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邊塞重鎮(2 / 3)

3.繁華州府

代州古城至北宋時,其城市建設、商貿活動、文化繁榮程度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外麵是堅固的城池,裏麵是林立的樓閣、繁華的街市。縣城北麵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天寧寺,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十七年(643),為北方巨刹。與天寧寺相鄰的圓果寺建於隋仁壽三年(603),而保持著大唐朝氣韻的代州文廟總占地15000餘平方米。代州古城的街上店鋪林立,商賈往來如織,一片繁華景象。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裏,有一段描述代州古城的精彩語言。看這段語言,如同看一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流淌著北宋氣息的代州古城便直麵而來。

《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最末一部分:

且說魯達自離了渭州,東逃西奔,急急忙忙,行進了幾處州府。正是: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魯達心慌搶路,正不知投那裏去是,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卻走到代州雁門縣。入得城來,見這市井熱鬧,人煙輳集,車馬駢馳,一百二十個行經商買賣行貨都有,端的整齊,雖然是縣治,勝如州府。

其實,當時的代州城正是州府所在地。

4.璀璨明珠

代州古城發展至明清時達到高峰。代州古城東西稍長,南北略短,東北方呈禿角,形如“醜”字,故又叫臥牛城。代州古城的建城思想仍繼承了古代“背山麵水,四方為城”的築城傳統。隻是因戰爭的緣由,在築城時考慮更多的是防禦,表現在城門上,就是每個城門都築有甕城,甕城外又有邏城,邏城外又有護城河,護城河外還有屏護城門的關城。城內的布局以大街小巷設置,南北與東西大街十字交叉於古城的中心,並在中心位置修建古城最高設施——邊靖樓。衙署、廟觀、民居則分布於由十字大街分割成的四大街區上。明朝初期,代縣建城史上出現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吉安侯陸亨。盡管陸亨留下的個人資料很少,但代縣人永遠不會忘記這位為代縣古城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明洪武六年(1373),吉安侯陸亨與他的搭檔都指揮使王臻開始大規模修複古城,在舊城的基礎上重新加高加寬了城牆,並用巨大的城磚將整個古城包砌一新。經修複後的城牆高12米,周長4310米。古城設四門,四個城門分別是熙和門、迎薰門、康阜門、鎮朔門,門額上刻匾“屏蕃畿甸”、“車輔晉陽”、“滹沱帶繞”、“廣武雲屯”。城門上築高大的城樓,城門外建甕城,甕城外又建邏城,甕城高與城齊,亦為12米,邏城高及城半,為6米,每個邏城上又設了暗門。甕城上和城角上均築有巡敵眺望的城樓,連上四個城門樓,古城牆上蜿蜒而立12座華美的城樓。城牆外鑿有護城河,河深7米。

為了加強代州古城的防禦能力,在明景泰元年(1450)、成化二年(1466),參政王英、都指揮同知張懷又分別在西關、北關、東關築起三座屏護州城的關城,“西關城周三裏一百九十六步,壕深丈許”,“東關城周三裏,壕深二丈”,“北關城周二裏”。

如果說明代及明代以前注重的是城市軍防建設的話,那麼清代則突出的是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商貿集散功能。

據《代州誌》載,至清光緒(1875—1908)年間,縣城內共有布政司、雁平道署、州署、訓導署、學政署等大小衙署十一座,有天寧寺、圓果寺、馬神廟、火神廟、酒仙廟、關帝廟、龍王廟、土地祠等庵觀寺廟四十八座,有“兄弟進士”、“十俊坊”、“五子登科”等精美牌樓三十一座,有南園、映碧園、知園、西園、東園、考盤園等私家園林六座,有“恒升昌”、“大德昌”、“天德隆”、“天德生”等大小商號300餘家,有“永生厚”、“日升昌”、“聚盛隆”等票號56家,有包括邊靖樓、鍾樓等在內的各種精美樓閣十六座。

至此,經明清兩代大規模建設,代州古城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萬裏長城線上。

5.文明碎片

代州古城至新中國成立前仍保存得較為完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曆次運動,如“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等,代州古城日漸衰敗下來。一座精典雅致的古代城市,經曆狂風驟雨以後,隻剩下一些仍閃耀著曆史光芒的文化碎片。

“邊靖樓”代州古城中間有一座十分宏偉的建築,它就是被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認定為萬裏長城第一樓的邊靖樓。

邊靖樓,亦名譙樓,俗名鼓樓,位於代州古城中央。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侯陸亨建;成化七年(1471),因火災毀;成化十二年(1476),都督僉事劉公寵、副使蔡公麟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有較大的維修。

