊城包括代州古城、新舊廣武城等。邊城中最重要的就是代州古城了。

1.趙國故城

據《山西通史》載,代州古城最早由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所建。城址就在今代州古城西7.5公裏處的古城村。

雁門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北部門戶,戰國時期為趙國北部邊防重鎮。由於戰國初期,七雄爭霸中原,趙國無暇北顧,北方的樓煩、匈奴、柔然等少數民族乘隙發展壯大,並南下至恒山附近,占據今山西北部地域。趙肅侯為加強北部邊防,曾在雁門山上大規模修築長城。到趙武靈王時期,他一方麵推行軍事變革,整肅軍隊,另一方麵則積極進行軍事防禦設施建設,其中雁門關下廣武古城的建設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代縣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築城活動。由於時代久遠,這座古城的規模、建製、格局已無從考究。不過,從現存的遺跡上看,它當時已具相當規模。

趙武靈王建起的這座古城,曆經秦、兩漢、曹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十幾個王朝的輪番統轄。至北魏熙平(516—518)年間,由於大地震的破壞,這座古城才被迫由古城村遷往東麵的上館城,即今日的代州古城。原古城日漸沒落成一個遙遠的曆史名詞。

沿著108線走進2000多年前的趙國故城,我們的心中除了感慨還是感慨。趙武靈王親手建造的這座,曾在曆史上出盡風頭的輝煌古城,已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現在的古城村已看不出一點遠古城堡的樣子。我們站在村中的大街上,望著村小學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竟一點也不會想象到2000多年前這裏是怎樣的金戈鐵馬、殺聲震天。

趙武靈王之後,這座古城還接待過一位開國君主,他就是在白登之圍中吃盡了苦頭的漢高祖劉邦。如果劉邦在代州古城稍微冷靜一些,如果劉邦能虛心接受謀士婁敬的建議,也許曆史就會發生改變。

白登之圍戰役爆發後,劉邦為了與匈奴進行最後的決戰,親率大批幕僚進駐雁門關下的代州古城。那是代州古城曆史上最為風光的一段時光。全副武裝的漢軍擠滿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如雲的軍帳遍布古城四周,古城城牆上是獵獵作響的漢軍大旗。

匈奴冒頓單於為引誘漢軍出關決戰,故意示弱於漢軍。劉邦不知是計,決心度關北伐。這時,劉邦幕僚中一個名叫婁敬的謀士攔住了劉邦出發的馬頭。婁敬認為匈奴主力未遭重創,漢軍貿然出戰恐遭不測。劉邦氣勢正盛,一聽婁敬的逆耳之言,勃然大怒,喝令士兵將這個大逆不道的家夥打入古城的死囚牢裏,待大軍得勝還朝時,再處置這個不知好歹的家夥。劉邦率大軍越過雁門關北擊匈奴,於是便發生了前麵敘述的讓劉邦顏麵盡失的白登之圍。陷入絕境的劉邦自然而然想起了關在古城裏的那個名叫婁敬的謀士。婁敬在古城裏對他說的話猶在耳邊回蕩。劉邦心中充滿了悔恨和歉疚。因此,當漢軍靠陳平之計死裏逃生後,劉邦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被關在代州古城裏的謀士婁敬。劉邦不僅馬上放了婁敬,還提拔婁敬為建信侯,並賜婁敬姓劉。這個一直不走運的倒黴蛋一夜之間成了大漢朝炙手可熱的人物。

在趙武靈王、劉邦之後,廣武古城裏還出現過一位了不起的曆史人物,他就是三國時期的雁門郡太守牽招。牽招,字子經,河北武邑縣人。魏文帝時以右中郎將銜出任雁門郡太守。當時的雁門郡治所就設在今日的廣武古城。廣武古城是曹魏政權防禦鮮卑的北部重鎮。牽招擔任太守後,一邊教郡民戰陣,積極備戰,一邊又讓500烏桓人為哨探,敵人一有動靜,消息便馬上傳入廣武古城內,於是牽招率兵迎擊,敵人屢被擊敗。他還利用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弱化鮮卑力量。當時鮮卑大人步度根因與軻比能矛盾尖銳,便率部眾三萬餘戶前來歸附。牽招便趁鮮卑內部分裂之機,親自率大軍出雁門關北伐鮮卑,於大同西大敗軻比能,促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歸魏,邊境遂安。除打仗外,牽招還是一位十分能幹的官員。當時的廣武古城人口眾多,但井少,而且井水又苦又鹹,牽招便決定將雁門山上的泉水引入廣武古城內。他親自勘察地形,組織軍民鑿通水渠,引泉入城,徹底解決了軍民的吃水問題。我們直至現在還能看到古城村北麵那條荒廢已久的雁門渠。牽招還十分重視教化作用,修建學校,大興儒風。魏明帝即位後,牽招被賜為關內侯。牽招守禦雁門郡前後十二年,威震邊塞內外,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邊郡太守之一。

2.唐室福地

廣武古城被毀後,代州城遷入古城東麵的上館城。上館城建置較小,當雁門郡、廣武縣遷入上館城後,當局即對上館城進行了擴建。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所由九原,即今忻州市遷入上館城,上館城遂成為肆州、雁門郡、廣武縣三級行政治所。

隋朝統一天下後,於開皇五年(585)廢雁門郡,並改肆州為代州;十八年(598),又以廣武縣犯太子楊廣諱,改稱雁門縣;大業元年(605),改代州為雁門郡,隸冀州,領雁門、繁峙、崞、五台、靈丘五縣。

隋大業十一年(615),代州古城內發生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這件大事被後世史家稱之為雁門之變。雁門之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李淵父子獲得隋煬帝的高度信任。後來,李淵兵權在握,為李唐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公元615年,處於內憂外患的隋煬帝為鞏固北方疆域,開始北巡長城。八月,隋煬帝北巡至雁門關長城,時天色已晚,隋煬帝進駐長城腳下的代州古城。隋煬帝對代縣並不陌生,他被封的第一個官職就是雁門郡公。秋風送爽,明月當空,加上前一段時間李淵送來的剿滅河東郡農民起義的消息,這時隋煬帝的心情好極了。於是,隋煬帝的桌前擺上了上好的美酒,麗豔嬌弱的北地女子隨著悠揚的胡笳聲翩翩起舞。隋煬帝敞懷豪飲,歡樂的笑聲從代州古城一直傳至雁門關外。當雁門關外的突厥偵知隋煬帝就在代州古城時,立刻起兵數十萬,越過雁門關天險,直撲代州古城。代州城外響起淒厲的號聲,密密麻麻的火把將代州古城照得如白晝一般。

隋煬帝危在旦夕,隋朝舉國震驚。隋煬帝一麵命將士拚死守衛代州城,一麵令四方郡守勤王。駐守在太原的李淵父子覺得機會來了。其實,隋煬帝對李淵一直心存戒備,特別是當天下盛傳李姓人將得天下的謠言後,隋煬帝更是對李氏父子耿耿於懷。現在隋煬帝在代州城遭難,李淵父子即刻率兵救援。於是,隋大軍與突厥展開激烈戰鬥。由於隋朝援軍越聚越多,突厥始畢可汗不得不率眾北去,雁門之圍始解,隋煬帝得救。

雁門之變後,隋與突厥的關係徹底決裂,而這時的隋內憂外患同起,加快了隋王朝的滅亡步伐。另一方麵,李淵父子通過雁門之變獲得了隋煬帝的高度信任。不久,隋煬帝便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與馬邑王仁恭北備邊朔,為隋朝滅亡留下了最大的隱患。

不知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還是代州古城天生與李唐王朝有緣,當強盛一時的大唐王朝落入四麵楚歌的境地時,又是代州古城挽唐王朝於既倒。

唐朝中後期,特別是經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已日顯暮氣。黃巢起義爆發後,黃巢大軍所向披靡,並直接攻入唐都長安,李唐宗室倉皇出逃,唐王朝一片悲泣聲。不知是天不該絕唐,還是唐王朝想起了祖宗的發祥之地,朝廷上下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長城腳下那個叫作代州古城的地方。唐僖宗命令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軍征討黃巢。

李克用是唐朝後期一名重要的曆史人物。李克用本姓朱耶氏,其先祖為突厥人,後移居沙陀部落。其父因軍功被賜姓李。李克用從小愛騎馬射箭,15歲便隨父出征,因驍勇善戰,被軍中稱為“飛虎子”。黃巢起義爆發後,李克用父子因不滿朝廷調度,撕毀詔書,反叛唐朝。唐朝上下震動,並遣大軍圍攻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父子兵敗,逃往韃靼。黃巢攻入唐都長安後,李克用父子命運出現轉機。李克用族叔李友金在代州招募三萬騎兵,並上書唐僖宗,請其赦免李克用,並讓李克用率領這三萬鐵騎攻打黃巢,戴罪立功。形勢急迫,唐僖宗便任命李克用為雁門節度使,讓其率軍剿滅黃巢。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八月,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帳下三萬精銳雁門軍南下平叛。黃巢久聞李克用大名,派人奉黃金及詔書賜克用。李克用收其重金分給部下,然後焚毀詔書,渡河攻打長安。李克用軍凶悍善戰,全身黑衣,人稱“鴉兒軍”。“鴉兒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很快攻克長安。即將傾倒的李唐江山又被雁門節度使李克用挽住。李克用因功升任河東節度使,不久封爵晉王。唐天祐四年(907),唐王朝滅亡,李克用仍沿用唐王朝年號。唐天祐五年(908),李克用卒,其子將其葬於代州古城西七裏鋪村。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克用子李存勖滅梁,恢複唐朝國號,曆史上稱這個唐朝為後唐,李克用被追封為後唐太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