樓由磚券洞台基和三層四簷歇山頂樓身組成。基底平麵東西長43.3米,南北寬33.3米,台高13.3米。樓身高26.7米,總高40米,樓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二層設勾欄,三層於勾欄之下設平座。樓南麵掛著兩塊巨匾,一為雍正十一年(1733),雁平兵備道唐豫誠立的橫匾,上書“聲聞四達”四個大字,匾高3米、長8米。一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州陳鼎雯立的匾,上書“雁門第一樓”五個大字,匾高2.7米、長5.3米。樓北麵第三層掛雍正十一年(1733),知州楊弘誌立的高3米、長8米的巨匾,上書“威鎮三關”四個大字。樓南第一層還掛有“晉北形勝”四個大字。

樓為磚木結構,鬥拱規整、梁架精巧、結構合理、建造宏偉。我國北方有“代州鼓樓、應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可見代州鼓樓影響之大。曆代登樓詠詩抒懷者甚多,明代詩人周弘倫曾登樓作詩:“天涯作客獨登樓,長笛誰歌出塞愁。勾注遠從雲外落,滹沱近向檻前流。白狼漢璧人千古,紫塞秦城土一坯。正是逐臣堪灑淚,涼風五月易成秋。”清朝焦茹敏有《譙樓遠眺》曰:“譙樓遠眺綺晴空,登眺泠然欲禦風。四麵雲山開錦幛,一川秋水走長虹。雁歸紫塞黃沙外,人逐南轅北轍中。日暮憑欄無限意,落霞飛映遠天紅。”

樓南有曆代重修碑記,還有欽差提督雁門等兼巡撫山西地方右副都禦史楊宗氣題的邊靖樓《九日宴集》詩:“高樓逞望海天寬,九日登臨亦壯觀。塵斂青山傳虜靖,年豐紫塞聽民歡。繞歌迭奏三秋凱,傑閣常擎一柱安。報主不妨雙鬢改,時人莫擬浪彈冠。”

山門上掛有陳鼎雯題的“共登青雲”牌匾。登台步入二門即是磚券洞台基,再行百米,即可進門上樓。樓有三層,沿著600多年前的木梯盤旋而上,你會慢慢走進王之渙老先生“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意境。登上邊靖樓的最高層,眼界心胸豁然開朗,真有一種“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豪邁情懷。

邊靖樓為代州古城最高建築物,它北望雁門,南眺滹沱,是古代戍邊將士重要的巡敵瞭望、擂鼓聚將、指揮作戰的場所。戰爭風煙已經遠去,邊靖樓上預警的鼓聲也成為一個遙遠的記憶。落山前的陽光亮亮地射在樓頂那昂首而立的大吻上,飛進飛出的小燕子將邊靖樓穿梭成一首清爽明快的抒情詩。

“文廟”代州城內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它就是代州文廟。代州文廟唐代創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因戰事被燒毀;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知州李元鳳倡議捐款重修;到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竣工,形成了占地15000餘平方米的古典建築群,現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走進代州文廟,震撼你心靈的不是遠古的唐槐、精細的石雕,而是那蘊含在建築中無處不在的盛唐氣勢。文廟坐北向南,分前中後三院。門前現存兩座牌樓,一座叫萬仞坊,牌坊由四柱三樓組成,正中有四個木雕大字“萬仞宮牆”,主樓有五垛鬥拱。次樓各有三垛鬥拱。一座叫欞星門,牌坊由六柱五樓組成,6根通天大柱直衝雲霄,每柱頂端有琉璃盤龍雲罐,並有奇獸站頂,中間為明樓,兩側是次樓,明樓次樓中間設有夾樓兩座。明樓正中雕有“欞星門”三個大字,兩邊均為精致木雕。牆簷為仿木磚雕。夾牆正中有琉璃團龍,顏色分黃、綠、蘭、紫,耀眼奪目。飛椽以下是較細的磚雕,東邊中間是暗八洞,兩邊為琴棋書畫,西邊中間是鳳凰牡丹,兩邊為四時如意,這些琉璃浮雕與磚雕都具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前院有唐槐兩株,一株已中空,洞可容人。相傳隻要唐槐枝葉茂盛,代州高中科舉者必多。前院緊靠唐槐,鑿有泮池,池為半圓形,中架禦帶橋,兩邊有井。泮池底邊均有石雕,石欄為花草、飛龍,雕刻精致。